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冬,当我第一次踏出国门时,并没有想到日后我的脚步会一发不可收拾。此后五年多的时间里,我游历了美洲、欧洲、非洲、亚洲的57个国家。从报名参加旅行社随团出境游,到结伴4人去非洲40天,最后发展到我一人独闯世界,我用了3年的时间。
在下放到农村的青少年时代,在给麦田浇水的间歇,我常坐在麦苗刚刚返青的田埂上,偷偷翻看一本皮破角烂的高中地理书。我因此才知道:除了我身处的小小王辛庄外,外面的世界还有巴黎、伦敦、莫斯科,还有金字塔、泰姬陵、吴哥窟,还有乞力马扎罗山峰、地中海、尼亚加拉瀑布……周游世界的种子,就是在那个不合时宜的时候埋下的。
我第一次远足是去泰山。经过一夜的颠簸,火车于黎明前停靠在泰安车站。躺在坚硬的长椅上,我在这个小站激动地等待天明。从此,游走便在我的生命中扎下了根,在流动的风景里体验每一个精彩的瞬间,让充满新奇的遭遇沉淀成生命的质感。
穿梭于东盟地区
2004年至2005年春天,我先后去了朝鲜半岛的南北两个国家、俄罗斯、南欧伊比利亚半岛的拉丁语国家、印度支那半岛、东南亚诸国和太平洋几个岛屿。
给我印象最强烈的就是:外界对中国的了解太少。如果男孩子得知我来自中国,大抵会模仿着武术动作,吐出一个词——成龙!而一般国家的人民对于中国的印象大致是: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和商品廉价。再深一步就是: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但矿难很多。
鉴于经济和政治原因,过去各国很少能见到中国大陆的游客,他们看到的东亚面孔大多是日本人。
我虽然也与所有中国人一样,讨厌人们第一句就问“是日本人吗”?第二句接着问“是韩国人吗”?但我知道,在我们中国还没有富裕到大多数人能够出国旅游的今天,我必须接受这种虽没有恶意、却时常令我们尴尬的问话。
正因为我们出国的人数无论在比例还是基数上都很小,所以,我们的一举一动更容易让外国人以偏概全,轻易就能代表整体中国人的形象。
在菲律宾
千岛之国的菲律宾,经济欠发展,基础设施落后,但人民却很乐观。随便走到哪儿,都能迎面看到笑脸。曾经拥戴一个电影明星当总统的国度里,别看用吉普车改装的小公共汽车钻进去不太舒服,但国民并不愁眉苦脸,相互之间也不会乌眼鸡似的明争暗斗。这不由使我纳闷:他们凭借什么支撑生活的重压呢?
在宿务岛的度假村,我与服务生打成了一片。这些年轻人都极为好客、热情,他们对中国很陌生,争先恐后不断提问。最关心的是中国年轻人喜欢什么音乐,喜欢什么电影,喜欢成龙吗,中国人为什么不喜欢足球。
我一一作答,但奇怪他们根据什么认定中国人不喜欢足球。他们哈哈大笑:“世界杯上见不到中国足球队,肯定是你们不喜欢才不去的?”同音乐一样,体育在他们眼里也是娱乐,没有负载过多的民族荣誉和政治使命。
菲律宾人喜欢娱乐,有一块地方就能翩翩起舞。他们发工资后就去吃喝玩乐,宁肯下半月节衣缩食。菲律宾家庭都不愿意存钱,不像我们华人,一定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些东西。
这种乐天知足的生活态度,虽然与我们提倡的开拓进取大相径庭,但也给了我一个启示——以轻松的心态对待一切,或许我们人与人之间就不会那么斤斤计较,就不会有那么多急功近利的投机分子和精神抑郁的亚健康者。
对非洲认识滞后
2006年1月,我与4个旅友结伴去了非洲9国。中国人对于非洲的认识基本停滞在60年代——艾滋病、饥荒、干旱、内战、部族杀戮和沉船事件等等。同样,非洲对于中国的报道也极少,电视画面基本是欧美、日本。
来到非洲第一站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后,发现内罗毕的城市规模并不比许多东南亚国家的首都差——商品齐全的大型超市、高耸入云的写字楼和花园般的使馆区。
我们很想乘坐一趟由我国援建的坦赞铁路,但在赞比亚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两国大使馆,想通过第三国落地签证都遭遇了拒签。赞比亚使馆规定:中国公民同阿富汗、索马里、朝鲜等另外6个国家的公民一样,不能获得去赞比亚的过境签证。
开始,我们很委屈很不平,毕竟中国是援助国啊!怎么这样不友好?但使馆人员解释:中国非法滞留的人员太多了,所以只能严格控制。我的民族自尊心再次受到伤害,但这不能怪赞比亚,我国公民的守法意识的确有待加强。我们再三解释,使馆方面看了我们几个人的签证记录后,才例外放行了。
美国人面前不卑不亢
去美国,似乎是很多中国人的梦想,也是很多人心中的隐痛。每天,美国大使馆门前等待签证的队伍都是长长的。手续非常繁杂、苛刻,结果往往吉凶未卜。
有经验的申请者特意提示:最好带上所有的资产材料,包括房屋产权证明、汽车行驶证件,银行存款、国债、基金证券等有效财产证明;你最好预备好获奖证书、论文发表原件,在其他发达国家著名景点的合影留念等等,总而言之,要让美国佬知道你在中国不是穷人、不是等闲之辈、不是想赖在他们国家不走……
面试那天,我如约来到美国大使馆门外,经过两道武警岗哨一丝不苟地核对、安检后,才可以排队留下指纹。两个多小时后,才轮到在签证口排队。目光犀利、动作干练的签证官,往往不到一分钟就能打发一个申请人。“对不起,我不能给您签证,您的条件不符合。”这类话最为常见。
轮到我时,他问:“你为什么想到美国?”
“我要周游世界!”我平静地回答,不给他讨好的微笑。
他惊讶地抬头看我一眼,继续又翻看我那贴满各国签证的两本护照:“你以前没有去过美国?”
“没有,但我到过包括欧盟在内的40多个国家,不过,美国是最重要的国家,如果我没去过美国,就像来北京没有到长城一样让人遗憾。”我微笑着自信地看着他。
“OK,你通过了!”
我指指腋下的两本证明材料,“不需要看看我带来的其他资料吗?”
“不用了!祝你在美国玩得愉快!”他随手给我签了一张护照领取单。
独行印度
印度是中国重要的邻国,但彼此非常陌生。2007年1月,我独自飞抵印度,在语言不通、人地两生的环境中,从南到北、由东向西,完成了预想中我要参观的所有景点,整整游历了一个月。
对第一次独自旅行的我来说,是值得庆幸和自豪的。尽管来到印度之后,记忆中色彩鲜艳的大篷车、载歌载舞的欢愉场面以及被艺术化了的“流浪者”,被现实的“脏、乱、差”的感受彻底覆盖,还遭遇了个别列车售票员趁机多收50卢比的窝心事,但我得到了更多印度人真诚、热情的帮助。在异国漂泊的日子里,得到了他们带给我的温暖!
语言不通不是障碍,关键要有交际能力和交流欲望,我用手语、肢体语言和在纸上画及仅有的40多个英语单词,并没有妨碍我和印度人民的沟通。比如乘坐地铁,因为不会“地铁”这个单词,我在问路时先要一张纸,在纸上画一条地平线,再在地平线上画出一间小房子,又在地平线下画一个长方形,在长方形下端画两个车轮,然后,五指并拢做一个一往无前向前冲的动作,同时,还发出声音:呜——呜——!
印度人开心地笑了,明白了我的意思,立即在地图上标出车站位置,又画出从旅馆到地铁站的路线,400米之内将路过什么重要的建筑和不要被什么建筑所困惑,一切清楚明白。
持这张“路条”,我顺利找到了400米外的地铁站。先与车站上的行车表核对,又找负责安检的警察咨询。警察得知我是第一次乘新德里的地铁,非常热情、尽职地带我来到站台,送我上车。
顺利独行印度归来,我的自信心更强了,第二年,我又开始独行老挝和蒙古等国。只要想去的国家对中国公民签证不设太多限制,我定会继续独行各国的。
我为什么可以经常出国
在我的“独行伊夫”博客上,最多的留言提问不外乎这几个:你为什么能经常出国?是公费吗?你没有工作吗?是做生意吗?
现在,我肯定地回答众人的提问:我游历的57个国家之中只有5个是受邀请、随同采访,其余全部是自费。
众所周知,出国旅游必须要有庞大的资金支持。保证我在5年时间游历这么多国家的资金,全部来自我以前的写稿收入。我是一个活跃、高产的记者,曾先后为全国500余家报刊和网站供稿、开设专栏。而且我的稿费全是写批评稿件所得,没有一分钱是有偿报道宣传所得,更不可能有什么“封口费”之类的额外收入,对此我一直引以为豪。
我还可以自豪地宣告:我是在没有影响自己正常工作的情况下给外报撰稿的。在我供职的《劳动午报》,我负责维权报道和评论。此外,我还在《劳动午报》其他版面上有专栏。无论是游走四方,还是为兄弟报刊撰稿,我都保证一个前提——首先完成本报工作量。
很多同行感到奇怪:你怎么有那么充足旺盛的精力?其实,答案很简单——热爱。行走与写作,是我人生的两大支柱。通过行走,我认识了世界;通过表达,也让世界认识了北京和中国。人生难道还有比这更有意义的吗?
责编/紫君
E-mail:zijun009@163.com
在下放到农村的青少年时代,在给麦田浇水的间歇,我常坐在麦苗刚刚返青的田埂上,偷偷翻看一本皮破角烂的高中地理书。我因此才知道:除了我身处的小小王辛庄外,外面的世界还有巴黎、伦敦、莫斯科,还有金字塔、泰姬陵、吴哥窟,还有乞力马扎罗山峰、地中海、尼亚加拉瀑布……周游世界的种子,就是在那个不合时宜的时候埋下的。
我第一次远足是去泰山。经过一夜的颠簸,火车于黎明前停靠在泰安车站。躺在坚硬的长椅上,我在这个小站激动地等待天明。从此,游走便在我的生命中扎下了根,在流动的风景里体验每一个精彩的瞬间,让充满新奇的遭遇沉淀成生命的质感。
穿梭于东盟地区
2004年至2005年春天,我先后去了朝鲜半岛的南北两个国家、俄罗斯、南欧伊比利亚半岛的拉丁语国家、印度支那半岛、东南亚诸国和太平洋几个岛屿。
给我印象最强烈的就是:外界对中国的了解太少。如果男孩子得知我来自中国,大抵会模仿着武术动作,吐出一个词——成龙!而一般国家的人民对于中国的印象大致是: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和商品廉价。再深一步就是: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但矿难很多。
鉴于经济和政治原因,过去各国很少能见到中国大陆的游客,他们看到的东亚面孔大多是日本人。
我虽然也与所有中国人一样,讨厌人们第一句就问“是日本人吗”?第二句接着问“是韩国人吗”?但我知道,在我们中国还没有富裕到大多数人能够出国旅游的今天,我必须接受这种虽没有恶意、却时常令我们尴尬的问话。
正因为我们出国的人数无论在比例还是基数上都很小,所以,我们的一举一动更容易让外国人以偏概全,轻易就能代表整体中国人的形象。
在菲律宾
千岛之国的菲律宾,经济欠发展,基础设施落后,但人民却很乐观。随便走到哪儿,都能迎面看到笑脸。曾经拥戴一个电影明星当总统的国度里,别看用吉普车改装的小公共汽车钻进去不太舒服,但国民并不愁眉苦脸,相互之间也不会乌眼鸡似的明争暗斗。这不由使我纳闷:他们凭借什么支撑生活的重压呢?
在宿务岛的度假村,我与服务生打成了一片。这些年轻人都极为好客、热情,他们对中国很陌生,争先恐后不断提问。最关心的是中国年轻人喜欢什么音乐,喜欢什么电影,喜欢成龙吗,中国人为什么不喜欢足球。
我一一作答,但奇怪他们根据什么认定中国人不喜欢足球。他们哈哈大笑:“世界杯上见不到中国足球队,肯定是你们不喜欢才不去的?”同音乐一样,体育在他们眼里也是娱乐,没有负载过多的民族荣誉和政治使命。
菲律宾人喜欢娱乐,有一块地方就能翩翩起舞。他们发工资后就去吃喝玩乐,宁肯下半月节衣缩食。菲律宾家庭都不愿意存钱,不像我们华人,一定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些东西。
这种乐天知足的生活态度,虽然与我们提倡的开拓进取大相径庭,但也给了我一个启示——以轻松的心态对待一切,或许我们人与人之间就不会那么斤斤计较,就不会有那么多急功近利的投机分子和精神抑郁的亚健康者。
对非洲认识滞后
2006年1月,我与4个旅友结伴去了非洲9国。中国人对于非洲的认识基本停滞在60年代——艾滋病、饥荒、干旱、内战、部族杀戮和沉船事件等等。同样,非洲对于中国的报道也极少,电视画面基本是欧美、日本。
来到非洲第一站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后,发现内罗毕的城市规模并不比许多东南亚国家的首都差——商品齐全的大型超市、高耸入云的写字楼和花园般的使馆区。
我们很想乘坐一趟由我国援建的坦赞铁路,但在赞比亚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两国大使馆,想通过第三国落地签证都遭遇了拒签。赞比亚使馆规定:中国公民同阿富汗、索马里、朝鲜等另外6个国家的公民一样,不能获得去赞比亚的过境签证。
开始,我们很委屈很不平,毕竟中国是援助国啊!怎么这样不友好?但使馆人员解释:中国非法滞留的人员太多了,所以只能严格控制。我的民族自尊心再次受到伤害,但这不能怪赞比亚,我国公民的守法意识的确有待加强。我们再三解释,使馆方面看了我们几个人的签证记录后,才例外放行了。
美国人面前不卑不亢
去美国,似乎是很多中国人的梦想,也是很多人心中的隐痛。每天,美国大使馆门前等待签证的队伍都是长长的。手续非常繁杂、苛刻,结果往往吉凶未卜。
有经验的申请者特意提示:最好带上所有的资产材料,包括房屋产权证明、汽车行驶证件,银行存款、国债、基金证券等有效财产证明;你最好预备好获奖证书、论文发表原件,在其他发达国家著名景点的合影留念等等,总而言之,要让美国佬知道你在中国不是穷人、不是等闲之辈、不是想赖在他们国家不走……
面试那天,我如约来到美国大使馆门外,经过两道武警岗哨一丝不苟地核对、安检后,才可以排队留下指纹。两个多小时后,才轮到在签证口排队。目光犀利、动作干练的签证官,往往不到一分钟就能打发一个申请人。“对不起,我不能给您签证,您的条件不符合。”这类话最为常见。
轮到我时,他问:“你为什么想到美国?”
“我要周游世界!”我平静地回答,不给他讨好的微笑。
他惊讶地抬头看我一眼,继续又翻看我那贴满各国签证的两本护照:“你以前没有去过美国?”
“没有,但我到过包括欧盟在内的40多个国家,不过,美国是最重要的国家,如果我没去过美国,就像来北京没有到长城一样让人遗憾。”我微笑着自信地看着他。
“OK,你通过了!”
我指指腋下的两本证明材料,“不需要看看我带来的其他资料吗?”
“不用了!祝你在美国玩得愉快!”他随手给我签了一张护照领取单。
独行印度
印度是中国重要的邻国,但彼此非常陌生。2007年1月,我独自飞抵印度,在语言不通、人地两生的环境中,从南到北、由东向西,完成了预想中我要参观的所有景点,整整游历了一个月。
对第一次独自旅行的我来说,是值得庆幸和自豪的。尽管来到印度之后,记忆中色彩鲜艳的大篷车、载歌载舞的欢愉场面以及被艺术化了的“流浪者”,被现实的“脏、乱、差”的感受彻底覆盖,还遭遇了个别列车售票员趁机多收50卢比的窝心事,但我得到了更多印度人真诚、热情的帮助。在异国漂泊的日子里,得到了他们带给我的温暖!
语言不通不是障碍,关键要有交际能力和交流欲望,我用手语、肢体语言和在纸上画及仅有的40多个英语单词,并没有妨碍我和印度人民的沟通。比如乘坐地铁,因为不会“地铁”这个单词,我在问路时先要一张纸,在纸上画一条地平线,再在地平线上画出一间小房子,又在地平线下画一个长方形,在长方形下端画两个车轮,然后,五指并拢做一个一往无前向前冲的动作,同时,还发出声音:呜——呜——!
印度人开心地笑了,明白了我的意思,立即在地图上标出车站位置,又画出从旅馆到地铁站的路线,400米之内将路过什么重要的建筑和不要被什么建筑所困惑,一切清楚明白。
持这张“路条”,我顺利找到了400米外的地铁站。先与车站上的行车表核对,又找负责安检的警察咨询。警察得知我是第一次乘新德里的地铁,非常热情、尽职地带我来到站台,送我上车。
顺利独行印度归来,我的自信心更强了,第二年,我又开始独行老挝和蒙古等国。只要想去的国家对中国公民签证不设太多限制,我定会继续独行各国的。
我为什么可以经常出国
在我的“独行伊夫”博客上,最多的留言提问不外乎这几个:你为什么能经常出国?是公费吗?你没有工作吗?是做生意吗?
现在,我肯定地回答众人的提问:我游历的57个国家之中只有5个是受邀请、随同采访,其余全部是自费。
众所周知,出国旅游必须要有庞大的资金支持。保证我在5年时间游历这么多国家的资金,全部来自我以前的写稿收入。我是一个活跃、高产的记者,曾先后为全国500余家报刊和网站供稿、开设专栏。而且我的稿费全是写批评稿件所得,没有一分钱是有偿报道宣传所得,更不可能有什么“封口费”之类的额外收入,对此我一直引以为豪。
我还可以自豪地宣告:我是在没有影响自己正常工作的情况下给外报撰稿的。在我供职的《劳动午报》,我负责维权报道和评论。此外,我还在《劳动午报》其他版面上有专栏。无论是游走四方,还是为兄弟报刊撰稿,我都保证一个前提——首先完成本报工作量。
很多同行感到奇怪:你怎么有那么充足旺盛的精力?其实,答案很简单——热爱。行走与写作,是我人生的两大支柱。通过行走,我认识了世界;通过表达,也让世界认识了北京和中国。人生难道还有比这更有意义的吗?
责编/紫君
E-mail:zijun00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