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物理作业的设置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lee198206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下物理作业,是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独立完成的一项重要学习 任务。它既是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的重要一环,又是提高学 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检验教学效 果、完善教学方法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物理作业在教学中 是不容易忽视的。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新课改要求教师应该合理布置作业。
   课本上的习题是教师布置作业的主要依据。但当前中学物理 课本习题存在着一些缺陷,如形式单调、缺乏多样化;内容单一,知识面较窄等。课本的习题几乎是复述概念、定律式的一般 问答题和比较单一的计算题,没有大单元练习题,而选择题、作 图题、实验题、综合题数量较少;离教学要求特别是能力的要求 尚有一段距离。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作一些弥补措施—— 既可改编课本习题,也可从课本外选增一些习题。
   1、编选习题在形式上要多样化
   (1)编选选择题:这种题知识覆盖面大,变化灵活,是物理 科考试试题的重要形式,解答这类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书本知 识,也需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
   2)编选作图、析图题:用图象反映物理规律具有形象鲜明、 简洁方便等优点学生十分缺乏这种训练。对图象的理解和应用常 常是学生感到困难的问题,是物理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在考试中得分率极低。有关图象的题型,过去常见于力学、几何光学 中,现在在电学、热学等也出现了大量图象题型。
   (3)编写单元习题和综合题:这类题目物理过程比较复杂, 往往有多种不同的过程同时进行、或多种可能性。对学生加深理 解知识、掌握知识体系、扩大知识领域,特别是对于培养学生分 析、综合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等,有重 要的作用。
   (4)编选实验题:虽然中学物理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比较简 单,但实验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应用较灵活,容易混淆。而课本 又缺乏实验题,教师、学生对实验的理论和操作过于忽视,使学 生的实验能力难以培养、提高。从高考中实验题平均难度列第二 位可知该问题的严重性,尤其应引起重视。
   2、编选习题要注意其质量
   编选习题前,对课本上的习题要进行分析、归类,这样选题 或补充习题就有了根据,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片面性。编选习题一方面要针对当堂讲课中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还要适当联 系前后的教材,分清主次,考虑整体,编选好阶梯式的作业题。
   由于学生做习题完全要靠自己的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并要克 服所遇到的一切困难,因此习题分量要恰当,难易程度要符合学 生的实际情况,要与学生的物理和数学知识基础相适应。
   要注意习题的启发性,灵活性和题型的多样性,防止学生死 记定律、公式等形式主义倾向。
   要注意选择能结合实际或较有新意、新题型的题目、开阔学 生视野,避免玩习题游戏或大打题海战。
   由于增加了习题,学生的作业量必然增大,如何才能不加重 学生课外作业量呢?这就看教师能否安排得灵活一些了。有经验 的教师一般都会将习题归类处理,如一是作为课堂上的例题,二 是作为学生课堂上(另叫几个学生上黑板做)的作业,且当堂解 答,三是必做作业题,四是下次提问问题,五是选做题,这样, 既能使学生得到强化训练,提高教学效果,又不会过多地挤占学生课余时间、增加学生课外负担。
   二、新课改要求教师应该做好批改作业的工作
   许多教师认为教学工作就在课堂,而忽视了学生作业的重要 性,缺乏对作业情况的研究,这是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
   1、教师要认真做好作业的收缴、登记工作
   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缴交作业,不要只 对部分学生收作业,而应该全收全改。因为学生如果只是轮流交作业或教师全收不全改,会使学生没有什么负担,养成不做作业 或不按时完成作业的不良学风,更严重的是影响新课的学习。
   在作业登记方面,可建议学生在作业本空出第一页来填写 "作业目录"如(布置作业时间、作业量、序号、分值等);在作 业薄中还可空出一栏作为学生的"作业回顾"(对每次批改作业 的反省、改正等)。
   2、教师要认真做好作业的批改工作
   教师对学生作业应严格要求,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治学作 风。要经常表扬作业做得好和作业有进步的学生,将学生中的优秀作业拿出展示,树立榜样。对不按要求格式做的或不认真做的 作业签上意见,提出批评,并要求学生重做。对作业中有严重错误甚至可当面批阅。对作业中已经批出的错误,除注明要求学生 重做外,要检查督促学生去改正错误,使之形成为习惯。
   目前有些教师对批改学生作业比较随便,作业上通常只有三 种符号,即对、半对、错的符号,别无其他符号、文字。对于 "半对"(或错误)者,是特别需要指出哪些地方是对的,哪些地方是欠合理或错误的,哪些方面需要重新参阅哪一节书、哪一段 内容等等。即使是全对者,对作业中学生采用一般方法或几种方 式或富有新意的方法等都给予一定的评价,能使学生增强信心、 丰富解题技巧、增强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于能力上不同层次的学 生给予相应的具体的指点,将会各有所得,收效显著。
   有些教师为了减轻批改作业的负担,只收一半甚至一个组学 生的作业来改,结果不需交作业的学生往往不做或只在书本上简单写写,这对学生巩固知识、培养良好学风是十分不利的。有些 教师为了批改作业快捷,事先把作业答案告诉学生,认为学生做 得到答案,必然就做对习题了,结果学生往往面对答案,尝试多 个公式生搬硬套,拼出答案方告功成,而不管什么解题思路、解 题方法了。其实,对学生来说,这样一方面要消耗较多时间,另 一方面做到结果后往往也不知其道理,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提高 解题能力是无益的。
   3、教师要做好作业情况记录、分析、讲评等工作
   学生做题情况和作业成绩,应作详细记录;既可通过作业对 学生进行平日考核,又可通过作业了解到课堂教学效果,总结出今后需注意的问题,完善教学方法。
   作业讲评,一般要面向全体,也适当照顾到差生和尖子生, 个别学生的作业也可放在课外当面讲评。作业讲评完后,一般应 针对性地再布置作业,以使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好前面的知识。
   三、新课改下教师应该通过作业来培养、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通过作业批改,教师可了解到教学效果,但仍须进一步训练 学生的解题技能、技巧,形成较强的解题能力。
   1、要引导学生注意分析物理过程
   李政道教授在谈到物理学习时曾指出:"一般不要先用数学 去解释。第一步应当是简单地解决观念问题,第二步才是精密计 算。如果对某个问题在观念上有问题,那计算就是次要的了。" 所谓观念问题指的就是物理意义、物理论证的问题。论证的中心 内容是什么呢?主要是搞清物理过程,以及根据不同过程的特点 找到遵循的规律。一般先要定性地解决,如能进行半定量的数 量级的估算,以判断定量论证的合理性那就更好了。物理上的道理想得愈明白,数学上的处理才会愈简捷。
   2、要注意不同形式的题目所采用的不同的解题方法
   选择题、填空题、图形题、实验题和综合题等形式有所不 同,解题方法各有特点,要注意运用。另外,经常使学生进行一题多解,比较各种解法,选择最佳解法等,对开阔学生思路,提 高解题能力,大为有益。
   3、要注意总结作业中成功的解法
   要求学生每次解题后总结一下:该题有什么特点,解题思路 是否明确、简明,结论是否合理等,这对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效果是显著的。因为,知识的加深,能力的增强要在反复的实践中 才能得到,关键在于是否善于总结它、强化它。
   4、要重视作业中曾经出现的错误想法
   错误的想法,当然是应当抛弃的。但是,经验证明,这种想 法却象影子一样难以丢掉,如果不能认清错误的原因,是会重蹈覆辙的,不能用错误的想法代替正确的想法;为了作比较,作业 簿上不妨保留这两种想法,而不必撕掉或涂掉它。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观察补肾化痰方联合达英-35对肾虚痰湿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卵巢形态学、血流学参数变化来评价补肾化痰方联合达英-35治疗肾虚痰
【摘要】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即以往的"双基";"过程与方法"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人文关怀的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在知识、学
目的:(1)观察蒲金口服液对宫内感染/炎症致早产脑损伤大鼠神经行为学和脑组织勿动蛋白-A(nogo for neuron,Nogo-A)、少突胶质细胞髓鞘糖蛋白(oligodendrocyte myelin glycopr
【摘要】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作为新课程物理唯一的一节理论探究课,涉及到线性变化力做的功,蕴含较多典型的物理思想方法,教师着重要让学生体会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渗透和提升"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思想。教学过程中如何突出探究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 新课程 探究过程 学生的主体      听过《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的公开课后,对照平时的课堂教学,感触很多,对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
高中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中最普遍采用多媒体技术的课堂。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助益。因此,把现代信息教学技术应用于化学实验教学中,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旨在对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性。增加演示实验的时效性,保障演示实验的安全性,加强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