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出门时阿强要把阿黄带上,杨阿婆不让,说乖,你顾不上它了。
阿强又要把他的“白猫”带上,杨阿婆无奈地摇了摇头——“白猫”是阿强的存钱罐。
阿强是个两百来斤的胖子,走路时看不到自己的脚,现在怀里抱着“白猫”,连路也看不见了。
杨阿婆一个胳膊上挎个鼓鼓囊囊的旅行包,一手拉着阿强,在阿黄依依不舍的注目下出了门。
山观小区一共有两个门,东门和北门,东门离杨阿婆的家很近,门外正对着小吃街,彻夜灯火辉煌。出门往右走几步路就是通往市区的大马路,人行道上的绿化做得也很好,什么事都不做随便走走也会使人心情变得舒畅。杨阿婆出门办事一直都走东门。可是这次,杨阿婆选择走北门。
北门紧邻着白屈港河,河上有座桥,叫双金桥,桥下拴着一条小舢板,船主人是同住在山观小区的打鱼佬阿大,他白天摇着小舢板在河里下地笼,收地笼,晚上,就把小舢板拴在桥底下。杨阿婆今天要用一用打鱼佬的小舢板。
把阿强弄到小舢板上去是件很费力的事——他一直抱着“白猫”,既不会帮忙拖船,也不会帮忙推船。杨阿婆累得气喘吁吁,跟自己说就当是又回到了老头子生病那会儿,她一个人把他背到船上,摇去济福寺上香,许愿,再摇回来,把他背回家去。有所不同的是,那会儿她才五十幾岁,现如今她已经68岁了。
乖,别怕,坐下。嗯,对,真乖,就这样坐着别动。
把阿强弄进船里后,杨阿婆喘息了好大一会儿。心脏跳得不那么厉害时,她用竹篙点着河岸,想把小船弄进河道里来,可是她的力气太弱了,船身原处打转,并没有要离开的意思。
阿强说好婆我来!阿强猛地站起来,小船失去了平衡,他吓得不轻,坐下,再不敢妄动。
是杨阿婆好说歹说,他才把“白猫”放在脚边,依然坐着,在杨阿婆的引导下抓住竹篙臀下用力,小船这才慢慢离开了河岸。
小船驶入河道时是凌晨四点多钟的光景,没有过往货船,河水很平静,月光碎在小船四周,一漾一漾,向前方济福寺的方向漫延开去。
乖,听话,到了那里不能吵着回家。再说,回家也没用啊,没人给你做蛋炒饭吃了,好婆肚子里长了个肉疙瘩,要去医院里把肚子剖开,把疙瘩割下来。
嗯!阿强应着,又把“白猫”抄起来,紧紧抱在怀里,似乎从此以后“白猫”就是他唯一的依托了。
去了要学得勤快一些,扫地、洗碗、洗衣服、洗澡,好婆都教过你的,自己来,不能麻烦表姨妈。她尽管很喜欢你,你也很喜欢她,可她现在不比以前,忙着呢。
嗯,阿强应的声音弱下来,似乎很不情愿。
你都已经22岁了,你得像个男人一样自己养活自己了。
阿强连嗯也不嗯了。
两个人静默着。
河水散发出清凉微腥的气味,已是仲秋,岸边的虫豸抓住所剩不多的短暂时光,嚯嚯地叫着。偶有夜渔的白鹭被小船惊扰,悄无声息地飞走,等阿强发现时空中只留下一抹白色的痕。
在杨阿婆无限的惆怅中,在橹打河水哗啦哗啦的节拍下,阿强打起来了瞌睡——正在发生的和将要发生的任何天大的事在他眼里只是电视节目,不喜欢了按一下遥控器上的红色按钮,倒头睡一觉第二天又会有好看的节目了。阿强就是人们常说的来自星星的孩子。
杨阿婆看着阿强头一点一点地打瞌睡,想叫醒他别着凉了,又不忍心叫醒他,从包里找出件厚些的外套给他披上。22年来,她每天都是这么宝贝着他。
杨阿婆左一眼河水,右一眼阿强,手下安静地摇着橹。
前方不远处就是老码头。
21年前的一个冬夜里,傍晚时分,杨阿婆夫妻用来讨生活的运输船载满了建筑物资,往无锡去,在老码头停住,杨阿婆夫妻上岸去看望她的姨妈。
姨妈家就住在老码头对过的刘伶巷里。先前,他们基本上两三个月就会路过这里一次,路过了都会上来坐坐,把从乡下带来的农产品给姨妈留下,吃顿饭,和姨妈聊聊天,再欢欢喜喜离开,已经成了十多年的习惯。是儿子突然病逝,他们再没有心情走亲访友,和姨妈家的联系也中断了。
那天,是中断两三年后的第一次登门。当晚,姨妈留他们吃了晚饭,吃饭期间说了一些家常话,说到了杨阿婆死去不久的儿子,姨妈劝他们不要太悲伤,日子还得往前看。又说到了杨阿婆的表妹,那会儿她还不叫慧净,叫程润珏,是姨妈唯一的孩子。
姨妈说润珏这孩子不叫人省心呢,和她同年龄的孩子都结婚了,她却连一个正经的男朋友都没有,数落得厉害了,干脆不回来了。算算日子,我有一年多没见着她了。她心气倒是蛮高,就在刚刚,我还给她打电话,说你表姐、表姐夫要来了,你要不要回来?她说她忙呢。我说你忙什么呀?你猜她怎么说?她说,我还想在40岁前当上个副市长呢!
杨阿婆想到这里就笑了,那个当年想当副市长的丫头后半生竟然伴了青灯,真是世事难料、命运无常啊!
事后杨阿婆想想,姨妈说慧净当时没有正经男朋友,言下之意是说慧净有过不怎么正经的男朋友,杨阿婆便揣摩慧净这丫头后来突然出家估摸着是被情给伤着了。
那晚上,在姨妈家东拉西扯地聊了会儿天后,杨阿婆夫妻要离开,他们惦记船上的物资。
后来,是孩子的哭声引起了正在掌舵的杨阿婆爱人的注意——那之前,他们在驾驶舱里忙着加油加水,给发动机预热,忙完了这些,刚刚想要把船开出去就听到了声响。杨阿婆的爱人问杨阿婆,是夜猫子上船了吗?杨阿婆爱人说的夜猫子是猫头鹰。曾经有猫头鹰到船上来抓老鼠,被捕鼠夹给逮住了,挣不脱,叫起来跟孩子哭似的。
杨阿婆也听见了异样的声响,就提着应急蓄电灯循声过去,发现了个白色纸箱,箱子敞着,一个孩子被被褥拥着躺在里面,正声嘶力竭地哭,杨阿婆惊得不轻。
等杨阿婆把孩子抱在怀里,下意识地往近处的桥上看时,晨昏蒙影,就看见桥上猫着一个黑黑的人影。 船继续缓慢行驶。
随着船的离开,人影慢慢站了起来,挣着身子往桥外探,手臂也时不时在空中伸一下,缩一下,似乎是在懊丧自己一不小心把孩子掉到了船上。隐隐有哭声,是努力克制,又怎么也克制不住的那种。
杨阿婆就把手里的蓄电灯打开,对着桥上的黑影猛地照过去,问道,是你的孩子吧?
黑影的脸一下子暴露在明亮的灯光里,愣怔了一下,赶忙捂住脸蹲下去。杨阿婆只看见了她长长的遮盖在脸上的头发。
杨阿婆等着黑影说话时,另一个挺着大肚腩的黑影笨拙地越过桥堍上的护栏,出现在了桥上。杨阿婆用灯光扫一下他的脸,发现他大晚上的竟然戴着墨镜和口罩。就在杨阿婆纳闷不已时,黑影快速跑过去拉起那个女人跑开了。
杨阿婆意识到孩子不是从桥上掉下去的,是那个戴墨镜的男人刚刚丢到船上来的。
喂!喂!
杨阿婆的灯光紧追着他们的身影,像叫一个丢了钱包后还不管不顾匆匆赶路的行人,心头有困惑,也有惋惜。
直到灯光再寻不到那两个人的影子了,杨阿婆这才抱着孩子回到船舱去——是个男孩,一两个月的样子,四肢健全,白白净净,很招人喜欢。
船继续往前行驶。
杨阿婆的爱人说,就叫他阿强吧。
阿强,好!就叫阿强!杨阿婆把孩子抱在怀里,横着抱,竖着抱,贴在脸上抱。
孩子大概是在送上船之前已经被妈妈喂饱了,被阿婆抱在怀里后不久就睡着了。阿婆不舍得把孩子放下,就那么抱着,一直抱着。两三年的时间了,杨阿婆和他的爱人终日沉浸在丧子的悲痛中不得开怀,而那个晚上,他们觉得身体上某处因为年深日久的伤怀而退化僵硬的那块肌肤得到了针灸火罐的理疗,舒坦极了——杨阿婆亲亲孩子的额头,又把孩子抱到她爱人面前,让他也亲亲孩子的额头。
杨阿婆的爱人说,如果我们家宝活到现在,该25岁了。
杨奶奶就对睡着的孩子说,你是我的小孙孙,是我亲亲的小孙孙。
——两个多小时后,寺庙到了。阿强还在打瞌睡。杨阿婆自己摸索着下去拴船,她要赶快些,不能耽误了打鱼佬阿大下河起地笼。
试了几次,脚够不到岸边的石阶,杨阿婆有些着急,她抱怨说自己真的老了,搁在20年前她和爱人跑水上运输那会儿,这么点儿距离,她轻轻一跃就上来了。
终于把船拴牢了,杨阿婆把困倦得睁不开眼睛的阿强从船上扯下来,拾级而上,推开寺庙后园的门。这时,东方已经露出了鱼肚白。
杨阿婆边往里走边轻声叫,慧净,慧净,你在呀?
很快,就听见园子里某扇木门咯吱吱开了。脚步声踏踏,近了,是个年岁比慧净稍年轻些的居士模样的女人。她说,慧净师父做早课去了。
三人往园子角落一处小屋里去。
小屋里堆放着种菜用的农具,一个窄窄的小床挤在农具中间,这是阿强临时的住所。杨阿婆安顿好了阿强,要回,阿强抓住她的手不放。
杨阿婆安抚阿强,说乖,松开好婆,等下你表姨妈会来看你的。
居士模样的女人也说,你先睡一下,等会儿慧净师父会来看你的,你不要吵啊。
就在阿强的注意力被那个女人转移走的间隙里,杨阿婆赶忙跑出了后园,她得赶在太阳出来前把船拴在双金桥下,尽管已经和阿大打过招呼了,她还是不想误了阿大做事。
上船時杨阿婆在心里寻思,慧净今天这么早就去做早课了,搁往常,她和阿强不管是从前门进还是后门进,门外叫一声她就出来了——她是掐准了时间早候着的——可今天……把阿强交给一个不熟悉的女人,阿强会不会哭闹?
没见着慧净,尽管杨阿婆心里有些失落,但很快她就忘记了那种感觉——已经安顿好了阿强,眼下最要紧的是阿黄,她要在医院里住半个月,可能还不止,她走后阿黄怎么办?
早在十几天以前,杨阿婆知道自己可能要住院动手术时就已经四处打听有没有人要养阿黄,打听来打听去,没人愿意。宠物寄养中心她也去问过的,费用高得吓死人。
杨阿婆心说,实在没办法了,阿黄从哪里来就到哪里去吧。这么一想,心下就无端难过起来。
阿黄是阿强捡回来的,一团毛线球似的被阿强抱在怀里给她看,说是垃圾房里还有两只,要不要一起捡回来。杨阿婆说,不要不要,养三只狗在楼上还不得把人烦死,这一只,你捡回来也就捡回来了。杨阿婆并不太喜欢养狗,一个阿强就够她忙的了,哪还有心思养狗。
阿黄是被阿强搂着抱着长大的,跟他的兄弟姐妹似的,他吃什么阿黄也跟着吃什么。阿强胖,阿黄也不瘦,按说,人胖招人奚落,狗胖招人疼爱,可杨阿婆能在她住院的这段时间给阿强找个容身之所,却不能给阿黄找个新主人。她原本想让阿黄跟着阿强一起去济福寺的,给慧净在电话里商量,慧净不乐意,说哪有寺庙养狗的?香客被咬了怎么办?末了,又吞吞吐吐地说,阿强这次来,从后门进吧,不比从前,免得招人闲话。
济福寺的后门就是她刚刚带阿强进去的那道门,紧挨着河边,早年间杨阿婆和他爱人还在这条水路上跑船时那道门就常年不锁,门里种着时蔬,僧尼和住院修行的居士们从河里取水浇菜。从水路来寺院上香的香客可以就近从这道门进出,即使不是香客,路过的船老大也可以来寺院水井里汲水,顺便吃碗斋饭。
阿强又要把他的“白猫”带上,杨阿婆无奈地摇了摇头——“白猫”是阿强的存钱罐。
阿强是个两百来斤的胖子,走路时看不到自己的脚,现在怀里抱着“白猫”,连路也看不见了。
杨阿婆一个胳膊上挎个鼓鼓囊囊的旅行包,一手拉着阿强,在阿黄依依不舍的注目下出了门。
山观小区一共有两个门,东门和北门,东门离杨阿婆的家很近,门外正对着小吃街,彻夜灯火辉煌。出门往右走几步路就是通往市区的大马路,人行道上的绿化做得也很好,什么事都不做随便走走也会使人心情变得舒畅。杨阿婆出门办事一直都走东门。可是这次,杨阿婆选择走北门。
北门紧邻着白屈港河,河上有座桥,叫双金桥,桥下拴着一条小舢板,船主人是同住在山观小区的打鱼佬阿大,他白天摇着小舢板在河里下地笼,收地笼,晚上,就把小舢板拴在桥底下。杨阿婆今天要用一用打鱼佬的小舢板。
把阿强弄到小舢板上去是件很费力的事——他一直抱着“白猫”,既不会帮忙拖船,也不会帮忙推船。杨阿婆累得气喘吁吁,跟自己说就当是又回到了老头子生病那会儿,她一个人把他背到船上,摇去济福寺上香,许愿,再摇回来,把他背回家去。有所不同的是,那会儿她才五十幾岁,现如今她已经68岁了。
乖,别怕,坐下。嗯,对,真乖,就这样坐着别动。
把阿强弄进船里后,杨阿婆喘息了好大一会儿。心脏跳得不那么厉害时,她用竹篙点着河岸,想把小船弄进河道里来,可是她的力气太弱了,船身原处打转,并没有要离开的意思。
阿强说好婆我来!阿强猛地站起来,小船失去了平衡,他吓得不轻,坐下,再不敢妄动。
是杨阿婆好说歹说,他才把“白猫”放在脚边,依然坐着,在杨阿婆的引导下抓住竹篙臀下用力,小船这才慢慢离开了河岸。
小船驶入河道时是凌晨四点多钟的光景,没有过往货船,河水很平静,月光碎在小船四周,一漾一漾,向前方济福寺的方向漫延开去。
乖,听话,到了那里不能吵着回家。再说,回家也没用啊,没人给你做蛋炒饭吃了,好婆肚子里长了个肉疙瘩,要去医院里把肚子剖开,把疙瘩割下来。
嗯!阿强应着,又把“白猫”抄起来,紧紧抱在怀里,似乎从此以后“白猫”就是他唯一的依托了。
去了要学得勤快一些,扫地、洗碗、洗衣服、洗澡,好婆都教过你的,自己来,不能麻烦表姨妈。她尽管很喜欢你,你也很喜欢她,可她现在不比以前,忙着呢。
嗯,阿强应的声音弱下来,似乎很不情愿。
你都已经22岁了,你得像个男人一样自己养活自己了。
阿强连嗯也不嗯了。
两个人静默着。
河水散发出清凉微腥的气味,已是仲秋,岸边的虫豸抓住所剩不多的短暂时光,嚯嚯地叫着。偶有夜渔的白鹭被小船惊扰,悄无声息地飞走,等阿强发现时空中只留下一抹白色的痕。
在杨阿婆无限的惆怅中,在橹打河水哗啦哗啦的节拍下,阿强打起来了瞌睡——正在发生的和将要发生的任何天大的事在他眼里只是电视节目,不喜欢了按一下遥控器上的红色按钮,倒头睡一觉第二天又会有好看的节目了。阿强就是人们常说的来自星星的孩子。
杨阿婆看着阿强头一点一点地打瞌睡,想叫醒他别着凉了,又不忍心叫醒他,从包里找出件厚些的外套给他披上。22年来,她每天都是这么宝贝着他。
杨阿婆左一眼河水,右一眼阿强,手下安静地摇着橹。
前方不远处就是老码头。
21年前的一个冬夜里,傍晚时分,杨阿婆夫妻用来讨生活的运输船载满了建筑物资,往无锡去,在老码头停住,杨阿婆夫妻上岸去看望她的姨妈。
姨妈家就住在老码头对过的刘伶巷里。先前,他们基本上两三个月就会路过这里一次,路过了都会上来坐坐,把从乡下带来的农产品给姨妈留下,吃顿饭,和姨妈聊聊天,再欢欢喜喜离开,已经成了十多年的习惯。是儿子突然病逝,他们再没有心情走亲访友,和姨妈家的联系也中断了。
那天,是中断两三年后的第一次登门。当晚,姨妈留他们吃了晚饭,吃饭期间说了一些家常话,说到了杨阿婆死去不久的儿子,姨妈劝他们不要太悲伤,日子还得往前看。又说到了杨阿婆的表妹,那会儿她还不叫慧净,叫程润珏,是姨妈唯一的孩子。
姨妈说润珏这孩子不叫人省心呢,和她同年龄的孩子都结婚了,她却连一个正经的男朋友都没有,数落得厉害了,干脆不回来了。算算日子,我有一年多没见着她了。她心气倒是蛮高,就在刚刚,我还给她打电话,说你表姐、表姐夫要来了,你要不要回来?她说她忙呢。我说你忙什么呀?你猜她怎么说?她说,我还想在40岁前当上个副市长呢!
杨阿婆想到这里就笑了,那个当年想当副市长的丫头后半生竟然伴了青灯,真是世事难料、命运无常啊!
事后杨阿婆想想,姨妈说慧净当时没有正经男朋友,言下之意是说慧净有过不怎么正经的男朋友,杨阿婆便揣摩慧净这丫头后来突然出家估摸着是被情给伤着了。
那晚上,在姨妈家东拉西扯地聊了会儿天后,杨阿婆夫妻要离开,他们惦记船上的物资。
后来,是孩子的哭声引起了正在掌舵的杨阿婆爱人的注意——那之前,他们在驾驶舱里忙着加油加水,给发动机预热,忙完了这些,刚刚想要把船开出去就听到了声响。杨阿婆的爱人问杨阿婆,是夜猫子上船了吗?杨阿婆爱人说的夜猫子是猫头鹰。曾经有猫头鹰到船上来抓老鼠,被捕鼠夹给逮住了,挣不脱,叫起来跟孩子哭似的。
杨阿婆也听见了异样的声响,就提着应急蓄电灯循声过去,发现了个白色纸箱,箱子敞着,一个孩子被被褥拥着躺在里面,正声嘶力竭地哭,杨阿婆惊得不轻。
等杨阿婆把孩子抱在怀里,下意识地往近处的桥上看时,晨昏蒙影,就看见桥上猫着一个黑黑的人影。 船继续缓慢行驶。
随着船的离开,人影慢慢站了起来,挣着身子往桥外探,手臂也时不时在空中伸一下,缩一下,似乎是在懊丧自己一不小心把孩子掉到了船上。隐隐有哭声,是努力克制,又怎么也克制不住的那种。
杨阿婆就把手里的蓄电灯打开,对着桥上的黑影猛地照过去,问道,是你的孩子吧?
黑影的脸一下子暴露在明亮的灯光里,愣怔了一下,赶忙捂住脸蹲下去。杨阿婆只看见了她长长的遮盖在脸上的头发。
杨阿婆等着黑影说话时,另一个挺着大肚腩的黑影笨拙地越过桥堍上的护栏,出现在了桥上。杨阿婆用灯光扫一下他的脸,发现他大晚上的竟然戴着墨镜和口罩。就在杨阿婆纳闷不已时,黑影快速跑过去拉起那个女人跑开了。
杨阿婆意识到孩子不是从桥上掉下去的,是那个戴墨镜的男人刚刚丢到船上来的。
喂!喂!
杨阿婆的灯光紧追着他们的身影,像叫一个丢了钱包后还不管不顾匆匆赶路的行人,心头有困惑,也有惋惜。
直到灯光再寻不到那两个人的影子了,杨阿婆这才抱着孩子回到船舱去——是个男孩,一两个月的样子,四肢健全,白白净净,很招人喜欢。
船继续往前行驶。
杨阿婆的爱人说,就叫他阿强吧。
阿强,好!就叫阿强!杨阿婆把孩子抱在怀里,横着抱,竖着抱,贴在脸上抱。
孩子大概是在送上船之前已经被妈妈喂饱了,被阿婆抱在怀里后不久就睡着了。阿婆不舍得把孩子放下,就那么抱着,一直抱着。两三年的时间了,杨阿婆和他的爱人终日沉浸在丧子的悲痛中不得开怀,而那个晚上,他们觉得身体上某处因为年深日久的伤怀而退化僵硬的那块肌肤得到了针灸火罐的理疗,舒坦极了——杨阿婆亲亲孩子的额头,又把孩子抱到她爱人面前,让他也亲亲孩子的额头。
杨阿婆的爱人说,如果我们家宝活到现在,该25岁了。
杨奶奶就对睡着的孩子说,你是我的小孙孙,是我亲亲的小孙孙。
——两个多小时后,寺庙到了。阿强还在打瞌睡。杨阿婆自己摸索着下去拴船,她要赶快些,不能耽误了打鱼佬阿大下河起地笼。
试了几次,脚够不到岸边的石阶,杨阿婆有些着急,她抱怨说自己真的老了,搁在20年前她和爱人跑水上运输那会儿,这么点儿距离,她轻轻一跃就上来了。
终于把船拴牢了,杨阿婆把困倦得睁不开眼睛的阿强从船上扯下来,拾级而上,推开寺庙后园的门。这时,东方已经露出了鱼肚白。
杨阿婆边往里走边轻声叫,慧净,慧净,你在呀?
很快,就听见园子里某扇木门咯吱吱开了。脚步声踏踏,近了,是个年岁比慧净稍年轻些的居士模样的女人。她说,慧净师父做早课去了。
三人往园子角落一处小屋里去。
小屋里堆放着种菜用的农具,一个窄窄的小床挤在农具中间,这是阿强临时的住所。杨阿婆安顿好了阿强,要回,阿强抓住她的手不放。
杨阿婆安抚阿强,说乖,松开好婆,等下你表姨妈会来看你的。
居士模样的女人也说,你先睡一下,等会儿慧净师父会来看你的,你不要吵啊。
就在阿强的注意力被那个女人转移走的间隙里,杨阿婆赶忙跑出了后园,她得赶在太阳出来前把船拴在双金桥下,尽管已经和阿大打过招呼了,她还是不想误了阿大做事。
上船時杨阿婆在心里寻思,慧净今天这么早就去做早课了,搁往常,她和阿强不管是从前门进还是后门进,门外叫一声她就出来了——她是掐准了时间早候着的——可今天……把阿强交给一个不熟悉的女人,阿强会不会哭闹?
没见着慧净,尽管杨阿婆心里有些失落,但很快她就忘记了那种感觉——已经安顿好了阿强,眼下最要紧的是阿黄,她要在医院里住半个月,可能还不止,她走后阿黄怎么办?
早在十几天以前,杨阿婆知道自己可能要住院动手术时就已经四处打听有没有人要养阿黄,打听来打听去,没人愿意。宠物寄养中心她也去问过的,费用高得吓死人。
杨阿婆心说,实在没办法了,阿黄从哪里来就到哪里去吧。这么一想,心下就无端难过起来。
阿黄是阿强捡回来的,一团毛线球似的被阿强抱在怀里给她看,说是垃圾房里还有两只,要不要一起捡回来。杨阿婆说,不要不要,养三只狗在楼上还不得把人烦死,这一只,你捡回来也就捡回来了。杨阿婆并不太喜欢养狗,一个阿强就够她忙的了,哪还有心思养狗。
阿黄是被阿强搂着抱着长大的,跟他的兄弟姐妹似的,他吃什么阿黄也跟着吃什么。阿强胖,阿黄也不瘦,按说,人胖招人奚落,狗胖招人疼爱,可杨阿婆能在她住院的这段时间给阿强找个容身之所,却不能给阿黄找个新主人。她原本想让阿黄跟着阿强一起去济福寺的,给慧净在电话里商量,慧净不乐意,说哪有寺庙养狗的?香客被咬了怎么办?末了,又吞吞吐吐地说,阿强这次来,从后门进吧,不比从前,免得招人闲话。
济福寺的后门就是她刚刚带阿强进去的那道门,紧挨着河边,早年间杨阿婆和他爱人还在这条水路上跑船时那道门就常年不锁,门里种着时蔬,僧尼和住院修行的居士们从河里取水浇菜。从水路来寺院上香的香客可以就近从这道门进出,即使不是香客,路过的船老大也可以来寺院水井里汲水,顺便吃碗斋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