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蓝斑核参与针刺抗心肌缺血的分子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伪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电针+损毁组,每组6只.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复制急性心肌缺血模
【机 构】
:
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合肥230038;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合肥230038;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合肥230038;安徽中医药大学,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合肥230038;安徽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蓝斑核参与针刺抗心肌缺血的分子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伪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电针+损毁组,每组6只.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复制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电针组在“神门”-“通里”段给予电针,强度1 mA,频率2 Hz/15 Hz,每次30 min,连续3 d;电针+损毁组在病毒损毁双侧蓝斑核的基础上复制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再给予和电针组同样的电针治疗.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心脏的基因表达谱,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分类以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与伪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AST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血清AST显著降低(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损毁组血清AST显著升高(P<0.05).与伪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共筛选出1138条差异表达基因.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共筛选出1330条差异表达基因.与电针组比较,电针+损毁组共筛选出804条差异表达基因.其中蓝斑核参与针刺抗心肌缺血所调节的差异基因共218条,G O功能分类分析显示在生物过程中这些差异基因主要涉及细胞过程、代谢过程和生物调节功能.KEGG代谢通路分析显示这些差异基因富集于硫中继系统、硫胺素代谢、谷胱甘肽代谢、C5分支二元酸新陈代谢、细胞黏附分子和T h1和T h2细胞分化等.结论:蓝斑核参与针刺抗心肌缺血的分子机制可能与硫中继系统、硫胺素代谢、谷胱甘肽代谢、C5分支二元酸新陈代谢、细胞黏附分子和T h1和T h2细胞分化以及相关基因密切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采用经脐单部位两孔腹腔内疝环缝扎术(intracorporeal purse-suturing,IP)和单孔腹腔镜监视下腹膜外内环结扎术(extracorporeal knotting,EK)治疗鞘膜积液患儿,比较术前和术后外周静脉血中的炎症因子的变化,探讨这两种术式对患儿的手术应激以及恢复情况的差异。方法2019年1月至6月,在定州市人民医院治疗的鞘膜积液患儿中,52例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IP组和EK组,每组26例。术前、术后3 h、24 h采集外周静脉血标本,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
目的:观察电针对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流动力学及逼尿肌组织中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ACAP)/环磷酸腺苷(cAM P)/蛋白激酶A(PKA)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电针改善骶上脊
目的总结新生儿Prader-Willi综合征(Prader–Willi syndrome,PWS)的临床特征,并构建其临床诊断思路,为临床早期筛选并进一步基因诊断提供帮助。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5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并诊断为PWS的患儿临床资料,分析患儿相关临床表现,并复习国内有关新生儿期PWS临床表现的报道,总结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构建临床诊疗思路。结果本院15例患儿中剖宫产10例(66.7%)。11例(73.3%)为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目的研究胎粪性腹膜炎(meconium peritonitis,MP)治疗及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2015年2月至2021年2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的MP患儿3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患儿治疗情况及转归。入院后给予支持治疗后手术探查。肠造瘘患儿术后2~3个月行肠造瘘口关闭术。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临床分型、手术方式及手术前后血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数值,采用SAS 9.4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儿30例,男15例,女15例;平均出生胎龄为(36.9±1.9)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