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类纪录片创作中的回望视角

来源 :媒体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newbl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当今时代的视角回望历史,是纪录片人在历史类纪录片创作中的不懈追求。本文从对部分纪录片的分析入手,阐述了回望视角在历史和现实之间起到的桥梁意义,并指出理性与情感的话题是当下构成回望视角的两个重要因素。此外,还从历史类纪录片的结构、镜头、解说、音乐等方面探讨了在创作手法上对回望视角的多元体现。
  关键词:纪录片 理性与情感 时代元素
  多年以来,以当今时代的视角回望过往的历史留痕,成为了纪录片人在历史类纪录片创作中的不懈追求。为什么这种跨越时代的回望越来越被纪录片创作者所重视?构成当今回望视角的重要理念是什么?又是通过怎样的表现手段在纪录片中体现的呢?本文试图从对部分历史类纪录片的分析入手,对此问题进行探究。
  回望视角:歷史与现实间的一座桥梁
  一位多年来从事历史类纪录片创作的制片人曾说过:“历史往往是这样:一切的‘正在进行’不知不觉中演变为‘过往’;而全部的‘过往’则都要在‘正在进行’中被回顾和解读。或许,这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其实这也正是历史类纪录片的魅力所在。
  纪录片人在记录当下的同时,更担负着对过往的回顾和解读。美国学者罗宾W.温克在《牛津欧洲史》序言“历史的价值”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历史让我们认识自己;当然,它教导我们理解我们集体的过去并对之保持适当的尊重;当然,它还传授给我们一种特殊的技能,即如何提问,如何找到答案,如何合乎逻辑地、令人信服地、清晰地、有目的的思考;当然,它还是或应该是一种乐趣。历史是社会的需要。它赋予我们认同感。它为我们提供了多少可以用来指导方向的导航图,从而帮助我们在当今日益复杂的时代确定我们的方位。”“历史是社会的需要”,是“用来指导方向的导航图”——这应该就是纪录片人创作历史类纪录片的意义所在。
  1988年,中央新影制作了电影纪录片《住在阁楼里的人》,公映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影片介绍了住在上海弄堂中狭窄的亭子间里的四户普通的上海人家。他们栖身小小阁楼,积极热情地创造着生活,因为改革开放让他们看到了美好的希望,他们相信总有一天,会笑别阁楼,整个上海也将会变得更美好。2007年,中央新影将摄像机再次对准昔日这四户阁楼人家,一部同名电视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再次引起观众们的共鸣。岁月的褶皱、鬓角的白发,这是时隔近二十年后回望。当记者几经辗转面对四户人家的几位主人公时,昔日的小小阁楼已经不再是表述的主体,而成为回望的缘起。新的视角,找寻当年阁楼人家;新的解读,引领着今日的观众们:观众们为近二十年间发生在这四户人家住房的巨大反差感到震惊,也为这二十年间改革开放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边的巨大变化而感慨。
  雷锋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史上由于当时当景的宣传需要,雷锋被塑造成了一个凌驾于普通人之上的高大完美的符号。这让今天的观众产生了质疑,产生了距离感,甚至怀疑是当政者杜撰出来供宣教的人物。为此,纪录片《永远的雷锋》创作团队在选择当下时代的回望视角上下足了功夫。节目的每一个段落都从今天切入,用更平实自然的叙述方式和语言将雷锋的故事娓娓道来。比如用“O型射手座”来分析这个“阳光爱笑的大男孩”的热情奔放的性格,来拉近与今日年轻一代的情感距离;用“六十年代版的《士兵突击》”这样形象的比喻,让今天的观众去想象去理解当年军营的气氛和环境,来拉近历史与现今的空间距……
  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通过选择新的回望视角,通过对那些历史留痕的与以往不同的探究,引领观众以一种现代思维理念、现代的价值取向进行诠释和解读,使观众有了一种全新的感觉,这种全新的感觉的核心内容是融入的感觉,是互动的感觉,伴随这种感觉而升华的则是深度的思考。这时你会发现,纪录片人的讲述在现实与历史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这座桥梁从根本上拉近历史事件与现实的时空距离,同时也拉近历史人物与当今观众的情感距离。这正是时代视角越来越被纪录片创作者所重视的根本原因。
  理性与情感:回望视角的两大要素
  在历史类纪录片创作中,理性与情感的话题成为当下构成回望视角的两个重要因素。一方面,理性的回望使创作更尊重历史事实,真实可信;另一方面,情感的挖掘使创作更平实,更充满人文关怀。
  比事实更重要的是事实的真相,比回望更重要的是回望过程中的理性解读。站在当今的视角,通过对历史细节的深入挖掘,还原历史真相:通过对历史真相的理性解读,还事实以真实公正。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后,挖掘历史细节的探秘性纪录片有很多,多表现为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如《周恩来外交风云》《李宗仁归来》《秘密访问》等。而随着近年来一些历史秘密、历史档案的解禁,又有一批被遗忘的历史被用当今视角去回望。上世纪70年代初,几万名学生来到了艰苦的大山深处,为修筑襄渝铁路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纪录片《三线学兵》以厚重的悲剧色彩记录了“学兵们”的献身。理性的视角让观众在对这段可泣可悲的历史沉思中,看到了精神与信念的力量的永恒价值。历史,总该被人们记住——尤其是那些曾经带给我们伤痛的东西,《揭秘中巴公路》《向阳湖往事》都属于这类纪录片。
  另外,还有一类纪录片,理性回望的对象是那些由于各种原因被曲解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随着当下社会更加客观、达观的思维理念的建立,这些被扭曲的历史被真实地解读。比如《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中的司徒雷登,是通过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一文而在中国家喻户晓,一直以来被强调的是他不受中国人认可的美国大使身份。然而事实上,他生命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远离政治的。作为一个“生命中大部分的时间都以中国为家”的教育家,他与燕京大学共同走过的27年风雨历程的经历,是应该被敬重的。此类纪录片还有《战地回声》《黄埔军校》等。
  何苏六、王大鹏在《文献纪录片的时代特征》一文说道:“近几年,这种创作倾向逐渐集中于凸现人物的情感,夫妻之情、父子之情、朋友之情……人物传记片从宏大叙事转入对‘小格调’的营造,‘小格调’丰富了历史人物的表现层面,观众在‘小格调’传递的情绪中窥探伟人的‘家长里短’,这些曾经在中国官方媒体中只能以高大、伟岸展现于世的形象,在今天的传记片中表现得更多的是温情的丈夫、慈祥的父亲、友善的朋友。”这种平民的回望视角让上帝之音、权威之音退却,让伟人和英雄走下了神坛,走进了观众中。   比如,2003年创作的纪录电影《走近毛泽东》是这样开篇的:
  黑底红字的字幕: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他是战士又是统帅,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不曾开过一枪,他缔造了共和国自己却不当大元帅……
  画面:毛泽东的各个时期的照片。
  解说:这是他的少年,这是他的青年、这是他的壮年、这是他的晚年……
  画面: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尼克松的女儿
  解说:83岁的他在中南海会见尼克松的女儿……曾经叱咤风云的他,体力不支地将头靠在沙发上,却语出惊人:我生着一张大中华的脸……此时此刻人们突然感到,他身上的活力又突然出现了……
  1983年出品的纪录电影《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是这样开篇的:
  红底白字的字幕:毛泽东是一位划时代的伟人。在毛泽东诞展100周年之际,我们献上这部影片,以表达对这位伟人深切怀念和由衷敬仰。
  画面:人们排着长长的队伍,进入毛主席纪念堂。
  解说:“在中华民族丰厚深远的历史上长河中,有数也数不清领时代风骚的人,可是只有很少的人有恒久的魅力。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他离开这世界十几年以后,人们仍然深深地怀念他,每天都有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群把鲜花和心意一并奉祭在他的灵前,仰视他那洁白的塑像。
  二十多年间面对同样的领袖,纪录片的视角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和匍匐在地的朝圣者都已成为过往,人们不再仰视,通过“指挥千军万马自己不曾开过一枪”“我生着一张大中华的脸”的种种细节,展现出伟人同于常人一般的鲜活,同时更展现出了伟人异于常人的魅力所在。
  又比如《永远的雷锋》的回望视角就让雷锋这个被神话了几十年的英雄人物,变成了一个时髦爱美、多才多艺、善于经营自己的帅气小伙子。与此同时,高高在上的“雷锋精神”也俯身平和起来。《永远的雷锋》总编导王燕说:“通过采访,我们认为不必将“雷锋精神”神化,在朋友的眼中,雷锋是一個眼里有活儿、勤快节约的人,他做好事并不是刻意去做,看到了、力所能及就伸手帮一把,他并没有做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都是平凡生活中的点滴善举。他的精神并非遥不可及,在今天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把份内的事做好,尽可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保持诚实和对生活的热情,也是对“雷锋精神”的一种传承。
  时代元素:回望视角的多元体现
  历史类纪录片创作中的回望视角,在创作理念上,突出了对理性和情感要素的把握,那么在创作实践上,当下的回望视角又通过哪些创作手法来实现的呢?可以说这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这种探索表现在选题、结构、镜头、解说、音乐等多方面,其特点是加入了许多带有当下时代特色的元素。下面从几个侧面加以说明。
  1.在结构方式上,“我”与历史对话。
  采用地域重访的结构方式是许多纪录片回望的手法。如《住在阁楼里的人》《三八女子饭店》等节目就是通过镜头后的“我”——记者带领观众旧地重访,打开尘封的记忆。此外,一些纪录片也进行着许多新的尝试。2009年正值新中国诞生60周年,27集系列片《1949:城市的记忆与重生》讲述了南京、济南、天津、兰州、太原、北京等九个城市1949年城市解放的历史,并关注了城市的重生——即60年的城市变迁。节目在每个城市都找了一个与解放战争和这座城市有一定联系的“我”,来完成时代视角的回望。通过这些“我”的叙述,往事被一点点展开,观众被带回到1949年那些硝烟弥漫的战场;同时跟随“我”的视野,当下的城市风貌也被一一展示,穿越60年的历史时空,观众更感受到1949和2009两个年代的伟大。
  2.在镜头语言上,现实与历史的交织。
  还以《永远的雷锋》为例。节目开篇解说“如果他活着,今年已经72岁了。50年前当他离去的时候,22岁,还是青春阳光的年纪。”此时的镜头画面是今天公园中悠闲健身的72岁的老人和今天行色匆匆赶路的22岁的年轻人。解说与画面,以历史与现实的形式在这里交汇了。由此观众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如果雷锋还活着,他一定是打太极拳老人们中的一员;而他在像今天这样的22岁青春年华的时候,却逝去了。这种交织注入了打动人的情感,揭示了时空的距离,同时又为以今天的视角看雷锋做了铺垫。
  3.在解说词上,现代语言的运用。
  最典型的还是《永远的雷锋》中对雷锋形像的现代解读。
  “外表帅气,性格热情的他是新中国最成功的男儿典范,他以1.57米的小个头,被师傅宠爱、受领导重用、是朋友们的好哥们,更受女孩子欢迎。最后还被国家领袖题词,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在他的日记当中,幸福和快乐几乎充斥着他的每一天。他叫雷锋,是个有着娃娃脸的阳光男孩。他灿烂的微笑,在这个熙熙攘攘的时代,还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吗?”
  在“被国家领袖题词,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历史留痕上,加上了“外表帅气”“最成功的男儿典范”“朋友们的好哥们,更受女孩子欢迎”“有着娃娃脸的阳光男孩”和“灿烂的微笑“这些具有现代元素的语言,让观众自然而然地想到邻家大男孩,自然而然地想到身边的阳光帅哥。
  4.在音乐表现上,加入现代元素。
  音乐语言在纪录片中虽然不是主流语言,但是音乐抒发伴随着的是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在历史类纪录片音乐创作中注入当代的当下的时代元素,也同样拉近了观众与历史的时空距离,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1978》是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拍摄的一部纪录电影。主题曲《我生在1978》演唱风格大胆地采用了当下流行的RAP说唱的形式。这首具有浓重的现代风格的主题歌,恰到好处地为这一历史题材的影片融入一定的现代因素,以此拉近影片与观众之间,特别是与年轻人之间的距离。类似这种音乐处理模式的还有《走近毛泽东》片尾的摇滚音乐的加入,歌词唱道:“有些歌听起来熟悉充满希望,就好像在多年前听你演讲,原来这都是我心中的歌唱,多么,多么美好呀毛泽东……”音乐语言传递出的是当下中国人对领袖的态度。
  还有一种音乐处理手法:老歌翻唱。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歌,因为音乐也是历史的记录。这些老歌在这类纪录片中所起到的作用首先是纪实,其次是一种连接过往与今天的情感倾诉。《三线学兵》里反复出现了一首老歌《铁道兵志在四方》,除了片中资料里雄壮的合唱录音使用外,片中还出现了童声合唱和慢版的童声独唱。节目由童声合唱起篇,又由童声独唱落幕。悠扬纯美的童声承载着一种回忆,成为了一种回味,既融入了浓浓的情感,又呈现了厚厚的历史感。
  综上所述,在创作历史类纪录片时,以当下的时代语境、时代背景、时代精神去回望历史,就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话题:回望视角。而回望视角的成功选择和在回望视角基础上表现手法的成功应用,则成就了一部部优秀的历史类纪录片。
其他文献
<正>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体育教师怎样才能备好课?笔者认为要掌握好五个环节,即学、查、思、写、反。一、"学"这是教师备好课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