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土壤微量元素要求的不断提高,研究其含量及影响因素凸显出重要意义。文章结合客观实际分析了采土及化验方法,并根据实践经验,探讨和研究了结果。
关键词: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影响因素;研究
作为土壤养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微量元素的重要性在近期得到了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掌控,并深入探究其影响因素。本文从概述相关内容着手本课题的研究。
一、采土及化验方法
土壤的肥力在不断的变化,认清土壤肥力变化的趋势,对培肥土壤、合理施肥、发展可持续农业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连续十年对东丰县五个主要土类、四十二个定点测试地块进行了跟踪测试,并将所获得的数据与1982年土壤普查时的化验数据做以比较,来探讨土壤肥力变化的趋势。
(一)采土方法
按照吉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技术规程要求采耕层土样。
(二)化验方法
碱解氮用扩散吸收法;速效磷用氟化铵-盐酸提取-钼锑抗比色法;速效钾用火焰光度法;有机质用油浴加热重铬酸钾容量法;中微量元素用ASI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氮、磷、钾、有机质现状
1.土壤碱解氮。按照对土壤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原则,确定拉拉河、大阳、永合三个乡镇共四十二个耕层土壤样本为跟踪监测对象,并进行化验,从化验结果上看,碱解氮2007-2014年七年的平均值比1982年增加了38mg/Kg。丰富级土壤面积所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2007-2014年七年的平均值比1982年增加了49.3%,而适量级减少了10.8%,缺少级减少了38.6%,合计占全县耕地面积的98%以上的五类土壤碱解氮都有增加。
2.土壤速效磷。测试点耕层土壤速效磷(P2O5)2007-2014年平均值比1982年增加23.5mg/Kg。丰富级土壤面积所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2007-2014年七年的平均值比1982年增加了43.6%,适量级增加了5.9%,缺少级减少了50.7%。五类土壤的速效磷增加幅度较大、而水稻土含磷量增加幅度较小可能与水田的养分淋失及固定有关。
3.土壤速效钾。测试点耕层土壤速效钾(K2O)2007-2014年七年平均值比1982年减少40mg/Kg,丰富级、适量级土壤面积与1982年相比分别减少20.7%、38.3%,缺少级土壤面积与1982年相比增加59.1%,如表5。除草甸土没变外,其它四类土壤的速效钾含量都大大降低,如表6。这说明土壤含钾量下降,需要增加钾肥的施用量。
4.土壤有机质。土壤的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测试点耕层土壤有机质2007-2014年七年的平均值比1982年增加了0.42%,按二十四年计算,平均每年增加0.02%。丰富级土壤面积2007-2014年十年的平均值与1982年相比增加了26.5%,适量级减少了1.0%,缺少级减少了25.4%,如表7。五类土壤(除灰棕壤下降外)有机质普遍提高。这说明耕层土壤有机质增加幅度较大。
综上所述,耕层土壤速效氮、磷、有机质无论从化验值的变化看,还是从丰、适、缺三级土壤所占面积百分比变化看,2007-2014年的平均值与1982年比较都是呈增加趋势。尤其是速效磷增加幅度较大,但速效钾含量呈下降趋势。从总体看,土壤肥力呈现上升趋势。
(二)中、微量元素现状
在2008-2011年,为了摸清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情况,用ASI方法对的中量元素Ca、Mg、S;微量元素Cu、Fe、Mn、Zn、B进行了测试。选择了465个耕层土壤的样本,代表东西南北有代表性的五大土类,按着美国农化服务中心(ASI)所设定的临界值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土壤有效钙的临界值为400mg/l,土壤有效钙的平均值为1674.2mg/l,变幅为102.5-3119.33mg/l,变异系数为26.17%,含量分布较为分散,土壤有效钙的最低值为102.5mg/l,比临界值低的土样数占0.43%,也就是说,有0.43%的土壤缺钙,缺钙的地块是在2008年出现的,个别地块含钙量低于临界值,2006-2007年还没发现,说明缺钙有增加趋势。
2.土壤有效镁的临界值为121mg/l,土壤有效镁的平均值为324.26mg/l,变幅为55.2-854.8mg/l,变异系数为53.38%,含量分布不均匀,差异较大。土壤有效镁的最低值为55.2,比临界值低的土样数占1.5%,也就是说,有1.5%的耕层土壤缺镁,在2006-2008年均出现缺镁地块,说明缺镁症状有待改善,可适当增加镁肥的用量。
3.土壤有效硫的临界值为12mg/l,土壤有效硫的平均值为52.23mg/l,变幅为0.0—263.8mg/l,变异系数为68.61%,含量分布不均匀,差异较大。土壤有效硫的最低值为0.0mg/l,比临界值低的土样数占6.23%,也就是说有6.23%的土壤缺硫。
4.土壤有效铁的临界值为12mg/l,土壤有效铁的平均值为121.37mg/l,变幅为21.2-202.5mg/l,变异系数为21.82%,含量分布较为集中。土壤有效铁的最低值为21.2mg/l。远高于临界值,在2006-2008年均未见缺铁地块,显然不缺铁。
5.土壤有效硼的临界值为0.2mg/l,土壤有效硼的平均值为3.67mg/l,变幅为0.0-13.96mg/l,变异系数为39.9%,含量分布较为分散。土壤有效硼的最低值为0.0mg/l,比临界值低的土样数占4.95%,也就是说有4.95%的土壤缺硼,在2006-2008年均出现缺硼地块,但呈现减少趋势。
三、结语
通过对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该项工作的开展有赖于对多方面优势因素的利用,有关人员应该从土壤微量元素的需求实际出发,掌握优势条件,准确分析出其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 郭旭东,傅伯杰等.基于GIS和地统计学的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研究—以河北省遵化市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11(04).
[2] 黄勇.四川省罗江县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与农用地分等结果整合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08).
关键词: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影响因素;研究
作为土壤养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微量元素的重要性在近期得到了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掌控,并深入探究其影响因素。本文从概述相关内容着手本课题的研究。
一、采土及化验方法
土壤的肥力在不断的变化,认清土壤肥力变化的趋势,对培肥土壤、合理施肥、发展可持续农业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连续十年对东丰县五个主要土类、四十二个定点测试地块进行了跟踪测试,并将所获得的数据与1982年土壤普查时的化验数据做以比较,来探讨土壤肥力变化的趋势。
(一)采土方法
按照吉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技术规程要求采耕层土样。
(二)化验方法
碱解氮用扩散吸收法;速效磷用氟化铵-盐酸提取-钼锑抗比色法;速效钾用火焰光度法;有机质用油浴加热重铬酸钾容量法;中微量元素用ASI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氮、磷、钾、有机质现状
1.土壤碱解氮。按照对土壤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原则,确定拉拉河、大阳、永合三个乡镇共四十二个耕层土壤样本为跟踪监测对象,并进行化验,从化验结果上看,碱解氮2007-2014年七年的平均值比1982年增加了38mg/Kg。丰富级土壤面积所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2007-2014年七年的平均值比1982年增加了49.3%,而适量级减少了10.8%,缺少级减少了38.6%,合计占全县耕地面积的98%以上的五类土壤碱解氮都有增加。
2.土壤速效磷。测试点耕层土壤速效磷(P2O5)2007-2014年平均值比1982年增加23.5mg/Kg。丰富级土壤面积所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2007-2014年七年的平均值比1982年增加了43.6%,适量级增加了5.9%,缺少级减少了50.7%。五类土壤的速效磷增加幅度较大、而水稻土含磷量增加幅度较小可能与水田的养分淋失及固定有关。
3.土壤速效钾。测试点耕层土壤速效钾(K2O)2007-2014年七年平均值比1982年减少40mg/Kg,丰富级、适量级土壤面积与1982年相比分别减少20.7%、38.3%,缺少级土壤面积与1982年相比增加59.1%,如表5。除草甸土没变外,其它四类土壤的速效钾含量都大大降低,如表6。这说明土壤含钾量下降,需要增加钾肥的施用量。
4.土壤有机质。土壤的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测试点耕层土壤有机质2007-2014年七年的平均值比1982年增加了0.42%,按二十四年计算,平均每年增加0.02%。丰富级土壤面积2007-2014年十年的平均值与1982年相比增加了26.5%,适量级减少了1.0%,缺少级减少了25.4%,如表7。五类土壤(除灰棕壤下降外)有机质普遍提高。这说明耕层土壤有机质增加幅度较大。
综上所述,耕层土壤速效氮、磷、有机质无论从化验值的变化看,还是从丰、适、缺三级土壤所占面积百分比变化看,2007-2014年的平均值与1982年比较都是呈增加趋势。尤其是速效磷增加幅度较大,但速效钾含量呈下降趋势。从总体看,土壤肥力呈现上升趋势。
(二)中、微量元素现状
在2008-2011年,为了摸清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情况,用ASI方法对的中量元素Ca、Mg、S;微量元素Cu、Fe、Mn、Zn、B进行了测试。选择了465个耕层土壤的样本,代表东西南北有代表性的五大土类,按着美国农化服务中心(ASI)所设定的临界值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土壤有效钙的临界值为400mg/l,土壤有效钙的平均值为1674.2mg/l,变幅为102.5-3119.33mg/l,变异系数为26.17%,含量分布较为分散,土壤有效钙的最低值为102.5mg/l,比临界值低的土样数占0.43%,也就是说,有0.43%的土壤缺钙,缺钙的地块是在2008年出现的,个别地块含钙量低于临界值,2006-2007年还没发现,说明缺钙有增加趋势。
2.土壤有效镁的临界值为121mg/l,土壤有效镁的平均值为324.26mg/l,变幅为55.2-854.8mg/l,变异系数为53.38%,含量分布不均匀,差异较大。土壤有效镁的最低值为55.2,比临界值低的土样数占1.5%,也就是说,有1.5%的耕层土壤缺镁,在2006-2008年均出现缺镁地块,说明缺镁症状有待改善,可适当增加镁肥的用量。
3.土壤有效硫的临界值为12mg/l,土壤有效硫的平均值为52.23mg/l,变幅为0.0—263.8mg/l,变异系数为68.61%,含量分布不均匀,差异较大。土壤有效硫的最低值为0.0mg/l,比临界值低的土样数占6.23%,也就是说有6.23%的土壤缺硫。
4.土壤有效铁的临界值为12mg/l,土壤有效铁的平均值为121.37mg/l,变幅为21.2-202.5mg/l,变异系数为21.82%,含量分布较为集中。土壤有效铁的最低值为21.2mg/l。远高于临界值,在2006-2008年均未见缺铁地块,显然不缺铁。
5.土壤有效硼的临界值为0.2mg/l,土壤有效硼的平均值为3.67mg/l,变幅为0.0-13.96mg/l,变异系数为39.9%,含量分布较为分散。土壤有效硼的最低值为0.0mg/l,比临界值低的土样数占4.95%,也就是说有4.95%的土壤缺硼,在2006-2008年均出现缺硼地块,但呈现减少趋势。
三、结语
通过对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该项工作的开展有赖于对多方面优势因素的利用,有关人员应该从土壤微量元素的需求实际出发,掌握优势条件,准确分析出其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 郭旭东,傅伯杰等.基于GIS和地统计学的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研究—以河北省遵化市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11(04).
[2] 黄勇.四川省罗江县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与农用地分等结果整合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