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东莞市2010年-2016年中小学、幼儿园的随迁子女学生数量从70.3万人增至110.5万人,年均增长6.7萬人。而东莞市90%以上的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属于中低收费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与公办学校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难以满足广大随迁子女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因此,如何解决随迁子女优质教育问题是东莞民生工程的重要一环。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各地可从实际出发,开展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的经验,探索多种形式,提高办学水平。故此,2016年9月东莞市首创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托管民办学校的模式,以十对学校作为试点,成立托管委员会参与民办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包括学校内部管理、教育教学管理、教师专业发展、教科研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办学特色等工作,将公办学校优质的师资力量引进民办学校,共享优质资源,全面提高民办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通过开展托管试点工作,促进受托民办学校办学水平整体较快地提升,使其在3-5年内成为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校,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适合东莞民办学校发展的有效模式,形成东莞市公、民办学校优质资源的共享机制,进一步在更大范围提升全市民办教育办学水平。
一、积极推进,落实委托管理部署
根据我国实际和一些优质学校发展的特点及可用的教育资源,东莞市教育局在实施学校委托管理过程中,积极利用各种手段提高被托管学校的办学质量,提高委托管理的效益。在实施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对策:
第一,聘任团队,发挥托管委员会作用。东莞市教育局要求各试点单位组建托管委员会,实行托管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由托管委员会聘任专家团队、管理团队和带教团队。各托管委员会建立了定期例会制度,形成了公办学校校长、副校长与民办学校董事会、校长之间畅通的沟通机制,加强顶层设计规划。
第二,立足需求,制定并调整方案。东莞市教育局要求托管方学校要坚持“校本”原则,立足于受托方学校需求,组织对受托方学校进行初期诊断,并根据初期诊断结果和受托方学校董事会提出的托管目标,制定托管实施方案。实施过程中,教育局基于九年一贯制学校需求,因校制宜,将“一托一”优化为“二托一”,充分体现“一校一案”特色。
第三,增强“造血”,实现可持续发展。托管工作过程中,东莞市教育局注重引导学校重视实践创新和机制建设,帮助受托方学校进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实现学生健康成长,要从顶层设计上保证逐步由“输血”到“造血”转变,以实现受托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重视课题,推进托管工作。东莞市教育局建立了“以研究进行过程管理,以评估进行成效跟踪”的试点工作模式,确保托管工作全面有效扎实推进。目前,该项目已成功申报了省立项课题《提升民办学校办学水平路径的实践研究——基于托管模式探索》,并以此课题研究为抓手,共分七个子课题按照项目研究的形式展示第一轮托管成效,即《托管工作理论研究》《托管工作运行模式的研究》《托管模式下学校文化建设提升的研究》《托管模式下家庭教育的研究》《托管模式下学生发展提升的研究》《托管模式下教师素养提升的研究》《托管模式下评价评估工作的研究》。
第五,争取政策支持,形成合力保障。对参与委托管理试点工作的学校,东莞市教育局在政策上争取倾斜力度,如托管方学校可以适当增加学校领导人数;受托方学校优先享受市政府对民办学校给予的各类财政帮扶补助资金等。在实施过程中,争取试点学校所属镇(街、园区)领导的支持,受托方学校举办者的配合,形成合力保障工作落实。
二、深入探索,力创委托管理“四新”
东莞市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委托管理中,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力创“四新”。
1. 新模式:公民办学校协同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委托管理民办学校,是东莞市教育局基于东莞市公民办教育发展实际、充分体现东莞教育特色的一种新型托管办学模式。在新模式运作下,公办学校将先进办学经验和优质教育资源移植到民办学校,快速提升民办学校办学水平。同时,民办学校灵活的管理机制也促进了公办学校优化自身体制机制,释放管理潜力,激发办学活力,推进公民办教育协同发展。
2.新局面:“一校一案”
从学校层面,东莞市教育局重视加强团队建设,由双方共同组建的托管委员会作为试点项目的管理组织机构,强化系统规划,为受托方量身定制“一校一案”托管服务,大胆创新,采取了驻校、带教、跟岗、互派、定期指导、专家引领等机制开展工作,积极推动托管双方教育要素相互配合、相互协作、互惠共赢。如莞城中心小学和东晋实验学校设计了“定人定岗 按需进驻 全校协同”的托管模式,探索了跨镇街的托管机制;东莞常平恒正学校以学生发展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在“托管模式下”借鉴东莞市常平镇中心小学丰富经验和优质资源实现学生发展的有效提升;东城第一中学、东城小学和朝晖学校家校携手,形成教育合力。
3.新策略:从“输血”到“造血”
为促进教师素质提升,东莞市教育局一是双方采用师资互派、跟岗学习、统一教学、师徒结对、远程同步备课等多种方式,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二是加强现代教育信息化技术在共享共建优质资源中的应用,统筹策划教研活动,充分利用市教育局各种慕课教学资源开展“双师”教学和“双师”培训等,帮助受托方学校教师充分运用互联网教育等新技术、新方法打造智慧校园、智慧课堂。如松山湖实验中学和长安振安中学联合开发教育云平台,实现“同步课堂”,让优质教育资源同步到公民办学校,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东晋实验学校采取“跟岗学习——班级试点——全校改革——建章立制”的思路,先派出受托学校骨干教师赴莞城中心小学跟随名师驻班跟岗学习,并将所学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个别辅导等教学常规管理方式、方法在本班试点,适时总结得失后形成新的、适合本校实际的办法,并在全校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固定的制度,在全校推行。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各地可从实际出发,开展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的经验,探索多种形式,提高办学水平。故此,2016年9月东莞市首创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托管民办学校的模式,以十对学校作为试点,成立托管委员会参与民办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包括学校内部管理、教育教学管理、教师专业发展、教科研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办学特色等工作,将公办学校优质的师资力量引进民办学校,共享优质资源,全面提高民办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通过开展托管试点工作,促进受托民办学校办学水平整体较快地提升,使其在3-5年内成为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校,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适合东莞民办学校发展的有效模式,形成东莞市公、民办学校优质资源的共享机制,进一步在更大范围提升全市民办教育办学水平。
一、积极推进,落实委托管理部署
根据我国实际和一些优质学校发展的特点及可用的教育资源,东莞市教育局在实施学校委托管理过程中,积极利用各种手段提高被托管学校的办学质量,提高委托管理的效益。在实施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对策:
第一,聘任团队,发挥托管委员会作用。东莞市教育局要求各试点单位组建托管委员会,实行托管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由托管委员会聘任专家团队、管理团队和带教团队。各托管委员会建立了定期例会制度,形成了公办学校校长、副校长与民办学校董事会、校长之间畅通的沟通机制,加强顶层设计规划。
第二,立足需求,制定并调整方案。东莞市教育局要求托管方学校要坚持“校本”原则,立足于受托方学校需求,组织对受托方学校进行初期诊断,并根据初期诊断结果和受托方学校董事会提出的托管目标,制定托管实施方案。实施过程中,教育局基于九年一贯制学校需求,因校制宜,将“一托一”优化为“二托一”,充分体现“一校一案”特色。
第三,增强“造血”,实现可持续发展。托管工作过程中,东莞市教育局注重引导学校重视实践创新和机制建设,帮助受托方学校进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实现学生健康成长,要从顶层设计上保证逐步由“输血”到“造血”转变,以实现受托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重视课题,推进托管工作。东莞市教育局建立了“以研究进行过程管理,以评估进行成效跟踪”的试点工作模式,确保托管工作全面有效扎实推进。目前,该项目已成功申报了省立项课题《提升民办学校办学水平路径的实践研究——基于托管模式探索》,并以此课题研究为抓手,共分七个子课题按照项目研究的形式展示第一轮托管成效,即《托管工作理论研究》《托管工作运行模式的研究》《托管模式下学校文化建设提升的研究》《托管模式下家庭教育的研究》《托管模式下学生发展提升的研究》《托管模式下教师素养提升的研究》《托管模式下评价评估工作的研究》。
第五,争取政策支持,形成合力保障。对参与委托管理试点工作的学校,东莞市教育局在政策上争取倾斜力度,如托管方学校可以适当增加学校领导人数;受托方学校优先享受市政府对民办学校给予的各类财政帮扶补助资金等。在实施过程中,争取试点学校所属镇(街、园区)领导的支持,受托方学校举办者的配合,形成合力保障工作落实。
二、深入探索,力创委托管理“四新”
东莞市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委托管理中,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力创“四新”。
1. 新模式:公民办学校协同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委托管理民办学校,是东莞市教育局基于东莞市公民办教育发展实际、充分体现东莞教育特色的一种新型托管办学模式。在新模式运作下,公办学校将先进办学经验和优质教育资源移植到民办学校,快速提升民办学校办学水平。同时,民办学校灵活的管理机制也促进了公办学校优化自身体制机制,释放管理潜力,激发办学活力,推进公民办教育协同发展。
2.新局面:“一校一案”
从学校层面,东莞市教育局重视加强团队建设,由双方共同组建的托管委员会作为试点项目的管理组织机构,强化系统规划,为受托方量身定制“一校一案”托管服务,大胆创新,采取了驻校、带教、跟岗、互派、定期指导、专家引领等机制开展工作,积极推动托管双方教育要素相互配合、相互协作、互惠共赢。如莞城中心小学和东晋实验学校设计了“定人定岗 按需进驻 全校协同”的托管模式,探索了跨镇街的托管机制;东莞常平恒正学校以学生发展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在“托管模式下”借鉴东莞市常平镇中心小学丰富经验和优质资源实现学生发展的有效提升;东城第一中学、东城小学和朝晖学校家校携手,形成教育合力。
3.新策略:从“输血”到“造血”
为促进教师素质提升,东莞市教育局一是双方采用师资互派、跟岗学习、统一教学、师徒结对、远程同步备课等多种方式,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二是加强现代教育信息化技术在共享共建优质资源中的应用,统筹策划教研活动,充分利用市教育局各种慕课教学资源开展“双师”教学和“双师”培训等,帮助受托方学校教师充分运用互联网教育等新技术、新方法打造智慧校园、智慧课堂。如松山湖实验中学和长安振安中学联合开发教育云平台,实现“同步课堂”,让优质教育资源同步到公民办学校,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东晋实验学校采取“跟岗学习——班级试点——全校改革——建章立制”的思路,先派出受托学校骨干教师赴莞城中心小学跟随名师驻班跟岗学习,并将所学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个别辅导等教学常规管理方式、方法在本班试点,适时总结得失后形成新的、适合本校实际的办法,并在全校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固定的制度,在全校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