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以棘托竹荪菌株为试材,采用液体培养的方法研究棘托竹荪深层发酵过程中6种胞外酶的酶活性变化,并对菌丝生物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酶活性与菌丝生物量增长有密切关系。菌丝
【机 构】
:
乐山师范学院峨眉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研究所
【基金项目】
:
乐山市科技重点研究计划资助项目(09N2D00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棘托竹荪菌株为试材,采用液体培养的方法研究棘托竹荪深层发酵过程中6种胞外酶的酶活性变化,并对菌丝生物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酶活性与菌丝生物量增长有密切关系。菌丝生物量增加呈'S'曲线,第4~6天增长最快。棘托竹荪菌丝生物量达到最大值之前,羧甲基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活性出现峰值。过氧化物酶、漆酶、多酚氧化酶和蛋白酶的活性与菌丝生物量同步增加。说明发酵过程中棘托竹荪菌丝首先分解利用淀粉和纤维素,然后利用木质素和蛋白质作为碳源和氮源。要提高棘托竹荪深层发酵效率,缩短培养周期,就必须在其菌丝达到最
其他文献
为筛选对大棚菜豆美洲斑潜蝇寄生蜂毒性小的农药,在丽潜蝇姬小峰、潜蛾姬小峰等寄生蜂大龄幼虫至蛹期,用18种常用农药的常规剂量进行分区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毒死蜱和联苯菊酯
采用等温滴定量热法研究血清白蛋白输运锌离子的相互作用机制,测定反应体系的结合参数与热力学参数,并讨论结合反应的分子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血清白蛋白输运锌离子过程中。锌离
以海南东中部正常结果与黄化槟榔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调查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分析4个产量水平(高产组、中高产组、中产组、低产组)中4个生长年限(10,15,20,25年)正常结果与
以清洁、环境较友好的草酰氯/Ⅳ,Ⅳ-二甲基甲酰胺(DMF)组合取代传统的三氯氧磷/DMF,本实验通过改进的Vilsmeier—Haack反应合成一系列吲哚-3-甲醛,收率80%-95%。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均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