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jun_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信息技术日渐发展成熟的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利用率在逐步提高。与其说信息技术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倒不如说信息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毋庸置疑,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就像一双无形的手,无形之中操控着我们的生活。当我们开始发觉这些变化时,信息技术已经对生活影响很大了。不能否认信息技术的影响力,它的确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尤其显著。本文就此作探讨。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初中数学教学 教学应用
  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确是一门艺术,如若运用得当,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若运用不当,可能就会造成严重的教学失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应该谨慎,把握好量与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在素质教育普遍推广的今天,能否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这把双刃剑,成了评价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
  一、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初中数学授课的好处
  1.明确侧重点,知识系统化。
  在没有普及多媒体教学之前,平常授课时,教师往往采用带领学生一起看课本的教学方法。立足于课本,以课本为主要的教学资料,很少涉及课本以外的知识。于是,教学就变得模式化,缺乏生机活力。多媒体技术一改传统的授课模式,给教学带来生命活力。
  下面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例做说明。初中数学课本的目录很清晰,章节划分明确,每小节又分几个知识点。在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十一章是不等式与不等式组,下设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等小节。这些知识点之间是存在联系的,将这些小的章节用课件的方式一起呈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便可显而易见。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单个的知识点并不是最重要的,能够把多个知识点融会贯通在一起才是关键。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明确地把知识点有所侧重地传达给学生,能够系统化地让学生更直接地接受理解。这样的方式能够很好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点的串联学习。
  2.简洁易懂,理论知识生动化。
  数学是一门理论逻辑十分强的学科,初中数学不同于小学数学,也不同于高中数学,是为高中数学学习打基础的关键一环。初中数学初步涉及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东西,例如,有理数、简单的平面几何图形、不等式、分数、一次函数等知识点。所以,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变得让学生容易接受是十分关键的一步。而信息技术可以很方便地解决这一问题。
  初中数学初步涉及几何图形的学习,其中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有代表性的几何图形。初中生在初接触这些几何图形的时候,脑海中不太容易自然形成空间意识。对于线段的平行、夹角大小、逻辑推理证明问题等这些难以直接理解的问题,运用多媒体可以生动直接地将其呈现在学生眼前,便于他们理解这些相对晦涩难懂的问题。这样教学就变得简单容易了许多。不仅仅几何图形问题是这样,函数问题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地表示出来。不同函数的图像,可以同时表示在同一个坐标轴上,生动形象且一目了然,并且,相对于教师手画出来的更加规范标准。其简单易懂的效果,更适合初中生这一特殊群体。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利弊共存,要有所侧重
  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不得当,就会走向极端;如果运用得当,就会收获双倍甚至多倍的效果。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是对所有知识点的教学都要采用多媒体技术。要将信息技术用在刀刃上,就要有所侧重。将课件的边框字体做得花里胡哨并不是教学重点,虽然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太过重视,就是多此一举了。教师不能全部依靠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而是要对一些重点知识进行讲解,不可否认,言传身教的授课方式是行之有效的。
  在应用信息技术时,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将一些没有用的、对学生有不利影响的事物排除出去,保护学生不受信息技术的不良影响。教师应该做好学生的保护伞,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和信息技术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并不矛盾。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教学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只有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够更好地搞好教育教学事业,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高素质人才,这关乎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潜力。上文对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望日后信息技术能在教育教学中得到更进一步的普及。
  参考文献:
  [1]王轶哲.初中数学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及解决策略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董烈云.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直线形教学中的应用.内蒙古师范大学.
  [3]柳清华.浅析农村初中数学多媒体教学现状及策略.新课程(下).
其他文献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1.“活动单”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班级学情,围绕一个主题,将教材内容、教学要求等资源转化为具有目标性、整体性、层次性、关联性的一系列学习活动方案,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案”.“活动单导学”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托“活动单”,帮助和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活动单导学”实施策略,是指为实现导学目标,预先根据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的若干对应方案,并且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是血液系统最常见的生长因子之一,它可以促进骨髓中造血祖细胞分化成熟为中性粒细胞集落和巨噬细胞集落。目前,细胞因子GM-CSF在临床上广泛用
肿瘤靶向给药系统是将药物选择性地富集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理想的肿瘤靶向药物传递系统不仅将药物富集在肿瘤组织,同时还能将药物高效地传递到肿瘤细胞内,从而使治疗效果最大化并减少药物的副作用。特异性肽链修饰的两亲性聚合物是靶向给药系统开发的新方向,两亲性聚合物内核能够包载亲酯性药物并保持其活性,实现主动靶向给药。本文以MMP-2特异性切割的肽链为靶向设计合成了两亲性聚合物Me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慢性、炎性、系统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表现多种多样。在RA的发病过程中不仅有T细胞参与,同时伴有B细胞高度活化,患者血清中可出现多种自身抗体,导致组织和器官的损伤。RA患者体内存在的自身抗体如抗角蛋白抗体(antikeratin antibody, AKA),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等是自身免疫
生物传感器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Clark等人报道的酶电极,即采用葡萄糖氧化酶与氧电极结合构建酶电极,从而实现葡萄糖的检测。随后,对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至今已经发展成为生物、医学及电子技术等诸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技术—生物传感技术。生物传感器通过对生物活性物质(如核酸、抗体、抗原、酶等)进行识别,将待测生物信号转换成声、光、电等可测的物理信号,最终实现生物活性物质的检测。其具有灵敏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