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的真谛是帮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帮助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将自己的独特性发挥到极致。”
关键词:解放教育;关怀;束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8-015-01
提到“解放”这样一个词,我们并不陌生,本文试着从教育视阈阐述“人的解放”,说明教育应给予受教育者生命关怀,帮助人成长。
一、概述“人的解放”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它关乎到政治、经济、思想、制度等各方面,本文从教育视阈来探讨受教育者的“解放”问题,希望真如《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所预言的:“教育能够是,而且必然是一种解放。”
1.“解放”的词源义
《牛津大辞典》中,解放对应着两个词:liberation和empatation,前者的词根是libe,在英语中,与fre(自由)意思等同;而empatation是古罗马法中的一个专用词,指“奴隶获得自由,或儿子成年后,从父亲家中解脱出来,独立成家立业。”
2.“解放”的相关研究
教育应助人成人,而非束缚人成器。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洞穴之喻”,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解开人的束缚,引导其走出洞穴,获得真知。
本文主要是在教育场域里浅谈受教育者的解放,其根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德国批判教育学派提出“解放教育”,当时的批判解放教育学派代表马德保大学教授克拉夫斯基认为:“批判教育学应把培养学生具有自主能力,参与能力和团结能力作为普通教育的目标。”在我国,首先提出“解放教育”的是陶行知先生,他从培养儿童创造力方面提出了“六大解放”问题:“第一,解放小孩子的眼睛,打碎他戴的有色眼镜,教他们看事实。第二,解放小孩子的头脑,教育就像裹脚布层层裹着儿童的头脑,必须撕掉,解放儿童的创造力。第三,解放小孩子的双手,使他们动手探索,‘在做中学’。第四,解放小孩子的嘴,使他们敢问,敢言说自我。第五,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教育融入到生活之中。第六解放小孩子的时间,使他们有空去思,去观察自然和社会,还有空玩,体验人生的乐趣。”
二、教育中应解放什么?
“教育的真谛是帮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帮助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将自己的独特性发挥到极致。”我们现在的教育,尽管在做着教育变革的努力,但绝大多数地方依然还用未变的灌输方式禁锢着学生思维。
1.整齐背小手
某外国教育考察团到中国进行考察,他们在走访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多所学校和幼儿园后,得出了一个结论:“中国的小学生上课时喜欢把手放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起右手,否则不动,幼儿园的孩子则喜欢把手背在后面......”这对孩子们来说却是非常残忍的,小孩子本来就好动,爱说且好奇心强,这样一来,就人为地压抑了孩子天性,禁锢了他们活跃的、富于创造性的思维。由此可见,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在如今也一样很有必要,老師应努力利用教育帮助孩子们学会动脑,敢于表达,勤于动手。
2.“以学为重”
中学阶段是打基础、学知识、扩眼界的阶段,基础夯实后,通过高考进入到大学继续学习。开拓思维,规划人生,把自己变成“一根有思想的芦苇”。现在的中学教育有些偏差,学校要抓升学率,老师待遇又与学生成绩直接挂钩,学生在高压学习状态下难免失去追逐爱好、放飞心灵的空间,全心备考,不再有真正心灵上的乐园。
3.此在同在
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就是一个人们必须被允许通过真正的思考和生活来发现自我的地方。”我们知道,世界不是个体的,个体只是“此在”,此在的世界是共同的世界,学会生活,就应该认识到有“我”存在的地方也有他者存在,在这个共同生活的空间里,人必须学会思考自身存在的价值,学会与他者共同生活,单纯、美好而诗意地栖居在这个与他人共同相存的世界里。
三、如何“解放”?
家校共育,共同努力。
1.家庭每个孩子出生后,最先影响他的便是家庭教育,我想借用
《爱弥儿》中的一句话:“让孩子成为孩子吧!”不要把孩子宠成“小皇帝”“小太阳”,也不要把孩子逼成“小神童”“小天才”。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组建科学的家庭教育,让孩子从家里开始健康成长。
2.学校教学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做着育人的工作,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完成自我建构,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要做的不是束缚、灌输,而是唤醒、激发。这也是教学中人的解放所追求的境界和目标:破除教学的强制性,教师的权威性,减少学生的依赖性,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发挥自主性,独立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每一个生命来到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上都是一颗未发芽的种子,种子都会发芽,它们有自己的成长渴望,若每一颗种子都能因为教育得当而成长为它本来美好的模样,那么教育就完成了教育的功能,给予了种子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关怀。我们不要求每一颗种子都会成为奇花异草,只但愿它们可以健康自由的走完整个生命历程。人的解放,教育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冯建军著.《生命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4
[2]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邹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1
关键词:解放教育;关怀;束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8-015-01
提到“解放”这样一个词,我们并不陌生,本文试着从教育视阈阐述“人的解放”,说明教育应给予受教育者生命关怀,帮助人成长。
一、概述“人的解放”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它关乎到政治、经济、思想、制度等各方面,本文从教育视阈来探讨受教育者的“解放”问题,希望真如《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所预言的:“教育能够是,而且必然是一种解放。”
1.“解放”的词源义
《牛津大辞典》中,解放对应着两个词:liberation和empatation,前者的词根是libe,在英语中,与fre(自由)意思等同;而empatation是古罗马法中的一个专用词,指“奴隶获得自由,或儿子成年后,从父亲家中解脱出来,独立成家立业。”
2.“解放”的相关研究
教育应助人成人,而非束缚人成器。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洞穴之喻”,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解开人的束缚,引导其走出洞穴,获得真知。
本文主要是在教育场域里浅谈受教育者的解放,其根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德国批判教育学派提出“解放教育”,当时的批判解放教育学派代表马德保大学教授克拉夫斯基认为:“批判教育学应把培养学生具有自主能力,参与能力和团结能力作为普通教育的目标。”在我国,首先提出“解放教育”的是陶行知先生,他从培养儿童创造力方面提出了“六大解放”问题:“第一,解放小孩子的眼睛,打碎他戴的有色眼镜,教他们看事实。第二,解放小孩子的头脑,教育就像裹脚布层层裹着儿童的头脑,必须撕掉,解放儿童的创造力。第三,解放小孩子的双手,使他们动手探索,‘在做中学’。第四,解放小孩子的嘴,使他们敢问,敢言说自我。第五,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教育融入到生活之中。第六解放小孩子的时间,使他们有空去思,去观察自然和社会,还有空玩,体验人生的乐趣。”
二、教育中应解放什么?
“教育的真谛是帮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帮助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将自己的独特性发挥到极致。”我们现在的教育,尽管在做着教育变革的努力,但绝大多数地方依然还用未变的灌输方式禁锢着学生思维。
1.整齐背小手
某外国教育考察团到中国进行考察,他们在走访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多所学校和幼儿园后,得出了一个结论:“中国的小学生上课时喜欢把手放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起右手,否则不动,幼儿园的孩子则喜欢把手背在后面......”这对孩子们来说却是非常残忍的,小孩子本来就好动,爱说且好奇心强,这样一来,就人为地压抑了孩子天性,禁锢了他们活跃的、富于创造性的思维。由此可见,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在如今也一样很有必要,老師应努力利用教育帮助孩子们学会动脑,敢于表达,勤于动手。
2.“以学为重”
中学阶段是打基础、学知识、扩眼界的阶段,基础夯实后,通过高考进入到大学继续学习。开拓思维,规划人生,把自己变成“一根有思想的芦苇”。现在的中学教育有些偏差,学校要抓升学率,老师待遇又与学生成绩直接挂钩,学生在高压学习状态下难免失去追逐爱好、放飞心灵的空间,全心备考,不再有真正心灵上的乐园。
3.此在同在
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就是一个人们必须被允许通过真正的思考和生活来发现自我的地方。”我们知道,世界不是个体的,个体只是“此在”,此在的世界是共同的世界,学会生活,就应该认识到有“我”存在的地方也有他者存在,在这个共同生活的空间里,人必须学会思考自身存在的价值,学会与他者共同生活,单纯、美好而诗意地栖居在这个与他人共同相存的世界里。
三、如何“解放”?
家校共育,共同努力。
1.家庭每个孩子出生后,最先影响他的便是家庭教育,我想借用
《爱弥儿》中的一句话:“让孩子成为孩子吧!”不要把孩子宠成“小皇帝”“小太阳”,也不要把孩子逼成“小神童”“小天才”。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组建科学的家庭教育,让孩子从家里开始健康成长。
2.学校教学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做着育人的工作,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完成自我建构,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要做的不是束缚、灌输,而是唤醒、激发。这也是教学中人的解放所追求的境界和目标:破除教学的强制性,教师的权威性,减少学生的依赖性,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发挥自主性,独立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每一个生命来到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上都是一颗未发芽的种子,种子都会发芽,它们有自己的成长渴望,若每一颗种子都能因为教育得当而成长为它本来美好的模样,那么教育就完成了教育的功能,给予了种子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关怀。我们不要求每一颗种子都会成为奇花异草,只但愿它们可以健康自由的走完整个生命历程。人的解放,教育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冯建军著.《生命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4
[2]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邹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