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5101679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深化发展,创新教育作为培养面向21世纪的人才将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小学教育作为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积极探索基础教育的新模式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创新教育是最佳的选择,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教育
  学校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随着创新教育的开展,最终要集中探索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创新激情;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创新性因素;指导学生创新性学习,渗透创新教育思想;教给学生创新的方法等等。对正处于智力开发最佳期的小学生来说,如何创新数学教学模式开发学生的智力呢?笔者谈几点感想。
  一、唤起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激情,培养创新意志
  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致力于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主动获取的追求,对数学学科有浓厚的兴趣,这对于唤起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激情、培养创新意志至关重要。
  1.运用学科特点,唤起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对数学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而引发的。因此,教师备课时要挖掘教材的创新思维因素,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师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随意报一个两位数(例如12),一个3位数(例如123),要求都能被3整除。这一时难住了学生,而老师随口说出了一连串能被3整除的3位数。学生感到神奇和惊讶,由此產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这样一个具有学科特点的问题,引发和培养了学生研究的主动探索欲望和求知精神。
   2.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好奇心是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对感知到的新信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产生深入观察、思考的急切心理。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如在学习三角形分类时,教师出示一个遮住了两个角的三角形,让学生猜一猜它是不是锐角三角形。学生直观得到的信息是一个锐角,但是区分锐角三角形是不能仅凭这一直观信息所能解决的。这个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几种不同的答案使问题越辨越明,终于明白了只暴露一个锐角的三角形,不能肯定它就是锐角三角形,它可能是锐角三角形,也可能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
  数学知识中的概念既平淡又枯燥,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意志呢?课堂教学兴趣有赖于教师创设情境激发诱导。教师在教分数的意义建立整体“1”的概念时,由于这是个重要的基本概念,但又很枯燥,学生不易理解,便一改过去用线段图的教法,而是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拟人手法,把3个梨、一堆小黄瓜、一个红苹果、几支铅笔给予命名,在讨论中,将枯燥的分数意义中的重要概念整体“1”可表示一个计量单位、一个东西,也可表示一个整体的容易混淆之处讲得明明白白。
  二、挖掘教材本身蕴含的创新性因素,培养创新性思维品质
   1.深入领会大纲的教学目的,挖掘教材蕴含的创新性因素
  根据大纲要求,在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必须着力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性因素。如计算数学中的简算、速算方法:对于几个数相加,其间有互为补数的,可以先加;连续数的加法,可以归纳为首项加末项乘以项数的一半;乘以5或25的可以用“五一倍作二”计算等等。创新力的开发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教材中应用题教学,可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编来培养学生的独创性;通过几何初步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等。
  2.注重课堂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
  数学课要紧紧抓住创新思维品质的3个特点——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着力培养以下思维品质:
  (1)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要教好数学课,引导学生学好数学知识,需要从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具体形象性和逻辑性出发,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得到协调发展:以形思数,帮助记忆;数形对照,加深理解;数形联系,以利解题;数形结合,展现数学美。具体做到:①注重培养空间想象力。空间想象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在指导小学生学习几何图形之前,把曾经遇到过的图形汇集起来,引导学生再认图形,分别认识各类图形的特征和外部关系,提高对图形特征的感受,然后扩大图形感受面,通过收集课本以外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图形,还可引进立体图像,让学生亲自体验,充分发挥其右脑空间认识的潜能。②因材施教,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有的学生因对概念不清楚或对特殊图形不认识而缺乏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借助趣味图形数学题,结合相关内容,选择适合的题目,指导学生严格对照概念观察、识别、学习,从而激发学习数学、识别图形的兴趣。③动手操作,促其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培养学生的创新力。教学中自制和指导学生制作教具或学具,按教学要求进行切、拉、摆、画、叠等操作训练,是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在三年级第五册教学分数初步知识“几分之一”时,教师在讲1/2、1/3之后,让学生用纸折出1/4,并用阴影表示。学生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折出了很多不同形状的1/4,并且能说出为什么形状不同。
  在讲新教材时,提前教学生在家动手制作模型,选用的原材料大多是废旧药盒、木棒、牙签、橡皮泥和饮料吸管等。如在讲长方体前,布置学生用家里的土豆制作成一个长方体。需要指出,完成创新教学过程,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和顽强的意志力。
  (2)直觉思维是创新力的起点,是创新思维的源泉。直觉思维具有快速、直接、跳跃的特点,这是右脑功能的体现。在教学中,小学生经常有意无意地运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这要给予鼓励,对于结果要予以验证。在引导学生研究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时,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估计、假设,因为新颖、独创的思路往往产生于猜想、估计、假设之中。
  (3)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发扬教学民主。在教学中要发扬民主的教学作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大胆发表意见,充分体现教学的主体性原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在讨论问题时,要创设情境而不要设置框框,不能以教师的表情、语气去干扰、压制学生的思维;对学生中的一些错误意见不要指责、嘲笑;对有争论的问题,要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对于认真思考又有独立见解的学生要给予鼓励,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时机。
  参考文献:
  [1]钟南生、曾冬平.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初探[J].江西教育,2008年15期
  [2]曹侠君.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和实践[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年08期
其他文献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形象的告诉我们,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从而吸引着他们去做更深一步的探究。这种状态是每一个为师者最向往的。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业难度的加大等一系列的原因,导致他们的身心发生了一些变化,直接表现出来的就是他们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优秀生经过一段时间
摘 要:军事经济动员是国防建设中的重要工作,是进行战争准备的基本前提,也是遏制和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手段。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在短短5个月内,把50多万军人和600多万吨物资迅速部署到中东,其中50%的运输任务是由地方承担的;科索沃战争中,美军平均每天消耗6700万元的物资,大多也是靠地方力量筹措的。这充分说明,战争离不开国民经济动员,不组织强有力的国民经济动员,就无法进行和支持战争。军事经济动员是保
新时期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改的目标就是为了培养中学生对于英语的实际的运用的能力为整个英语教学的出发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的能力,进而帮助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的提高。为了达成这种目标,在中学英语中引入有效教学的教学理念是必须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一、有效教学的定义  有效教学的研究一直都在进行中,对于定义还是没有一个唯一的认定,各种学派的定义都有,简单来说既是在规定的时间之内通过提高学习的
摘 要:教育目标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南针,只有制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学生发展规律需求的教育教学目标,教育教学活动才会是有意义的,学生才能获得有用的知识,才能形成必要的能力。每一个学科、每一个学段的知识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每一个学段的学生又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正确解读教育教学目标,才能顺利开展课堂教学。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育教学;目标  素质教育是目前教育教学目标的宏观定位,那么具体到每一个
摘 要:高考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考察的重要内容,加强现代文阅读备考指导,走出备考误区,对提高学生成绩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现代文阅读;备考误区;对策  高考现代文阅读里的主观题往往最让教师和学生束手无策,复习时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原因就在于当前的高考现代文阅读备考仍存在着误区,惟有找出误区,对症下药,才能在高考中,对现代文阅读题目做到游刃有余。  一、脱离教材  高考
摘 要: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具有许多学科优势,深受初中阶段学生的喜爱。但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音乐的方式单调,音乐课堂教学“一唱一随”,教师只注重了唱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自身所蕴含的艺术性,从而使学生渐渐的对音乐失去了学习兴趣。因而,抓住学生的音乐兴趣,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把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是应教师引起重视的。  关键词:初中;音乐;学生;能力  初中生年龄特点决定,他
一度,在语文教学中独自摸索,甚至陷入迷惘中,很久以来,一直不明白——语文课该怎么上?上些什么?面对一篇文章,我们该以此为媒介传达给学生什么信息?  有幸听了毛洪淇老师一堂《苏州园林》,感触良多。毛老师的这堂课,授课思路与传统的模式大相径庭。关于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丝毫没有涉及,整堂课围绕一个“美”字晕染开,仅仅抓住文章中的语言,从表达方式角度进行赏析,通过赏析美的语言、想象美的图画、感受美的氛围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