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玛巴的传承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st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玛”的称法,是由藏地佛教后期密宗译师为前期密宗所命名的称谓,意为“古(老或旧)法”。他们将大译师白若杂纳和仁钦桑布未诞生之前,由诸位译师翻译的各种密宗经典称为“前期密宗”;将仁钦桑波、玛尔巴、郭·库巴勒泽三位大译师翻译的经典和之后翻译的经典称为“后期密宗”,之前并无这种分别。
  “前期密宗”在宁玛巴的经典中,被称为“前译密宗”。这两个名称除了各自命名和他人命名的区别外,含义相同。
  噶举巴和格鲁巴修持的密宗是后期密宗。萨迦巴中有一个称为“父传佛法”的名词,这是由于开宗创立萨迦巴的昆·贡却杰布的父亲修习的是宁玛巴,因此,萨迦巴前辈们佛法传承的是宁玛巴系统,将其称为“父传佛法”。贡却杰布时代他也修习后期密宗,奉持着前、后两期密宗,因此,后来的萨迦巴承认前、后两期密宗。
  前期密宗的观点与格鲁巴的观点两者间根本相异,但是,也不是说“格鲁巴”根本不信奉前期密宗佛法。宁玛巴对本教和前期密宗佛法两者的分别进行了根本的区别,认为本教绝非佛教,并与佛教根本对立。但是,本教在自己历史的记载中认为,前期密宗佛法之圆满彻悟“大圆满”观点,源自于本教教义,但宁玛巴并不承认本两者一致的观点。格鲁巴中,一部分宗喀巴大师的弟子,并未阐述有关宁玛巴观点和格鲁巴观点是否相同的问题。
  在西藏,莲花生大师开宗兴盛密宗佛法,其后班钦·悟玛喇大师于赤德松赞赛那勒江云和赤祖德赞热巴巾时代莅临藏区,他们两位是在藏区兴盛密宗佛教的主要人物。宁玛巴将自己所持的观点称为“大圆满观点”,区分为根基大圆满、修道大圆满、果位大圆满三个次第。
  隆钦巴是宗喀巴尊者未诞生之前宁玛巴的智慧大师,他于藏历第五饶回土猴年(公元1308年)诞生于约如札恰朵村落,父亲是持咒师丹巴尚,母亲是种萨·索朗木坚,五岁时,在学习读写文字中,只是请教音韵后就毫不费力地通晓掌握了所学一切知识,他从七岁时开始,师从数十位上师聆听修习兴盛于雪域的所有显、密宗佛法传承,并莅临许多幽静圣境实践修持,达到崇高境界。他的论著《隆钦七藏》是宁玛巴极为重视的一部大论。
  要正确欣赏宁玛巴寺院各个佛殿中的诸多佛像,就要了解兴盛前译密宗佛法时期绘画和雕塑佛像的文献记载,搜寻佛像渊源。
  在赤松德赞迎请寂护大师驻跸西藏期间,诸多藏族青少年出家为僧,受持戒律,传播佛法。紧接着莲花生大师也应邀来到西藏兴盛密宗佛法,师君三尊共同倡建桑耶寺,翻译佛法显密经典,大力兴盛佛法事业。
  相传,莲花生大师曾将金刚橛和马头明王两个修持仪轨授予赤松德赞,赤松德赞着重修持了美妙马头明王,当时的大部分人都听到马头明王的三次嘶叫。还将金刚橛修持仪轨授予王后和哲阿杂萨拉,由此传承发扬光大出现各种修持仪轨。之后,夏达嘎巴大师请进文殊菩萨像,积极传播佛法,在举行桑耶寺竣工大典时,此尊文殊菩萨像亲自为桑耶寺开光加持。再之后,又有奥牟噶热、比玛拉米札两位宁玛巴大师莅临西藏,传播传法。
  因宁玛巴传承的体系及特点,在众多宁玛巴寺庙绘画和雕塑中,最常见的佛像有各种本尊像、莲花生师徒三尊像、八种名号莲花生大师像、师君三尊像、二十五位君臣像、宁玛巴大圆满上师传承像等。
  合金错银错铜狮子纹藏文款莲花生大师坐像
  此造像头戴红色有顶莲花冠,脸庞凸显静息面容,造型精美,右手对直紧贴前胸并持金刚杵,左手结禅定印并持颅骨,以半跏趺坐安坐于两层莲花瓣座垫上,造像背面莲花座垫上錾刻有“顶礼化身佛莲花生大士”的铭文。(供图/西藏自治区文物局)
  镀金铜娘.尼玛韦色祖师坐像
  娘.尼玛韦色是宁玛派高僧、掘藏大师,撰写了西藏佛教史上著名的《娘氏宗教源流》一书。此尊镀金铜娘.尼玛韦色祖师坐像,为公元18~19世纪西藏本土的宁玛巴祖师造像。(供图/西藏自治区文物局)
  合金莲花生及明妃组像
  莲花生与二明妃的组合像多见于唐卡,而这种三尊一组且一体的金铜造像较为少见。主尊是莲花生大士,右侧是藏族明妃益喜嘉措,左侧为曼达热娃,她是寂护大师之妹。为公元14~15世纪西藏本土造像。(供图/西藏自治区文物局)
其他文献
亚格博的一日  “我的最早祖先是野牦牛,现在羌塘、可可西里还有几万头我们的原始兄弟,因为因缘际遇,我们这一支就被高原藏族人驯化了,成为现在的我们,我们漫布青藏高原,我们被驯化后的历史,艰辛、苦难、光荣、辉煌。我们做过战骑,做过驮畜,做过坐骑,做过耕畜,我们的背上,坐过松赞干布,坐过文成公主,坐过格萨尔,坐过达赖班禅,坐过驻藏大臣,也坐过张经武、张国华、谭冠三、范明,平措旺阶,坐过嫁出去的女和娶进来
高山兀鹫(学名:Gyps himalayensis)是隼形目鹰科兀鹫属的鸟类,大型猛禽,全长约110厘米。羽毛颜色变化较大,头和颈裸露,稀疏的被有少数污黄色或白色像头发一样的绒羽,颈基部长的羽簇呈披针形,淡皮黄色或黄褐色。上体和翅上覆羽淡黄褐色,飞羽黑色。下体淡白色或淡皮黄褐色,飞翔时淡色的下体和黑色的翅形成鲜明对照。幼鸟暗褐色,具淡色羽轴纹。栖息于海拔2500~4500米的高山、草原及河谷地区,
胜者为王败者寇。自然界中,雄性间的资源竞争一向残酷无情。被打败的一方只能认怂,默默看着能承载自己基因的卵细胞被胜者揽入怀中。但是,不知何时,在山的那边湖的那边有一群野牦牛,发现了一个诡计——即使在跟同类的配偶竞争中失败了,也能娶到老婆,繁殖下一代——到人类的牧场上去追求雌性家牦牛。  听起来这主意是不错。谁知,这种Loser的对策给野牦牛和人类都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为什么?这得从头说起。  野牦牛(
这本书既是最有传奇色彩的青年旅舍主人的故事,又是一本详细指导如何开旅馆的实践书。2004年,大学毕业不到3年的游莉,因为不安分的性格和对旅行深入骨髓的热爱,在厦门创办了福建省第一家国际青年旅舍。听起来文艺范十足的生意,仅仅有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梦想就够了吗?经营家庭旅馆10年的游莉大声告诉你:NO!在书中,作者分享了很多实际操作经验,包括开旅舍的预算、选址、成本核算、定价、装修、经营理念、员
卡达藏刀为纯手工制作,刀把、刀鞘分银和铜两种,花纹全是手工雕刻,样样都是精品,现多为生产、生活、装饰和收藏用。  2008年,卡达藏刀加工工艺被列入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今年48岁的卡达村村民、藏刀工匠世家后人扎西巴珠被评定为这一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山南地区错那县卡达乡因盛产卡达藏刀而闻名于世。  错那县卡达藏刀具有悠久的历史,距今五百年前的错那卡达乡地方官泊孔时代,要给当时拉萨的
《西藏波密 中国最美的冰川之乡》  《西藏波密——中国最美的冰川之乡》一书不仅全面展示了西藏波密奇异独特的冰川世界,而且,作者还会用镜头带你走近波密春有山谷桃花百里,夏初绝壁杜鹃吐艳,秋来枫红如火,入冬银装素裹,画面随四季流转变幻,犹如世外桃源的原乡秘境。一百多幅超越想象的极致美景汇集成册,其中多幅波密冰川图片是独家首次曝光。  李国平,《中国国家地理》、《山野》、《中国西部》、《西藏旅游》等专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羌塘北部广袤的无人区逐渐出现了公路、房屋、牲畜等等,搬来的人类面临着如何与这里的原住民——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局面。不过也还算公平,野生动物们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从人的角度看人熊冲突  在藏北做人兽冲突访谈的时候,“zhemo”(藏语“棕熊”)这个词很快就被我这种纯没语言天赋的人给记住了,出现的频率实在是太高了。对访谈的统计告诉我,“最不喜欢的”、“对生活影响最大的”、“最危险
T=《西藏人文地理》李=李新建    T:西藏教会了你什么?  李:从绘画的角度说,西藏教会了我如何重新认识色彩和构成,以及那种潜藏在场景中的内在的画势。或者说西藏教会了我在拿起画笔前所必须得有的某种情绪。我认为我是找到了那种恰好适合我的表现手法。    T:我从你现在的画中看不出你和西藏的关系?你难道不想在自己的作品中发挥一下你的西藏背景?  李:我也没想你能看出什么关系(笑)。我明白你的意思。
10月16日,第五届西藏旅游商品大赛暨2017年西藏旅游国际设计周开幕式在拉萨举行,本次参赛的作品种类十分丰富且极具藏文化特色,展示台上陈列的画作、披肩、珠宝、各种挂件等物品吸引了众多旅游商品爱好者参观。据了解,参赛商品包含了民俗、珠宝、文创等多个领域,参展产品巧妙地融入了藏文化元素。自9月16日报名,大赛共收到了约50家单位近千件实物类旅游商品。經过前期筛选,选取149个系列商品参加大赛初赛网络
它们是西藏最常见的两栖类: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它们的体积较小,普遍身长为3-4厘米,最小的只有指甲盖大。它们没有声囊,不能为人们带来“听取蛙声一片”的惬意。它们没有鼓膜,听力不佳,警觉性差。它们生活在青藏高原海拔2850-4700米的湖泊、水塘、沼泽地带及山溪、河流周围,产卵量小,繁殖力低。在艰难的高原环境下,它们依旧如草根一样顽强地生活、繁衍后代。它们是——  夏天下完雨后,有水的道路、草地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