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行车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探讨探述

来源 :当代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xianggu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经济层面实现了发展与繁荣,人们对于自身健康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运动除却能够帮助人们放松心情,还能够使人们保持身体健康。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体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自行车运动是一种较为典型的运动方式,且这一运动方式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国民喜爱度。我国近些年自行车运动员数量整体呈现出逐年攀升的趋势。针对专业自行车运动员来讲,体能训练不可或缺。一直以来,体能训练都被视为自行车运动员比赛取得成绩的前提条件。除此之外,体能训练还能够降低运动员发生身体损伤的概率、不断帮助其挖掘身体潜能。由此可见,加强对自行车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探讨探述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是尤为必要的。
  自行车也被称之为单车,是一种较为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而自行车运动项目起源于1868年,且在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这一运动项目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自此以后,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均给予了自行车运动项目高度重视。随着时代的进步,自行车运动越来越被大家熟知,且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比赛项目,例如:环法自行车比赛。近些年,我国随着经济水平的日渐提升也逐渐开始承办不同类型的自行车比赛。自行车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集耐力、速度、强度于一身的运动项目。如若想在自行车运动项目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则运动员应当保持较好的体能状态。由此可见,应当加强对自行车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探究力度,并帮助其寻求更为适宜的体能训练手段,从根本上帮助运动员改善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竞技水平。
  1 自行车运动员能量代谢特点
  自行车运动通常情况下指的是将自行车作为比赛工具的一种体育活动,且其主要比赛类型有冰上自行车、场地自行车、山地自行车等。不同的比赛方式比赛时长具有差异性,短则十几秒,长则几小时。运动员能量代谢方式在比赛过程中通常体现为无氧代谢与有氧代谢。且无氧代谢与有氧代谢的占比主要由运动持续时间与强度所决定。运动员的能量代谢与其运动水平相辅相成。如若运动员代谢能力得以提升,则其比赛成绩和运动水平均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反之,运动员通过自行车运动也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无氧代谢能力与有氧代谢能力。现将自行车运动员能量代谢特点详细情况总结如下:
  1.1 自行车运动员的无氧运动能力
  无氧运动与有氧运动相比较,运动员身体需进行较为剧烈的运动。在无氧运动时运动员所摄入的氧气无法对身体的需求进行满足,因而运动员体内的能源物质则需要通过无氧酵解的方式实现为身体提供运动能量的目的,且在无氧运动过程中会产生乳酸。自行车运动员在短时间内的速度水平与爆发力通常情况下由其无氧运动能力所决定。由此可见,在自行车运动员体能训练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其进行无氧代谢能力的训练。自行车运动员参加比赛项目的成绩会由无氧运动能力与有氧运动能力共同决定。所以在对自行车运动员展开训练时,训练人员应当充分考虑运动员的年龄、肌肉水平、项目特点等因素,帮助其完成切实有效的训练方案的制定,进而使运动员不断提升自身竞争能力。
  1.2 自行车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
  自行车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是指对能源物质进行有氧化作用,而后实现帮助运动员提供体力维持所需要能力的目的,最终促使运动员完成比赛。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衡量主要通过三方面体现,即机体有氧代谢工作效率、摄氧能力、机体利用氮能力。训练师应当定期对运动员进行上述三方面能力的检测,而后将检测结果作为帮助运动员调整训练方案的依据,不断提升训练效果。除此之外,为了使得有氧能力训练精确化,训练时应当以自行车运动员通气最大摄氧量、乳酸阀、无氧阀等指标作为依据展开分析。且通常情况下无氧阀强度指标能够清晰体现自行车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在竞技体育中保持良好的有氧运动能力至关重要。因而自行车运动员也应当加强对自身有氧运动能力提升的重视程度,且在训练过程中应不断提升无氧阀强度,进而改善自身耐力水平,提高竞技能力。
  2 自行车运动员体能训练中遵循的原则
  2.1 体能训练应与项目特点相结合
  在我国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自行车运动比赛项目呈现出种类繁多的特征。从技术层面来看,可将比赛项目划分为技巧、竞速等。从场地层面看,可将比赛项目分为室外、室内等。由此可见,不同类型的自行车运动项目均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要求。例如:在竞速比赛中,则对运动员的爆发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但在实际自行车运动员体能训练过程中通常采用的训练方式为集体训练,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致使训练效果下降。所以教练应率先对运动员所参加项目的具体特点进行分析,而后以此为依据完成具有特异性体能训练方案的制定。如若自行车运动员参加的项目为竞速比赛,则应当着重对其展开耐力与爆发力的训练,同时在训练过程中可结合长短跑,帮助运动员提升自身身体机能。除此之外,也应当注重蹬踏训练,促使运动员与自行车实现有机结合。如若自行车运动员参加的比赛项目为越野类比赛,则除却对其综合体能进行提升,教练还应注重特殊环境的模拟训练,使得运动员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对越野比赛的复杂地理环境进行适应,降低因外部环境导致受伤的概率。如若自行车运动员参加的比赛项目为技巧类,则教练应当更加注重对运动员节奏把控、身体平衡等方面的训练,同时辅之以一定的爆发力训练,进而提升其技巧比赛的能力。
  2.2 体能训练应注重个体差异性
  自行车运动体能训练不仅具有规律性,同时也具有个体差异性。自行车运动员由于心理状态、肌肉类型、成长规律、身体素质存在不同,所以即便对其展开相同的体能训练。最终所产生的训练效果也会具有差异性。因而教练在制定训练方案时应当对每一个运动员的体能特点进行充分尊重,制定具有特异性的训练方案,在对运动员的训练需求进行满足的基础上,降低其因强度影响而产生身体损伤的概率。教练组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注重运動员个人数据信息化建设,对运动员展开全方位评估,而后以评估结果为依据完成训练方案的制定。例如,针对较为年长的运动员,则应当使其训练强度降低,并将其训练时间缩短,从根本上使得体能训练的合理性、科学性得以提升,帮助每一位运动员均能充分发挥出自身最大潜力。   2.3 体能训练应结合阶段特点
  自行车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开展应当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不断对运动员身体潜能进行挖掘,使得运动伤害降低,最终将运动价值充分体现。体能训练通常情况下是漫长的系统性训练,且训练效果往往无法通过观察展现出来。运动员体能增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若教练在训练过程中对体能增长规律与体能训练的相互匹配产生了忽视,轻则会导致训练效果不明显,重则会引发训练损伤,最终对运动员职业生涯产生不利影响。如若对青少年自行车运动员展开训练时,则应使其体能增长保持在稳定期才能继续进行训练,一旦盲目将运动量增加,则会对青少年运动员的身体以及心理均产生较为严重的危害。且当运训练强度增加时,若运动员没有达到预期训练效果,教练应当展开深入分析,探究其中原因,并对训练计划进行科学的调整。通常情况下,耐力训练需要较长的时间积累,且其他项目的训练均以耐力训练为基础。因而教练应当于训练早期对运动员展开耐力训练,并秉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将训练强度增加,使得运动员的控制性与协调性不断提升,从整体上提升运动员运动素养。
  3 自行车运动员体能训练中的力量训练
  3.1 专项力量训练
  自行车运动员若想在竞技体育中保持优势,则应具備力量与体能。所以自行车运动员无论是在日常训练中还是比赛过程当中都应当注重对力量与体能两方面的训练。在自行车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下肢力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若比赛距离较短,则考验的是运动员下肢力量的爆发能力。如若比赛距离较长,则考验的是运动员的耐力与下肢爆发力。所以自行车运动员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就是力量性。因而在衡量自行车运动员比赛成绩过程中不可忽略的内容就是耐力是否持久、力量是否强大。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自行车运动员训练手段与训练思想仍旧存在一定的差距性。但我国始终尝试转变自行车运动员的训练策略,力求提升训练质量。近些年在我国自行车运动员力量训练实践过程中更加重视强化蹬踏动作肌群力量。且教练将提升运动员自行车技术、培养其树立战术意识作为训练的核心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够实现专项力量训练的目的,同时也能够对自行车运动员技术进行巩固。故而在针对自行车运动员展开专项力量训练的过程中,应当对运动项目特点进行充分分析,并坚持理论与训练相结合的原则,使得训练价值实现最大化。
  3.2 核心力量训练
  在自行车运动员训练过程中教练除却应强化下肢力量训练,也应当注重核心力量训练。核心力量通常情况下指的是由人体髋关节、骨盆、腰共同构成的整体,且这一部分被认为是人体的中间部分,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核心力量的主要功能是协调。四肢、稳定姿势、传递力量。自行车这一运动由于其自身特性,则需要运动员在较长时间内始终保持核心相对稳定的姿势,发挥核心的支点作用,使得四肢协同合作能力与肌肉收缩力量提高,进而将身体机能充分发挥出来。单人不借助器械徒手训练是自行车运动员较为常用的训练核心力量的方法,这一训练手段能够将频率大、强度小的训练思想充分展现出来。同时教练也应当通过对运动员身体情况的评估适当调整训练方案,不断将训练难度以及强度提升,最终对训练目标进行满足,实现提高运动员核心力量的目的。
  4 结束语
  我国在自行车运动员体能训练过程中仍旧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在日后自行车运动员训练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其展开下肢力量与核心力量的训练,不断增强自行车运动员竞技能力,促进我国自行车运动的长远发展。
  作者简介:孟浪(1984.03—),女,黑龙江汤原人,1996年,在佳木斯市体校练女子中长跑。1998年,进入省队改练自行车,师从朱建伟。
  曾获成绩:2007年亚洲自行车锦标赛女子公路个人赛冠军;2003年全国自行车锦标赛公路大组赛第一名;2004年全国自行车锦标赛公路大组赛第二名;2006年亚洲自行车锦标赛公路大组赛第四名;2007年环法国吐鲁斯单站第三名;2007年女子环法赛分段第四名和第五名;2008年环崇明岛国际邀请赛第二站第二名、总排名第二名。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自行车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
其他文献
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有其专业独特性,在课程设计时要坚持学生主体性、教学实践性以及体验式学习原则。围绕课程建设目标体现实用性,课程内容建设强调专业性,课程组织实施突出针对性,课程的评价体系注重科学性4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
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小学体育羽毛球教学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小学体育学科中的羽毛球项目的发展既是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也对小学生们全面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主要结合游戏教学法对小学体育学科中的羽毛球项目教学展开了分析,并对羽毛球游戏在体育教学期间的教学设计思路和运用策略以及潜在作用展开了相关阐述。以望能以此激发小学生们的自信心,提升小学生们的体育综合能力。  1 简述羽毛球游戏教学  所谓的
在信息素养教育中,教师、学生各自的目标和信息素养教育的社会目标往往既有一致,又有冲突。基于目标一致的医学信息素养教育,强调对不同的目标进行分解确定,提炼出最重要的“核心目标”,从而达到了社会目标、教学目标和学生目标最大程度上的统一,达到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功能最大化。
目的 探讨医学生基层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为采取针对性的激励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调查方法从广州医学院各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1000名,对他们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46份。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并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按照公因子在原始变量上的载荷从大到小进行排序,解释公因子。将提取的公因子作为自变量,以变量Y(是否愿意去基层就业)作为因变量,进行二分类L
1.作者在投稿前应与编辑部联系,说明研究的具体情况。在得到认可后,将论文投至稿件远程管理系统或指定的电子信箱,并通过特快专递将一式三份稿件送抵编辑部。
期刊
在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下,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传统的教学方法 显露出的各种缺陷已不能满足职业教育教学的要求.因此,尝试寻找新的、更为适用的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结合建构主义的概念和原理阐述项目教学法,分析其在医疗卫生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中的优势.同时结合实例,介绍项目教学法在电子类课程中的具体应用,探寻项目教学法与专业课程间的融合方式。
目的 探讨微格教学在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 NICU)临床实习生入科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80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人).实验组采用微格教学法,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法,课程结束后进行即时评价、带教医生评价及患儿家属满意度调查,比较教学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考核成绩、带教医生评价分数及患儿家属满意度都有明显提高.结论 微格教学可以明显提高NICU实习生入科教育的
田径训练是小学体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但大部分学生在面对田径训练时,并没有一个好的态度,这直接导致教师设定的田径训练难以发挥出作用,学生也会对田径训练失去兴趣,这就相当于一个死循环,教师需要尽可能地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教师需要从田径训练对学生的提升入手,通过解决田径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来制定出提高田径训练有效性的具体措施。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学生在进行田径训练时,可能只
《高等数学》是医药院校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医药类学生的学习特点,针对数学课程逻辑性强、内容抽象、难学难懂等问题,探讨了将《药物动力学》的内容融入《高等数学》教学中的目的和意义,同时从药学专业特点、学生知识背景、教学方式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将《药物动力学》内容与《高等数学》教学的有效结合。
期刊
物理诊断技术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为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水平,实现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路径,就高职院校物理诊断技术精品课程的相关建设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