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每个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十分重视每堂课开始前几分钟的课堂引入,因为它既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起点,又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出发点,对知识的掌握有着明显的支持作用,而且在后续学习、在知识的生长、迁移方面也有着持续的作用。使学生思有方向,求有目标,获有新知,用有创造。
研究表明,中学生一般只能保持20分钟左右的思想集中,这段时间听课效果也最好。那么作为一节课的导入,如果能设计得好,往往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并使学生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有效注意力,而且会起到一般的说教不能起到的作用。怎样使数学教学有一个有效的情境导入呢?这是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案例展示
在杭师院浙派名师经典课堂展示课上,省特级教师盛老师八年级上《5.4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课前引入很有特色。
首先盛老师出示一幅自己的照片。与学生调侃自己的体形,学生发出一阵阵笑声。
师:请估计一下盛老师的体重大致在哪个范围?
师提供信息1:设盛老师的的体重x千克,盛老师的体重小于小明体重(65千克)的2倍减去39千克。
请列出不等式,并解不等式。
学生列出不等式x<2×65-39,并求得不等式的解x<91
师:x可以取90吗?80呢?-10呢?
-10引来了一点议论,有的说符合x<91,有的说不符合实际情况。
师:只有一条信息能确定盛老师的体重范围吗?
师提供信息2:盛老师的体重的2倍不小于小明体重(65千克)的2倍再加50千克。
请列出不等式,并解不等式。
学生列出不等式2x≥2×65+50,并求得不等式的解x≥90。
师:只有一条信息能确定盛老师的体重范围吗?
因此要确定盛老师的体重范围就要将两条不等式进行组合(多媒体加上大括号)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
师:请判断x-3≥3x-73x+2 解得x≤2x<-1表示在数轴上如下:
■
要想得到x的范围需把两者结合,(利用多媒体的动画移动使两个数轴重合得到)符合两条不等式即取公共部分,引出不等式组的解的概念。
接着的环节是小组合作。
1.请分别改变每一个不等式中的不等号的方向,再编出三道类似的不等式组。
2.利用类似于例1的方法分别求出改编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公共部分。
①x>-1x≤2 ②x≥2x>-1 ③x<-1x≤2 ④x<-1x≥2■
①-1 得出求不等式组的解的规律
二、案例分析
1.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开始学习
陶行知先生曾说:“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自己真诚的情感与学生交往,教师最重要的两个品质是‘亲切和热心’,教学中要使学生尽可能少地感受到威胁,因为在自由、轻松气氛下,学生才能最有效地学习,才最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大量的事实研究说明:学生的学习不仅需要认知的参与,更需要情感的体验;因此,只有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盛老师这节课开始以自己的胖身材引入,不怕出丑,就是一种真诚,他成功地营造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宽松、自由、安全的开课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下开始数学学习。
2.注重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调动学生有关的生活知识和经验,激发起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这个案例就是从学生熟悉的身边实例出发,猜测体重的范围——生活中似乎司空见惯,但学生没有想到数学竟也可以与生活如此接近,因此这样的情景创设就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供给学生观察和实践的机会,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实践探究的欲望,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上来了,为下面的学习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既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又奠定动力基础。并使所创设的情景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水平、发展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3.注重导入的有效性,让学生在知识的生长和迁移中学会学习
课堂导入不能只局限于引出课题,不能只为满足于学生的一时兴趣,调动学生的一时的积极性而选用,而应该有利于其后深层次的挖掘与反思。教师应该把情景的设计理解成最底层次的情景教学,为接下去学习新的知识做好铺垫,是后续知识的开端,是后续知识的“敲门砖”,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的载体,是为学生架设的“脚手架”,主要是服务于后面知识的。本案例中,盛老师的导入不仅仅是为引出本节的知识,更是本节课知识的开头,为本节的主要内容做个铺垫,通过积极的学习、主动地、自由地想象、思考、探索,透彻理解数学教学内容,从而非常自然而又实在的得出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引入的内容贯穿于整个课堂,使引入的知识与课堂教学内容完全融于一体,这样的导入对知识的掌握不仅有着明显的支持作用,而且在后续学习、在知识的“生长”迁移方面也有着持续的作用。
数学教学的导入是为了整个数学课堂教学服务的,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一块垫脚石,导入教学不是孤立的,而应该既是前面知识的继续,又是后续知识的开端,因此,在数学课堂中,如何磨好这把金钥匙,让导入变得更有效,从而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应该是每位数学教师深入思考并实践的重要课题。
研究表明,中学生一般只能保持20分钟左右的思想集中,这段时间听课效果也最好。那么作为一节课的导入,如果能设计得好,往往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并使学生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有效注意力,而且会起到一般的说教不能起到的作用。怎样使数学教学有一个有效的情境导入呢?这是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案例展示
在杭师院浙派名师经典课堂展示课上,省特级教师盛老师八年级上《5.4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课前引入很有特色。
首先盛老师出示一幅自己的照片。与学生调侃自己的体形,学生发出一阵阵笑声。
师:请估计一下盛老师的体重大致在哪个范围?
师提供信息1:设盛老师的的体重x千克,盛老师的体重小于小明体重(65千克)的2倍减去39千克。
请列出不等式,并解不等式。
学生列出不等式x<2×65-39,并求得不等式的解x<91
师:x可以取90吗?80呢?-10呢?
-10引来了一点议论,有的说符合x<91,有的说不符合实际情况。
师:只有一条信息能确定盛老师的体重范围吗?
师提供信息2:盛老师的体重的2倍不小于小明体重(65千克)的2倍再加50千克。
请列出不等式,并解不等式。
学生列出不等式2x≥2×65+50,并求得不等式的解x≥90。
师:只有一条信息能确定盛老师的体重范围吗?
因此要确定盛老师的体重范围就要将两条不等式进行组合(多媒体加上大括号)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
师:请判断x-3≥3x-73x+2
■
要想得到x的范围需把两者结合,(利用多媒体的动画移动使两个数轴重合得到)符合两条不等式即取公共部分,引出不等式组的解的概念。
接着的环节是小组合作。
1.请分别改变每一个不等式中的不等号的方向,再编出三道类似的不等式组。
2.利用类似于例1的方法分别求出改编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公共部分。
①x>-1x≤2 ②x≥2x>-1 ③x<-1x≤2 ④x<-1x≥2■
①-1
二、案例分析
1.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开始学习
陶行知先生曾说:“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自己真诚的情感与学生交往,教师最重要的两个品质是‘亲切和热心’,教学中要使学生尽可能少地感受到威胁,因为在自由、轻松气氛下,学生才能最有效地学习,才最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大量的事实研究说明:学生的学习不仅需要认知的参与,更需要情感的体验;因此,只有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盛老师这节课开始以自己的胖身材引入,不怕出丑,就是一种真诚,他成功地营造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宽松、自由、安全的开课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下开始数学学习。
2.注重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调动学生有关的生活知识和经验,激发起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这个案例就是从学生熟悉的身边实例出发,猜测体重的范围——生活中似乎司空见惯,但学生没有想到数学竟也可以与生活如此接近,因此这样的情景创设就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供给学生观察和实践的机会,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实践探究的欲望,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上来了,为下面的学习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既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又奠定动力基础。并使所创设的情景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水平、发展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3.注重导入的有效性,让学生在知识的生长和迁移中学会学习
课堂导入不能只局限于引出课题,不能只为满足于学生的一时兴趣,调动学生的一时的积极性而选用,而应该有利于其后深层次的挖掘与反思。教师应该把情景的设计理解成最底层次的情景教学,为接下去学习新的知识做好铺垫,是后续知识的开端,是后续知识的“敲门砖”,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的载体,是为学生架设的“脚手架”,主要是服务于后面知识的。本案例中,盛老师的导入不仅仅是为引出本节的知识,更是本节课知识的开头,为本节的主要内容做个铺垫,通过积极的学习、主动地、自由地想象、思考、探索,透彻理解数学教学内容,从而非常自然而又实在的得出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引入的内容贯穿于整个课堂,使引入的知识与课堂教学内容完全融于一体,这样的导入对知识的掌握不仅有着明显的支持作用,而且在后续学习、在知识的“生长”迁移方面也有着持续的作用。
数学教学的导入是为了整个数学课堂教学服务的,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一块垫脚石,导入教学不是孤立的,而应该既是前面知识的继续,又是后续知识的开端,因此,在数学课堂中,如何磨好这把金钥匙,让导入变得更有效,从而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应该是每位数学教师深入思考并实践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