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呈现
去年9月1日,妈妈牵着贝贝的手来到了幼儿园。在前期的家园互访中,贝贝妈妈告诉我们,贝贝不怎么和陌生人说话,什么事情都要等妈妈下班回来才说。
在开学的最初阶段,贝贝和大多数的孩子一样有分离焦虑,哭闹得比较厉害。一个星期下来,其他孩子已基本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话,而贝贝的问题却日渐凸显:她每天都把小便拉在身上,不愿意离开位置,和同伴没有交流,不加入任何游戏,不和老师作任何沟通。
互动再现
安排座位的时候,我们让一个能说会道的小男孩和她坐在一起(该男孩还在用尿不湿,也常尿在身上,同样的境况或许会让贝贝放松),如我们所意料的,贝贝和男孩成了朋友,脸上逐渐有了笑容。
小班上学期,贝贝有了一个朋友。脸上开始有了笑容。但和老师不做任何沟通。
我私下和贝贝周围的几个孩子说,贝贝和你们在一起真开心,你们是贝贝的好朋友吗?积极的暗示,让孩子们主动去接近贝贝,贝贝的朋友越来越多了。
小班下学期,贝贝和班上的大部分同伴有了交流,但是吃饭、如厕等生活方面时反能没有进步。依然不和老师做任何沟通。
我们开始尝试让贝贝参与班级服务工作。比如,收户外玩具、分发碗筷、帮助老师整理图书架等,贝贝对这些工作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对我们的表扬有点不自然。
进入中班。贝贝渐渐融入集体。和每个同伴都有了交流,每天都很快乐,能参与所有的游戏活动。集体活动时很专注。能积极地和同伴一起表演、朗读。但是,只要她一发现老师在关注她。就立刻停止自我的展现。
有一天,班级里开展角色游戏,贝贝是“超市”的“收银员”,她快乐地给每个“顾客”用机器“扫描”价格,并告诉“顾客”要多少钱,我混在“顾客”队伍中,期望她能在游戏状态下和我说一句话。可是,当轮到我的时候,她只是“扫描”我的商品而不愿意和我说话。我问:“我的这个黄瓜好像已经不新鲜了,我能不能换一个?我这个黄瓜是多少钱的?不新鲜的能不能不要钱?”她低头不理,并不再工作了。我选择离开,离开后不久,她又恢复常态,继续融入集体……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我们和贝贝从小班一起走到了中班,一年多的温情相处,理应化解一切烦忧和隔阂,但是我们和贝贝的交流却毫无进展。我始终看不到贝贝对老师的接纳和喜爱,这一切让我产生了很大的挫败感,有时真的心力交瘁。但是,我时常告诫自己,既然这个小天使来到了你的身边,那你就有责任帮助她,如何转化贝贝对我而言,是挑战,更是责任!
寻求原因
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我们一直执著地寻找问题根源。我们行动的第一步就从了解她和她的家庭开始。
和家长的沟通
老师:贝贝在学校里一直不愿意和老师交流,在家里她话多吗?
贝贝妈妈:就和我话多,和家里的其他人基本不说话。有一次我的妹妹带她,在一起整整一个下午,贝贝没有和阿姨说一句话。
老师:怪不得上次奶奶来接,贝贝哭着不愿意回家。贝贝和邻居说话吗?贝贝妈妈:我们让贝贝叫,但她不愿意。我也经常和贝贝爸爸一起讨论,为什么女儿那么安静,是内向、胆小还是……
贝贝爸爸:不要瞎说,会好的,长大了就好了,她可能是比别的孩子需要更长的适应期吧。我小时候也很内向的。
贝贝妈妈:想想贝贝跟我们在一起那么伶牙俐齿,自闭好像离她很远。可每次亲子活动时,看着其他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快乐地游戏、快乐地学习,而贝贝只是紧紧地抓住我的手远远地观望,不愿融入这个集体中,我对贝贝的明天充满了忧虑。
贝贝爸:我有时也思考,是不是因为我和贝贝妈妈太追求顺其自然,总是想着时间会改变一切,其实孩子是有惰性的。
老师:平时你们带她出去玩吗?在新的环境中贝贝和其他小朋友交流吗?
贝贝妈妈:我们有时带她去公园玩,但她一般都自己玩。不上幼儿园的时候,没有和其他小朋友的比较,我们对贝贝的表现没有太在意。
老师:通过与贝贝父母的沟通,我隐隐感到贝贝不愿主动寻找同伴玩耍,特别是不愿和老师进行交流或多或少有家庭环境的影响。
贝贝过分依恋家人,其父母对孩子关怀备至,使孩子有了很强的依赖性,这对贝贝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i贝贝不愿接触陌生人,父母乐观看待,并没有注意观察并正确引导贝贝。这样,贝贝越来越害怕陌生环境,胆子越来越小,离活泼开朗也越来越远。
从理论书上寻求答案
找到了家庭环境对于贝贝性格形成的影响,我又开始在心理学书籍上寻找答案。是“自闭症”?应该不是,小班一年的集体生活,贝贝基本融入集体。是“社交心理障碍”(有些人在社会交往中不敢交往、不愿交往、不能交往,这就属于社交心理障碍)?为什么和同伴没有交往障碍,而和老师、成人有呢?可能是孩子个性积极性中的选择性在“作怪”(个性是个动力倾向系统的结构,不是被客观环境任意摆布的消极个体。个性具有积极性、能动性,并统率全部心理活动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个性积极性使人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客观世界进行反映。例如,不同的需要会导致人选择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方向。对贝贝来说,老师和陌生人就是不被选择的部分?而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同龄人能给她一定的安全感,从而被选择交往?心理学表明,学前期儿童的一些个性特点对他们后来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成为个性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学龄前期儿童个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儿童日后的发展。这让我充满了紧迫感,贝贝在幼儿园的时间只有一年多一点了。
解决过程
找到了症结所在,我开始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
我找来了贝贝的妈妈,建议她和老师起努力,重视家庭环境对贝贝性格形成的影响,在家中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做到爱而不娇。注意陌生场合下对孩子的正确引导,千万不可顺其自然,只有激发孩子良好的交往意识,才能让孩子克服消极的一面,发扬积极的一面。贝贝的妈妈听了我的建议,表示定尽力配合。
在幼儿园,我开始记录对贝贝的观察,观察多了,对贝贝的性格也就了解得更加深刻,在和她的交往中更能做到有的放矢。
策略一:脉脉温情,期待冰山融化
每天上午喝牛奶后、集体活动后、午餐后,老师都会提醒幼儿上厕所,每个孩子听到老师提醒后都会去厕所,而贝贝从来不去。每次都是老师牵着她的手,带她到卫生间,尽管这样,贝贝尿在身上的次数还是不少。每次尿湿,贝贝就大哭。每次,老师总是温柔地帮她换裤子。时间渐渐进入冬天,贝贝有时候会尿湿两次,干净的裤子没有了,只好麻烦妈妈送来。妈妈说,“你再尿在身上,我就不来接你了!”老师说:“尿在身上多难受呀,换衣服也会冷的,万一妈妈真不来怎么办?”贝贝无言地大哭。我们陷入僵局。
不可否认,每日重复的“戏码”考验着我们的耐心,但是面对这样一个孩子,她本身对我们已经那么排斥,不和我们做任何沟通,如果我们再疾言厉色,那么,她和我们的距离肯定会越来越远。于是,我们老师之间有了一个约定,永远 用温和的语气、温柔的肢体语言和贝贝进行交流,当哪个老师“耗尽”耐心时,再换另一个老师温柔登场。尽管在小班的整整一年时间里,贝贝从来没有和老师正式对视过,也没有向老师微笑过,但是我们相信,即使是冰山也有融化的时候。
策略二:小步递进,逐渐靠近心灵
我们开始尝试转变方式,从以前的侧面接近改变为“正面出击”。
贝贝来园时,我们热情地走近她,拉着她的手说“贝贝早,贝贝的衣服很漂亮,贝贝也会叫老师早!”刚开始的几天,她很躲避,渐渐地,她低头默认。
我尝试着把贝贝抱在怀里,但是我很明显地感受到她的不安和排斥,好像随时都要从老师的膝盖上跳下。我们的示好没有让贝贝有安全感,反而充满了排斥,我们决定不那么刻意热情地靠近她,而是和风细雨地让她逐渐接受我们,适应我们这个集体。
有时贝贝来幼儿园晚了,我会帮她留个布娃娃,等她来了悄悄给她:“贝贝早,布娃娃和老师一起等你来上幼儿园呢。”这时,她会低头接过玩具。
虽然贝贝一直不愿叫老师,拒绝和老师交流,但我们坚持不远不近地关注她,给她表扬和鼓励,在她不经意的时候牵一下手,帮她换衣裤的时候注意态度上的婉转和动作上的轻柔,我想,这日常生活中的照顾和帮助,对于贝贝来说,她会感觉老师喜欢她,老师很重视她。在她感受到爱的同时,明白老师是她的好朋友,对老师产生亲近感,而不是那个让她逃避的陌生人。
策略三:软硬兼施,唤出天籁之音
在我们的努力下,贝贝渐渐进步了,在问她某些事情的时候,贝贝开始用点头和摇头表示了,我们欣喜若狂,她终于开始和我们有交流了。
临近中班寒假,我和贝贝说“快要放假了,贝贝和老师说再见吧!”贝贝不说话。“叫老师吧,老师真喜欢贝贝!”贝贝抬头看着我,动动嘴巴,似乎想叫了,但努力了很久,还是叫不出来。我说“这样吧,过了年,贝贝又长大一岁了,本领也更大了,开学的时候一定会叫老师,也愿意和老师说话了!”贝贝如释重负。
开学前一天晚上,我特地打电话给贝贝妈妈,问贝贝是否还记得我们的约定?贝贝妈妈说:“在家对着镜子叫呢,说在心里一直叫的!”妈妈在电话那头叫贝贝说,“快来,在电话里叫一声季老师!”耐心等待很久,终于听到了一声急促而短暂的“季老师”!我说:“声音真好听,明天到幼儿园也这样叫我哦!”可是第二天并没有如我期待的那样,贝贝哭着不愿意上幼儿园了,妈妈说:“贝贝说到大班再叫!”我的“逼迫”让贝贝又有了压力,我们继续等待。
中班下学期的贝贝更活泼了,可以看到她投入地参与各项活动,还能听到她和同伴玩耍时咯咯的笑声,但我们的每一次靠近和注意都会让她“戛然而止”!
一天中午,贝贝不停地和同伴聊天,就是不肯午睡,老师提醒也没有效果。午睡后,我把贝贝留在了床上,脑子里出现了一个大家都熟悉的故事:一个男孩在商场骑木马,商场要关门了,但他不愿下来,母亲劝说、心理学家疏导都没有效果,最后商店保安在男孩耳朵边轻轻说了一句,男孩迅速下马,僵持了一个多小时的“游戏”结束。后来有人问保安说了什么?保安说:“你再不下来,我把你脖子拧断!”当然保安的话过于暴力,但从这个故事中反映出
某些时候我们对孩子过于尊重和温和并不能达到目的。想到长期以来对贝贝的和风细雨,我们决定来一次“暴风雨”。我说:“贝贝影响别人中午休息,今天下午就在床上休息,不起床了,也不送你下楼了,妈妈反正也进不来!”(因前期发生的袭幼事件,孩子由老师送到门口,家长不进校园)听了我的话,贝贝准备溜出午睡室,黄老师抱住了她。贝贝开始哭,我走过去说:“是留下来,还是叫我呢?”奇迹发生了:“季老师!”猝不及防的一声呼唤,天籁般的声音啊!我一把抱住了她,她也紧紧地靠着我,我惊喜地应答着说:“她是谁?”“黄老师,”我们激动地叫来了另一名老师,贝贝也高声地叫着“周老师!”无法形容内心的喜悦和怜爱,抱着她一起坐在床上问“明天还叫我吗?”她点头,我说:“不要点头,用嘴巴告诉我。”“叫的。”“喜欢老师吗?”“喜欢的!”随即,我们停止搬床,让全班小朋友见证这一快乐的时刻,让小朋友一起听贝贝叫三位老师,我们终于成功打开贝贝的心门,走进贝贝的内心世界。贝贝终于跨出了勇敢的第一步,从一声简单的称呼到和老师进行有效的交流。
值得欣喜的是,第二天贝贝来幼儿园时和老师打招呼了,虽然表情有点不自然,但声音响亮。随后的几天,我们保持着高密度的接触,以巩固“战果”,找一些话题聊聊,贝贝话语不多,但也一一回应!某日,她跑到我身边,说:“季老师,有被子掉了!”我随着她来到晒被子的地方,帮着捡被子,我问,“你知道是谁的被子吗?”“不知道,我的在那边!”这是一次贝贝主动的交流,我知道那又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中班即将进入尾声,我们计划,慢慢地让贝贝敢于回答问题,敢于在集体前表演,敢于和所有陌生人顺畅交流。
在贝贝妈妈的博文中,有一段写给老师的文字,“感谢你们,亲爱的老师,是你们用爱心和坚韧浇灌了一棵幼苗并努力地使她健康地成长。哦,我女儿的春天已经慢慢地来到。这一天我们已经等得太久,太久……”
给家长的建议
很多孩子一直被家人过度关注和保护,所以很少能走到外面的环境中和陌生人交往,长此以往,孩子的交往技能得不到正常的练习,但因为没有横向的比较,成人对于孩子交往能力上的缺失往往会忽略,缺少相应的重视。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家长应该多带孩子走进群体,及早发现孩子和同龄人发展的差异,早发现、早干预、早纠正。
去年9月1日,妈妈牵着贝贝的手来到了幼儿园。在前期的家园互访中,贝贝妈妈告诉我们,贝贝不怎么和陌生人说话,什么事情都要等妈妈下班回来才说。
在开学的最初阶段,贝贝和大多数的孩子一样有分离焦虑,哭闹得比较厉害。一个星期下来,其他孩子已基本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话,而贝贝的问题却日渐凸显:她每天都把小便拉在身上,不愿意离开位置,和同伴没有交流,不加入任何游戏,不和老师作任何沟通。
互动再现
安排座位的时候,我们让一个能说会道的小男孩和她坐在一起(该男孩还在用尿不湿,也常尿在身上,同样的境况或许会让贝贝放松),如我们所意料的,贝贝和男孩成了朋友,脸上逐渐有了笑容。
小班上学期,贝贝有了一个朋友。脸上开始有了笑容。但和老师不做任何沟通。
我私下和贝贝周围的几个孩子说,贝贝和你们在一起真开心,你们是贝贝的好朋友吗?积极的暗示,让孩子们主动去接近贝贝,贝贝的朋友越来越多了。
小班下学期,贝贝和班上的大部分同伴有了交流,但是吃饭、如厕等生活方面时反能没有进步。依然不和老师做任何沟通。
我们开始尝试让贝贝参与班级服务工作。比如,收户外玩具、分发碗筷、帮助老师整理图书架等,贝贝对这些工作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对我们的表扬有点不自然。
进入中班。贝贝渐渐融入集体。和每个同伴都有了交流,每天都很快乐,能参与所有的游戏活动。集体活动时很专注。能积极地和同伴一起表演、朗读。但是,只要她一发现老师在关注她。就立刻停止自我的展现。
有一天,班级里开展角色游戏,贝贝是“超市”的“收银员”,她快乐地给每个“顾客”用机器“扫描”价格,并告诉“顾客”要多少钱,我混在“顾客”队伍中,期望她能在游戏状态下和我说一句话。可是,当轮到我的时候,她只是“扫描”我的商品而不愿意和我说话。我问:“我的这个黄瓜好像已经不新鲜了,我能不能换一个?我这个黄瓜是多少钱的?不新鲜的能不能不要钱?”她低头不理,并不再工作了。我选择离开,离开后不久,她又恢复常态,继续融入集体……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我们和贝贝从小班一起走到了中班,一年多的温情相处,理应化解一切烦忧和隔阂,但是我们和贝贝的交流却毫无进展。我始终看不到贝贝对老师的接纳和喜爱,这一切让我产生了很大的挫败感,有时真的心力交瘁。但是,我时常告诫自己,既然这个小天使来到了你的身边,那你就有责任帮助她,如何转化贝贝对我而言,是挑战,更是责任!
寻求原因
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我们一直执著地寻找问题根源。我们行动的第一步就从了解她和她的家庭开始。
和家长的沟通
老师:贝贝在学校里一直不愿意和老师交流,在家里她话多吗?
贝贝妈妈:就和我话多,和家里的其他人基本不说话。有一次我的妹妹带她,在一起整整一个下午,贝贝没有和阿姨说一句话。
老师:怪不得上次奶奶来接,贝贝哭着不愿意回家。贝贝和邻居说话吗?贝贝妈妈:我们让贝贝叫,但她不愿意。我也经常和贝贝爸爸一起讨论,为什么女儿那么安静,是内向、胆小还是……
贝贝爸爸:不要瞎说,会好的,长大了就好了,她可能是比别的孩子需要更长的适应期吧。我小时候也很内向的。
贝贝妈妈:想想贝贝跟我们在一起那么伶牙俐齿,自闭好像离她很远。可每次亲子活动时,看着其他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快乐地游戏、快乐地学习,而贝贝只是紧紧地抓住我的手远远地观望,不愿融入这个集体中,我对贝贝的明天充满了忧虑。
贝贝爸:我有时也思考,是不是因为我和贝贝妈妈太追求顺其自然,总是想着时间会改变一切,其实孩子是有惰性的。
老师:平时你们带她出去玩吗?在新的环境中贝贝和其他小朋友交流吗?
贝贝妈妈:我们有时带她去公园玩,但她一般都自己玩。不上幼儿园的时候,没有和其他小朋友的比较,我们对贝贝的表现没有太在意。
老师:通过与贝贝父母的沟通,我隐隐感到贝贝不愿主动寻找同伴玩耍,特别是不愿和老师进行交流或多或少有家庭环境的影响。
贝贝过分依恋家人,其父母对孩子关怀备至,使孩子有了很强的依赖性,这对贝贝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i贝贝不愿接触陌生人,父母乐观看待,并没有注意观察并正确引导贝贝。这样,贝贝越来越害怕陌生环境,胆子越来越小,离活泼开朗也越来越远。
从理论书上寻求答案
找到了家庭环境对于贝贝性格形成的影响,我又开始在心理学书籍上寻找答案。是“自闭症”?应该不是,小班一年的集体生活,贝贝基本融入集体。是“社交心理障碍”(有些人在社会交往中不敢交往、不愿交往、不能交往,这就属于社交心理障碍)?为什么和同伴没有交往障碍,而和老师、成人有呢?可能是孩子个性积极性中的选择性在“作怪”(个性是个动力倾向系统的结构,不是被客观环境任意摆布的消极个体。个性具有积极性、能动性,并统率全部心理活动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个性积极性使人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客观世界进行反映。例如,不同的需要会导致人选择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方向。对贝贝来说,老师和陌生人就是不被选择的部分?而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同龄人能给她一定的安全感,从而被选择交往?心理学表明,学前期儿童的一些个性特点对他们后来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成为个性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学龄前期儿童个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儿童日后的发展。这让我充满了紧迫感,贝贝在幼儿园的时间只有一年多一点了。
解决过程
找到了症结所在,我开始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
我找来了贝贝的妈妈,建议她和老师起努力,重视家庭环境对贝贝性格形成的影响,在家中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做到爱而不娇。注意陌生场合下对孩子的正确引导,千万不可顺其自然,只有激发孩子良好的交往意识,才能让孩子克服消极的一面,发扬积极的一面。贝贝的妈妈听了我的建议,表示定尽力配合。
在幼儿园,我开始记录对贝贝的观察,观察多了,对贝贝的性格也就了解得更加深刻,在和她的交往中更能做到有的放矢。
策略一:脉脉温情,期待冰山融化
每天上午喝牛奶后、集体活动后、午餐后,老师都会提醒幼儿上厕所,每个孩子听到老师提醒后都会去厕所,而贝贝从来不去。每次都是老师牵着她的手,带她到卫生间,尽管这样,贝贝尿在身上的次数还是不少。每次尿湿,贝贝就大哭。每次,老师总是温柔地帮她换裤子。时间渐渐进入冬天,贝贝有时候会尿湿两次,干净的裤子没有了,只好麻烦妈妈送来。妈妈说,“你再尿在身上,我就不来接你了!”老师说:“尿在身上多难受呀,换衣服也会冷的,万一妈妈真不来怎么办?”贝贝无言地大哭。我们陷入僵局。
不可否认,每日重复的“戏码”考验着我们的耐心,但是面对这样一个孩子,她本身对我们已经那么排斥,不和我们做任何沟通,如果我们再疾言厉色,那么,她和我们的距离肯定会越来越远。于是,我们老师之间有了一个约定,永远 用温和的语气、温柔的肢体语言和贝贝进行交流,当哪个老师“耗尽”耐心时,再换另一个老师温柔登场。尽管在小班的整整一年时间里,贝贝从来没有和老师正式对视过,也没有向老师微笑过,但是我们相信,即使是冰山也有融化的时候。
策略二:小步递进,逐渐靠近心灵
我们开始尝试转变方式,从以前的侧面接近改变为“正面出击”。
贝贝来园时,我们热情地走近她,拉着她的手说“贝贝早,贝贝的衣服很漂亮,贝贝也会叫老师早!”刚开始的几天,她很躲避,渐渐地,她低头默认。
我尝试着把贝贝抱在怀里,但是我很明显地感受到她的不安和排斥,好像随时都要从老师的膝盖上跳下。我们的示好没有让贝贝有安全感,反而充满了排斥,我们决定不那么刻意热情地靠近她,而是和风细雨地让她逐渐接受我们,适应我们这个集体。
有时贝贝来幼儿园晚了,我会帮她留个布娃娃,等她来了悄悄给她:“贝贝早,布娃娃和老师一起等你来上幼儿园呢。”这时,她会低头接过玩具。
虽然贝贝一直不愿叫老师,拒绝和老师交流,但我们坚持不远不近地关注她,给她表扬和鼓励,在她不经意的时候牵一下手,帮她换衣裤的时候注意态度上的婉转和动作上的轻柔,我想,这日常生活中的照顾和帮助,对于贝贝来说,她会感觉老师喜欢她,老师很重视她。在她感受到爱的同时,明白老师是她的好朋友,对老师产生亲近感,而不是那个让她逃避的陌生人。
策略三:软硬兼施,唤出天籁之音
在我们的努力下,贝贝渐渐进步了,在问她某些事情的时候,贝贝开始用点头和摇头表示了,我们欣喜若狂,她终于开始和我们有交流了。
临近中班寒假,我和贝贝说“快要放假了,贝贝和老师说再见吧!”贝贝不说话。“叫老师吧,老师真喜欢贝贝!”贝贝抬头看着我,动动嘴巴,似乎想叫了,但努力了很久,还是叫不出来。我说“这样吧,过了年,贝贝又长大一岁了,本领也更大了,开学的时候一定会叫老师,也愿意和老师说话了!”贝贝如释重负。
开学前一天晚上,我特地打电话给贝贝妈妈,问贝贝是否还记得我们的约定?贝贝妈妈说:“在家对着镜子叫呢,说在心里一直叫的!”妈妈在电话那头叫贝贝说,“快来,在电话里叫一声季老师!”耐心等待很久,终于听到了一声急促而短暂的“季老师”!我说:“声音真好听,明天到幼儿园也这样叫我哦!”可是第二天并没有如我期待的那样,贝贝哭着不愿意上幼儿园了,妈妈说:“贝贝说到大班再叫!”我的“逼迫”让贝贝又有了压力,我们继续等待。
中班下学期的贝贝更活泼了,可以看到她投入地参与各项活动,还能听到她和同伴玩耍时咯咯的笑声,但我们的每一次靠近和注意都会让她“戛然而止”!
一天中午,贝贝不停地和同伴聊天,就是不肯午睡,老师提醒也没有效果。午睡后,我把贝贝留在了床上,脑子里出现了一个大家都熟悉的故事:一个男孩在商场骑木马,商场要关门了,但他不愿下来,母亲劝说、心理学家疏导都没有效果,最后商店保安在男孩耳朵边轻轻说了一句,男孩迅速下马,僵持了一个多小时的“游戏”结束。后来有人问保安说了什么?保安说:“你再不下来,我把你脖子拧断!”当然保安的话过于暴力,但从这个故事中反映出
某些时候我们对孩子过于尊重和温和并不能达到目的。想到长期以来对贝贝的和风细雨,我们决定来一次“暴风雨”。我说:“贝贝影响别人中午休息,今天下午就在床上休息,不起床了,也不送你下楼了,妈妈反正也进不来!”(因前期发生的袭幼事件,孩子由老师送到门口,家长不进校园)听了我的话,贝贝准备溜出午睡室,黄老师抱住了她。贝贝开始哭,我走过去说:“是留下来,还是叫我呢?”奇迹发生了:“季老师!”猝不及防的一声呼唤,天籁般的声音啊!我一把抱住了她,她也紧紧地靠着我,我惊喜地应答着说:“她是谁?”“黄老师,”我们激动地叫来了另一名老师,贝贝也高声地叫着“周老师!”无法形容内心的喜悦和怜爱,抱着她一起坐在床上问“明天还叫我吗?”她点头,我说:“不要点头,用嘴巴告诉我。”“叫的。”“喜欢老师吗?”“喜欢的!”随即,我们停止搬床,让全班小朋友见证这一快乐的时刻,让小朋友一起听贝贝叫三位老师,我们终于成功打开贝贝的心门,走进贝贝的内心世界。贝贝终于跨出了勇敢的第一步,从一声简单的称呼到和老师进行有效的交流。
值得欣喜的是,第二天贝贝来幼儿园时和老师打招呼了,虽然表情有点不自然,但声音响亮。随后的几天,我们保持着高密度的接触,以巩固“战果”,找一些话题聊聊,贝贝话语不多,但也一一回应!某日,她跑到我身边,说:“季老师,有被子掉了!”我随着她来到晒被子的地方,帮着捡被子,我问,“你知道是谁的被子吗?”“不知道,我的在那边!”这是一次贝贝主动的交流,我知道那又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中班即将进入尾声,我们计划,慢慢地让贝贝敢于回答问题,敢于在集体前表演,敢于和所有陌生人顺畅交流。
在贝贝妈妈的博文中,有一段写给老师的文字,“感谢你们,亲爱的老师,是你们用爱心和坚韧浇灌了一棵幼苗并努力地使她健康地成长。哦,我女儿的春天已经慢慢地来到。这一天我们已经等得太久,太久……”
给家长的建议
很多孩子一直被家人过度关注和保护,所以很少能走到外面的环境中和陌生人交往,长此以往,孩子的交往技能得不到正常的练习,但因为没有横向的比较,成人对于孩子交往能力上的缺失往往会忽略,缺少相应的重视。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家长应该多带孩子走进群体,及早发现孩子和同龄人发展的差异,早发现、早干预、早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