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铁以其运载量大、方便快捷、节约空间、经济污染小等独特优势,成为许多城市缓解交通紧张的重要途径,发展十分迅速。目前,我国已有12个城市运营地铁,24个城市在建地铁。2020年我国将建成运营177条地铁线路,总里程将达到6100公里。自1977年莫斯科鲍曼地铁站发生第一起地铁恐怖袭击以来,全球已经发生针对地铁的恐怖袭击30余起,死伤6000余人。地铁等轨道交通设施之所以成为恐怖袭击的首选目标,本文主要分析了指挥员处置地铁恐怖袭击所具备的三种能力。
一、地铁恐怖袭击方式
地铁作为一种高风险建筑,面临多种方式的恐怖威胁。可能的恐怖袭击方式有:一是爆炸袭击。即恐怖分子携带或在地铁内安放爆炸装置,遥控或定时引爆炸弹、人体炸弹实施袭击。二是纵火袭击。利用汽油等易燃物品在车站、车厢内实施纵火。三是核生化袭击。四是施毒袭击(毒气、毒液、粉末)。五是劫持地铁列车或人员。六是计算机网络袭击。通过计算机网络控制地铁的运行,或迫使地铁系统停电、撞车。
地铁恐怖袭击的主要时机有:一是重要节日、纪念日、庆典日、敏感日。二是举办大型活动前夕或期间。比如,重大体育赛事、大型会议等举办前夕或期间;三是节假日或早晚上下班高峰期,人流聚集难以疏散时;四是个别人民内部矛盾激化时,比如个别人员多次上访无效走投无路时,易引发对政府不满而实施恐怖活动。
二、地铁恐怖袭击特点
通过分析他国地铁恐怖袭击事件,其特点主要有:
(一)地铁结构复杂,客流量大,事前难以有效防范。由于地铁线路长出入口多,一条地铁线通常几十公里,上百个出入口,有的出入口直通大型商场等公共场所,任何一个出入口的防范疏忽,都可能导致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加之车站内厕所、设备间等死角多,容易给恐怖分子以藏身之地,为恐怖分子实施破坏活动提供了便利。
上下班高峰客流量短期爆发,方便乘客快捷通行与严格落实安检措施之间的矛盾突出,效率和安全之间的平衡点难以把握,从而造成落实安检措施时紧时松。加之部分地铁工作人员思想警觉不够,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安检制度有待规范、安检设施技术含量不高等因素,安检工作不能达到让人放心的程度。例如有的线路4时50分地铁开始运营,而安检人员5时30分才上班;有的地铁入口只查物不查人,恐怖分子企图容易得逞。总的来看,地铁系统缺乏一整套严密有效的安检与应急处置措施,事前防范难度较大。
(二)遭袭连锁反应突出,危害十分严重。地铁一旦遭袭,大量客流拥堵在有限的空间,极易造成人员群死群伤和车站、车辆及其它设施的毁坏。可能造成一条或多条地铁线路运营中断,甚至影响地面建筑的安全,且短时间内难以恢复正常运行,直接扰乱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可能带来严重的社会恐慌和十分恶劣的负面舆论影响,使整个城市甚至整个国家笼罩在恐怖阴云之中,负面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
(三)制约因素众多,处置难度很大。一是由于作战空间狭小,在短时间内同时完成大量乘客疏散和逃生、捕歼恐怖分子、封控勘察保护现场、地铁系统的灭火、排烟、排毒气作业及开展救援工作的难度较大,稍有不慎,可能带来严重后果。二是由于地下环境相对封闭,既不便于部队展开和快速机动,还可能使指挥通信手段可靠性降低,必须适应特点,趋利避害。三是目前武警部队反地铁恐怖袭击专项准备不足,针对处置地铁恐怖袭击的指挥理论、战法研究较少,与地铁运营部门及友邻处置力量的沟通、协调机制不够完善,处置此类事件的专业力量、器材还相对较少,同时还严重缺乏处置此类事件经验,以上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增大了处置难度。
三、指挥员处置地铁恐怖袭击应具备的能力
武警部队处置地铁恐怖袭击,作战环境深居地下,隧道狭长无法通视,通信手段不够可靠稳定,不易观察获取情况;一条地铁线上百个出入口,长达几十公里,大部分地铁线互连互通,指挥决策容易顾此失彼;一旦发生恐怖袭击,大量人群四处逃生,极易发生踩踏事故,造成二次伤害;恐怖分子易混杂人群逃脱,给处置带来被动。综上所述,特殊的作战环境对指挥主体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指挥的指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把握全局的能力。一方面,武警部队执行任务都是以军事斗争形式打的政治仗,追求的实质是维护国家政治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力避不良社会影响。从而指挥决策必须从事发地整个城市甚至放眼全国这个大局出发,综合考虑处置行动的政治影响和社会影响,做到既堅决贯彻现场指挥部的处置意图,又最大限度地采取非暴力对抗的方式达成战斗目的,避免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受“费太因”式恐怖袭击的影响,恐怖分子对地铁目标往往采取多点连环袭击,2010年3月29日莫斯科地铁恐怖袭击就是在“卢比扬卡”和“文化公园”站先后发生爆炸。因此,指挥员必须着眼事发地所在整个城市进行处置,既要加强对地铁站的封控,又要加强对周边重要目标的警戒,还要留一定机动兵力应急,坚决防止跟着“爆炸声”被恐怖分子牵鼻子走。
(二)分析判断能力。透过侦察来的各种情报,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判断,对于形成正确决策至关重要。遂行地铁反恐任务武警指挥员必须综合分析情报信息,尽可能有根据地判断出“谁来袭”、“什么时间可能袭”、“用什么方式袭”、“在什么地点袭”、“袭击后干什么”,以便恰当确定处置对策。一旦袭击发生后,武警指挥员要根据现场情况,分析预测恐怖分子可能“往哪跑”、可能在哪里实施“二次袭击”。这时不要先忙于冲进现场救人,而首先应该进行封控,保证救援秩序。同时,组织现场勘察,确定爆炸物种类,探明未爆炸物品,尔后组织进行相应的处置行动。如果贸然冲入,则很有可能遭受二次袭击。
(三)协调控制能力。地铁反恐怖袭击涉及部门多,指挥协同难,必须在突出整体性,体现联合性,强调互补性的基础上,与公安、地铁运营、消防、防疫等相关部门建立科学、长效的协同机制(定期交换情报信息、定期组织联合演练、经常研究防范措施),才能够保证处置行动的成功。武警指挥员必须在现场联指的统一领导下,善于提出决心建议,勇于担负任务,并做到对其他处置力量的综合情况了然于心,进而形成指挥高效的有机整体,确保联合指挥的稳定性和可行性,充分发挥整体作战效能。
一、地铁恐怖袭击方式
地铁作为一种高风险建筑,面临多种方式的恐怖威胁。可能的恐怖袭击方式有:一是爆炸袭击。即恐怖分子携带或在地铁内安放爆炸装置,遥控或定时引爆炸弹、人体炸弹实施袭击。二是纵火袭击。利用汽油等易燃物品在车站、车厢内实施纵火。三是核生化袭击。四是施毒袭击(毒气、毒液、粉末)。五是劫持地铁列车或人员。六是计算机网络袭击。通过计算机网络控制地铁的运行,或迫使地铁系统停电、撞车。
地铁恐怖袭击的主要时机有:一是重要节日、纪念日、庆典日、敏感日。二是举办大型活动前夕或期间。比如,重大体育赛事、大型会议等举办前夕或期间;三是节假日或早晚上下班高峰期,人流聚集难以疏散时;四是个别人民内部矛盾激化时,比如个别人员多次上访无效走投无路时,易引发对政府不满而实施恐怖活动。
二、地铁恐怖袭击特点
通过分析他国地铁恐怖袭击事件,其特点主要有:
(一)地铁结构复杂,客流量大,事前难以有效防范。由于地铁线路长出入口多,一条地铁线通常几十公里,上百个出入口,有的出入口直通大型商场等公共场所,任何一个出入口的防范疏忽,都可能导致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加之车站内厕所、设备间等死角多,容易给恐怖分子以藏身之地,为恐怖分子实施破坏活动提供了便利。
上下班高峰客流量短期爆发,方便乘客快捷通行与严格落实安检措施之间的矛盾突出,效率和安全之间的平衡点难以把握,从而造成落实安检措施时紧时松。加之部分地铁工作人员思想警觉不够,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安检制度有待规范、安检设施技术含量不高等因素,安检工作不能达到让人放心的程度。例如有的线路4时50分地铁开始运营,而安检人员5时30分才上班;有的地铁入口只查物不查人,恐怖分子企图容易得逞。总的来看,地铁系统缺乏一整套严密有效的安检与应急处置措施,事前防范难度较大。
(二)遭袭连锁反应突出,危害十分严重。地铁一旦遭袭,大量客流拥堵在有限的空间,极易造成人员群死群伤和车站、车辆及其它设施的毁坏。可能造成一条或多条地铁线路运营中断,甚至影响地面建筑的安全,且短时间内难以恢复正常运行,直接扰乱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可能带来严重的社会恐慌和十分恶劣的负面舆论影响,使整个城市甚至整个国家笼罩在恐怖阴云之中,负面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
(三)制约因素众多,处置难度很大。一是由于作战空间狭小,在短时间内同时完成大量乘客疏散和逃生、捕歼恐怖分子、封控勘察保护现场、地铁系统的灭火、排烟、排毒气作业及开展救援工作的难度较大,稍有不慎,可能带来严重后果。二是由于地下环境相对封闭,既不便于部队展开和快速机动,还可能使指挥通信手段可靠性降低,必须适应特点,趋利避害。三是目前武警部队反地铁恐怖袭击专项准备不足,针对处置地铁恐怖袭击的指挥理论、战法研究较少,与地铁运营部门及友邻处置力量的沟通、协调机制不够完善,处置此类事件的专业力量、器材还相对较少,同时还严重缺乏处置此类事件经验,以上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增大了处置难度。
三、指挥员处置地铁恐怖袭击应具备的能力
武警部队处置地铁恐怖袭击,作战环境深居地下,隧道狭长无法通视,通信手段不够可靠稳定,不易观察获取情况;一条地铁线上百个出入口,长达几十公里,大部分地铁线互连互通,指挥决策容易顾此失彼;一旦发生恐怖袭击,大量人群四处逃生,极易发生踩踏事故,造成二次伤害;恐怖分子易混杂人群逃脱,给处置带来被动。综上所述,特殊的作战环境对指挥主体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指挥的指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把握全局的能力。一方面,武警部队执行任务都是以军事斗争形式打的政治仗,追求的实质是维护国家政治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力避不良社会影响。从而指挥决策必须从事发地整个城市甚至放眼全国这个大局出发,综合考虑处置行动的政治影响和社会影响,做到既堅决贯彻现场指挥部的处置意图,又最大限度地采取非暴力对抗的方式达成战斗目的,避免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受“费太因”式恐怖袭击的影响,恐怖分子对地铁目标往往采取多点连环袭击,2010年3月29日莫斯科地铁恐怖袭击就是在“卢比扬卡”和“文化公园”站先后发生爆炸。因此,指挥员必须着眼事发地所在整个城市进行处置,既要加强对地铁站的封控,又要加强对周边重要目标的警戒,还要留一定机动兵力应急,坚决防止跟着“爆炸声”被恐怖分子牵鼻子走。
(二)分析判断能力。透过侦察来的各种情报,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判断,对于形成正确决策至关重要。遂行地铁反恐任务武警指挥员必须综合分析情报信息,尽可能有根据地判断出“谁来袭”、“什么时间可能袭”、“用什么方式袭”、“在什么地点袭”、“袭击后干什么”,以便恰当确定处置对策。一旦袭击发生后,武警指挥员要根据现场情况,分析预测恐怖分子可能“往哪跑”、可能在哪里实施“二次袭击”。这时不要先忙于冲进现场救人,而首先应该进行封控,保证救援秩序。同时,组织现场勘察,确定爆炸物种类,探明未爆炸物品,尔后组织进行相应的处置行动。如果贸然冲入,则很有可能遭受二次袭击。
(三)协调控制能力。地铁反恐怖袭击涉及部门多,指挥协同难,必须在突出整体性,体现联合性,强调互补性的基础上,与公安、地铁运营、消防、防疫等相关部门建立科学、长效的协同机制(定期交换情报信息、定期组织联合演练、经常研究防范措施),才能够保证处置行动的成功。武警指挥员必须在现场联指的统一领导下,善于提出决心建议,勇于担负任务,并做到对其他处置力量的综合情况了然于心,进而形成指挥高效的有机整体,确保联合指挥的稳定性和可行性,充分发挥整体作战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