性格随和收入更低,怎么破?

来源 :东方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r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有句俗话:老实人吃亏多,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话听上去像句牢骚,不过居然被证实了。
  美国康奈尔大学劳资关系学院的一项调查中,分析了职场人员的“随和度”特征后发现:性格随和的员工的薪酬比“带刺儿”的员工低18%。
  这个调查结果真让人心寒,这个社会怎么了?心理学说上的随和性,又叫宜人性(Agreeableness),通常是指与他人和睦相处、相互协作,包括了和善友好、协作性、值得依赖的性格特征。
  我提出过一个观点:你的薪水取决于你解决问题的层次,而不是做了多少工作。
  从这个角度理解,“随和性”影响了你的薪水,主要原因就一个:你经常无法勇于拒绝那些不合理的工作要求。
  具体又分这两种情况:1.有一些工作,职责并不明确,别人让你做你就做了;2.有一些工作要求本身就不合理,你硬着头皮去做了。
  为何你总是无法拒绝?以下是3个常见原因:
  第一个常见原因就是,不合理的要求往往出自客户、领导。
  客户说:这次广告设计的要求是,时尚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面对面有难色的你,他们会拍拍你的肩:年轻人,挑战一下嘛。
  领导说:XXX手头比较忙,这件事你就处理一下吧,也不难。
  于是,你出于帮助别人,提高自己的美好愿望,跳进了这些万劫不复的火坑。
  我们做每一项工作,总是期望得到正面的评价,但评价本身很主观,总是与客户或领导的期待有关。
  以前广告界的前辈跟我说过一句话:如果客户完全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你的价值何在呢?
  所以有一个叫“客户期待管理”的说法,在接触客户之初,就必须帮客户把工作目标建立在一个合理的基础上。
  这次的广告推广,你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是形象提升问题?是客群转换?是配合销售旺季?它对应的广告预算能达到什么地步?你掌握的渠道是否符合要求?时间是否充足?……
  面对客户的无理要求,把这些问题和客户一起讨论清楚,相信客户会对工作目标有更清晰的认识。
  对领导的“期待管理”同样重要,不是让你去拒绝领导的任务,领导这样安排,往往有他自己不得已的苦衷,但你一定要用自己的方式完成。
  什么叫用自己的方式完成工作?就是用你最擅长的能力去工作,在领导心中树立你的能力边界——
  你核心能力是什么?辅助能力是什么?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引导领导去评估你的核心工作能力,建立你的核心价值,而不是试图证明自己是个万金油,这就是“领导期待管理”。
  这样做,你做好了,那是扩展了你的能力边界;没做好,那是界定了你的能力边界。别拿面子薄一类的话来宽慰自己,随和不是错,错在你忘记了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第二个常见的原因是你误解了人际关系。
  你的口头禅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但人性并不一定支持这一点。
  一位美国作家讲了这样一段经历:每天早晨,他在上班的路上都会经过一个卖白吉饼的老妇人,出于同情,他每次都会丢下25美分的硬币,但从来不要白吉饼。一直坚持了15年,终于有一天,老妇人拦住他,并问了他一句话。可惜这句话并不是他想象中的“为什么只丢钱不拿东西”,而是“你难道不知道,白吉饼的价格已经涨到50美分一个了吗?”
  当你长期不懈地关心、帮助一个人超过一定程度后,他的想法就会从“他是个不错的人”变成“他有多久没帮助我了?”
  为了分析受帮助的人的这种奇怪的心态,他在文章中又引用了一位政客的回忆录里的一个故事。
  这位政客年轻时曾发起过一个法案,建议把工人的最低工资和当地居民平均收入自动联系起来,这样做就不用每年去审核最低工资标准。这位政客原指望这项法案会得到那些亲劳工的民主党议员的支持,但到最后的投票,支持者寥寥。
  很多年后,那位年轻政客成了老司机,才明白其中的奥妙。一方面,本来每隔几年,那些议员就会利用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机会,争取那些底层选民的支持。如果最低工资标准自动提升,他们就失去了这些拉选票的机会。
  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工资是一种市场行为,而最低工资标准则是一项“不劳而获”的社会福利。如果每年自动提升,久而久之,就会在底层劳工中形成一个印象——这是他们应得的,这在很多高福利国家都成了“养懒汉”政策。
  职场也是如此,无私地帮助别人,反而让别人曲解了帮助的意义,只会让自己的付出变成懒汉福利,并不能让我们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同事的前提,是让他们理解你付出的努力,这绝不是为了卖个人情,而是提高他们求助的成本,迫使每一个人首先寻找自己的能力边界。
  第三个常见原因,是你被道德绑架了。
  最近郎平与国家队的执教合同要到期了,突然杀出了个意大利女排,抛出了500万美元年薪再加3个月陪伴家人的假期。
  国家队是怎么表态的呢?“郎平续约女排国家队是众望所归,我们会以最大的诚意挽留郎平,我有信心能够签下郎平。”人家500万美刀,你200万人民币,请问你的信心是从哪里来的呢?无非就是那两个人人都会说的字嘛,这就多多少少有点道德绑架的味道了。
  职场上的道德绑架也不少,想要say no?你对得起朋友吗,对得起领导吗,对得起公司吗,都是常见的理由。
  大凡你会被别人进行道德绑架,说明你已经被抬到了一个更高层次上。就像有人说,到了郎平这个层次,500万美刀和200万人民币的区别已经不大了。
  道德绑架是个无解的问题,因为选择无关利弊,纯属个人价值观。只不过,自己心甘情愿去做一件事,和被别人抬举着做一件事,那心里的滋味是大大不同。
  大部分关于“拒绝”的文章都在教你如何体面地say no,这当然很重要,不过,更重要的是,哪些该拒绝?哪些能做则做?
  我假设了两个最常见的场景,给出了一些我的建议。
  第一个场景,领导交给你一项不属于你工作范围的工作,是否需要拒绝,你可以考虑以下问题。
  这是与我核心能力相关的工作吗?是,接受;否,进入下一条:
  它能帮助我拓展我核心能力的边界,或是我感兴趣的吗?是,接受;否,下一条:
  如果我没有达到要求,领导可以理解我吗?是,接受;否,下一条:
  我可以直接而清晰地表达我的能力不足以处理此项工作,或我的特点不符合这项工作的要求吗?是,拒绝;否,下一条:
  如果我直接拒绝,我可以承受相应的代价,或者我早有离职的意思?是:拒绝;否:接受。
  第二个场景,同事请你帮忙完成一项工作,是否需要拒絕,你可以考虑以下问题:
  这是与我核心能力相关的工作吗?是,接受;否,进入下一条:
  它能帮助我拓展我核心能力的边界,或是我感兴趣的吗?是,接受;否,下一条:
  我有时间,或者愿意牺牲其他时间吗?是,下一条;否,拒绝:
  如果我不帮助他,他就无法完成工作吗?或者,我在帮助他的过程,他也能得到提高?是,下一条,否,拒绝:
  这是他第一次求助我,或者我希望和他多多接触吗?是,接受,否,拒绝。
  这些考虑因素中,最核心的还是自己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而尊重自己的付出,更不是自私。
  《国富论》中有一句名言:我们不能借着向肉贩、啤酒商、或面包师傅诉诸兄弟之情而获得免费的晚餐,我们填饱肚子的方式,是源于他们对自身利益的看重。
其他文献
出差回到家中,窗明几净,卧床之上换了冬令的被褥。母亲来过。  我的住处没有电梯,又在多层的最顶层,母亲上下楼力不从心,所以一直住在哥嫂家中。她总是时不时来我独居的住处看一下,打扫一下卫生,或者给我带些时令吃食。由于工作等原因,她來时,我往往不在家。  我总是在家里准备一些糕饼之类的点心,自己却几乎不吃。因为母亲患有甲亢症状,时常会有饥饿感,我给她备一些总没错。  仔细回想发现,与母亲的这种分离从中
期刊
針锋相对,当“臭来劲”遇上“不服气”  1980年出生的于嘉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从小学开始,于嘉便在语言方面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2000年3月,就读杭州商学院外语系二年级的于嘉参加了可口可乐公司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全国NBA解说员大赛,他从一万余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后优胜者之一,代表中央电视台前往美国奥特兰解说第49届NBA全明星赛。  正是从那时候起,于嘉引起了央视的注意,从学校毕业之
期刊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研究人员不久前进行了一项有趣的调查:新西兰人是否越来越自恋。结果显示,大家其实很谦逊。  报道称,研究人员以1万名新西兰人作为样本,年龄涵盖19岁到75歲。结果显示,没有证据证明新西兰人比以前更为自恋。研究人员对被调查者的自身,以及他们与上一代人同龄时的心理状态进行比较,均得出上述结论。  据调查的组织者、奥克兰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生Sam Stronge称,这项研究意在弄清楚受访者的
期刊
无论我们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这些技能在未来都会派上用场的。  2/3的美国人认为,在未来50年里,机器人和电脑将会比今天的人类所做的工作还要多。甚至,有很多曾经被认为是最保险的工作都已经面临危险了:办公室職员、行政管理人员、手工劳动者,甚至是律师。  一些研究预测,到2020年时,将会有约500万个工作岗位消失。  那么,究竟拥有哪些技能才能成为你应聘成功的保证呢?  这些技能与具体的职位或是行业无
期刊
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画作《蒙娜丽莎》世界闻名,多年来吸引不少人致力研究,以及慕名欣赏。近日有法国专家指出,达·芬奇当年可能绘画不止一幅《蒙娜丽莎》,更可能有裸体版的姐妹作。  来自巴黎罗浮宫的专家,早前到位于岗蒂伊市内的一个博物馆内,检验一幅自1862年起展出,名为《MonnaVanna》的画作。专家发现,画作有极具质素的脸及手部刻画,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有近乎相同的风格,而且尺寸相同,推断两
期刊
每个人或多或少的有着自己的秘密。我们都说小孩是童言无忌,是因为他们没有什么真正的秘密,所以我们爱他们的天真和单纯。  一个人当他渐渐丰富和感知自己的生活和生命时,就有了秘密。在这个世上没有谁愿意像一张白纸一样在别人面前展开,即使是最好的朋友。不访试想,如果人与人之间已经透明得如同一张白纸,那么是否还有认识和交往的欲望?就我个人而言;我不愿意谁在我面前透明如水晶,即使是最爱的人。  我喜欢适当距离形
期刊
乌鲁木齐最有特色的莫过于烤羊肉串了,在边城的街头巷尾是一年四季不曾停止过。烤羊肉串的大多是精壮的维吾尔青年或中年汉子,一见客人走来,他们就远远地打着招呼,那股热情和殷勤劲儿,纵使是在寒冬也能使人感受到春天般丝丝入扣的暖意。坐在烤肉炉前的长条凳上,看着他们在通红的炭火上不停地翻烤着密密麻麻的羊肉串,真是一种极美的享受。那时我每次都要吃上一二十支羊肉串,然后打着响亮的饱嗝回家泡上一壶热气腾腾的茶水。茶
期刊
在当今社会,“暴露隐私”似乎成了现代人的一种“时尚心病”,人们已经不满足把秘密写在日记本里给自己看,而是需要“受众”和“互动”。于是,一些以“晒秘密”为主题的网站应运而生,成为流行。人们把自己的隐私或内心的秘密公布在网站上,并与陌生人一起分享和交流。“晒秘密”网站的风行让我们发现:也许,我们心中的秘密也需要被分享。  “秘密”是一种心理压力  人的心理可以分为三个领域,一个是可以让别人觉察到的部分
期刊
生活中常有朋友甚至一些不太熟的人会对我说他们的事,网络中也不例外。在空间写字几年来,许是因了其中一些文字的误导,许是因写下的某些内容偶尔正与人契合,也因此换取了不少人的“秘密”。  所谓秘密,也许是单纯的的隐私;也许是难以忘却的往事,一段尘封的记忆;也许是难以启齿的痛楚和伤痕,是一个人曾经的欢乐悲苦……  让你知道秘密的不一定是朋友,但她若想与你成为朋友,定对你心不设防,会让你知道一些她的秘密。告
期刊
亲人聚会、朋友聚会、同学聚会,你在觥筹之间又获得了哪些秘闻、八卦,同时,其他人是否从你口中抠出了什么讯息呢?  你也许会说,谁都是有秘密的。秘密之所以是秘密,是因为它不能被说出来。有些是因为自己在外打拼的苦闷不希望被家人得知,有些是因为某些往事羞于启齿,等等。  这不禁让我想到前一段时间刷爆朋友圈的一部电影《完美陌生人》。电影中,7个人围坐一起,除了一个最近有新恋情的男人,其他三对是看似恩爱的夫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