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柔弱肩膀扛起一个家

来源 :老区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gam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日骄阳似火,王雪英不畏烈日炙烤,忙于清扫村道,干劲十足,汗水已浸湿了衣裳。路过的村民提醒她注意防暑、防止中暑。“怕日晒雨淋,就不是种田人。早扫晚扫都要扫,还有其他事等着我去做呢。”她笑着说。
  这位勤劳乐观的女子命运多舛。丈夫在2005年去世,小儿子在2013年也因病早逝,儿媳产下遗腹子后不久改嫁,遗腹子两岁时溺亡。她面对一次又一次的不幸和打击,在不可抗拒的痛楚中欲哭无泪。
  当时6岁的大孙子苏海顺成了孤儿,养育重担就落到了奶奶王雪英的身上。43岁就失去丈夫的王雪英,从未想过改嫁。在多次悲痛过后,她擦干眼泪,与孙子苏海顺相依为命,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一个家。
  今年58岁的王雪英,家住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七都乡车头村。她身材瘦小,脸庞黝黑。6月23日上午,面对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的采访,王雪英显得有些紧张,也有点走神。
  “她是村里的环境保洁员,特别负责和勤快,还想着今天的保洁工作未完成,着急呢。”永丰县政协机关驻七都乡车头村第一书记杨敏说。
  王雪英回忆起几十年来自己的幸与不幸。1981年,19岁的她带着美好的憧憬与丈夫步入婚姻的殿堂,结婚后,虽然日子过得不算富裕,但夫妻俩都是打理农事的一把好手,生活无愁,家庭和美。丈夫为人正直开朗,村民之间产生矛盾,乐于请他主持公道,每次都能顺利化解。
  夫妻俩吃苦耐劳,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盖起了一座砖瓦房,实现安居乐业,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5年,正值壮年的丈夫不幸身患恶疾,带着万分不舍离世。2013年,年轻的小儿子猝然离世,两年后小孙子溺亡。一次次面对亲人的生死离别,王雪英倍感孤苦无助。
  小儿媳改嫁,留下两个幼儿。王雪英为了照顾好孙子,天天待在家里,没时间务农和外出务工,家庭失去经济来源,生活陷入难以为继的处境,苦不堪言。
  好在,亲友们来了,县驻村、乡村干部来了,表示同情和关心,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使王雪英从崩溃里重拾生活的信心,逐步走出困境。
  2014年,通过精准识别,王雪英被纳入贫困户。
  “当时,王雪英虽然家庭生活困难,却没有主动申请成为贫困户,但车头村支部、村委按照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标准及程序,并经村民小组民主评议,通过审核确认王雪英成为贫困户。她不等靠要的精神感动了乡亲们!也有利于对其他贫困户的确认。”杨敏说。
  面对杨敏的高度评价,王雪英说:“党和政府一直没有停止对我家的帮扶,让我渡过难关,我不好意思开口提要求添麻烦。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家被纳入贫困户,帮扶责任人是县政协主席陶保平,陶主席将我家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无微不至,全力帮助解决。”
  王雪英的家庭收入,除了种植2亩水稻,她和孙子享受低保兜底保障,每人每月领取470元补助;孙子苏海顺享受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每学期500元;王雪英为村聘保洁员,年收入3600元;平时在附近做临时工,年收入1.2万元;去年底县政协驻村扶贫队引导她养鸡600羽,得到了5000元产业扶贫补助资金。
  由于扶贫政策落实有力,加上自己勤劳,仅用4年时间,王雪英就摆脱贫困,2019年,永丰县扶贫攻坚领导小组为王雪英颁发了脱贫光荣证。“我家已脱贫,但县政协的帮扶没有停止,陶保平主席和杨敏书记等领导干部时常上门嘘寒问暖,让我深受感动!”王雪英动情地说。
  “王雪英道德品质好,平日只顾埋头做事,从不参与他人是非议论,邻里关系相处融洽、和睦。虽然生活艰辛,却从不怨天尤人。她勤劳乐观有担当,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自有一套教育孙子的良法,孙子一直是班级里的优等生。”车头村党支部书记袁生有说。
  王雪英的孙子苏海顺今年13岁,现在七都中心小学读六年级。在她家的墙上,贴着孙子的几十张奖状。“还有许多奖状没有贴上墙呢!孙子听话,学习认真,还主动积极地帮助我干家务活,使我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再苦再累也值得!”王雪英自豪地说。
  接受完采访,王雪英拿起扫把和畚斗,匆匆出门,忙于对村庄环境进行保洁。临近12点,她回家洗衣、做饭。“农事不能耽搁,吃完饭,还要去管理菜园和水稻。党的扶贫政策好,还要我们村民自己努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幸福都是奮斗出来的’!”
  作者简介:刘浩军,永丰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李志敏
其他文献
一  打开江西版图,可以清晰地发现:万安县地处中南部,属于罗霄山脉东麓,千里赣江穿境而过。万安,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原中央苏区县、罗霄山特困片区县、西部大开发政策延伸县、江西省第二大移民县。  但是就在这块土地上,直到2013年,仍有76个贫困村,5.6万多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达到20.07%。这一串串数字,让万安的干部群众寝食难安。  万安,朝着决胜脱贫前行,朝着圆梦小康进发!
期刊
仲夏时节,踏进永修县滩溪镇富村,随处可见一只只鸡苗正在喝水进食,贫困群众的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容,这一切都离不开“铁书记”的担当作为。  “铁书记”原名叫勒铁军,是永修县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因为工作能力突出,2017年被县委组织部选派到富村担任“第一书记”。因为名字有一个“铁”字,加上他那雷厉风行的办事方式、刚正不阿的工作态度,群众都热情称呼他为“铁书记”。  履职以来,他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严守纪律,
期刊
2019年11月,在担任上一任工作队队员满两年后,组织上派我继续驻村担任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  “市里来的年轻干部,肯定来镀金的”,这是刚来的时候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是群众对我最初的认识。为了解除老百姓的顾虑,到村后我做到按要求吃住在村,经常出现在村里的田间地头、产业基地浇水、锄草,我跟村民说:“这才是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我也是农民的儿子。”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基层实际情况,才能了解每户贫困户真
期刊
题记:打开“全南脱贫攻坚作战图”,全县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10.57%降至0.58%,陈烨军吃上了“旅游饭”、孟景月住上了干净的新房、李余添酿出的美酒远销全国各地……2020年,脱贫攻坚决胜期冲锋的号角已经吹响。盛夏时节,走进全南县,到处呈现出热火朝天的脱贫攻坚新气象。  日前,走进位于全南县城厢镇的江禾田园蔬菜智能中心,只见贫困户黄运生正在基地采摘樱桃番茄,暖阳映衬出他幸福的笑容。自家5亩多
期刊
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即,一些“返贫陷阱”也开始显现。尤其是贫困户脱贫之后,因灾或因病重新返贫,是脱贫攻坚战中的一大难题。  2020年4月8日开始,吉安市在江西省率先探索建立“遇困即扶”机制,对因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家庭成员患重大疾病或遭遇重大变故等突发情况,可能导致无法或即将无法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的困难家庭,通过落实 “四个一套”帮扶体系,进一步完善政策、细化操作,及时阻断致贫返贫。
期刊
“我的家乡叫中和,和和美美才是乐,国泰民安天地阔,人和家也和,和和美美在中和……”5月26日,悠扬美妙的旋律在南丰县白舍镇中和村上空飘扬。由村民组织的歌舞队随着音律跳起了广场舞,从村民幸福、自信的笑脸上,能够感受到中和村的巨变。  中和村是“十三五”省级贫困村,距县城30公里,距白舍镇8公里。全村下辖12个村小组,14个自然村;全村共有农户662户2587人,有汉族和彝族。目前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
期刊
在小山的环抱中藏着这样一派田园风光:鱼塘连着鱼塘,小鱼们自在地游来游去;零星散布的田里种着绿油油的蔬菜;远处砖瓦建成的猪舍里传出哼哼唧唧的猪叫声;青瓦白墙的房子、宽阔的水泥广场,小朋友们在打闹嬉戏,大人们在聊着家长里短。这就是故事的主人翁李满发的家乡——石城县龙岗乡新南村银坑小组。  病魔缠身 家境困苦心彷徨  李满发,67岁,龙岗乡新南村银坑小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6口人。2015年以前的生活对
期刊
紫阳镇西坑村位于婺源县城东郊,距县城约5公里,辖12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808人。该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1户121人,2020年将全部脱贫摘帽。近年来,在全国模范退役军人、西坑村党支部书记叶进泉的带领下,西坑村坚持扶贫“输血”与脱贫“造血”有机结合,促进村民由“要帮扶”向“要致富”转变、促进村庄由“卖资源”向“卖旅游”转变、促进小康由“管当前”向“管长远”转变,探索了脱贫攻坚的“西
期刊
[提 要]职业启蒙教育对小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培养正确职业理想、养成良好劳动习惯起着积极促进作用。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系列政策,彰显了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而当前国内职业启蒙教育实证研究较少且未成体系。通过对江西省4所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质性研究与实证分析,总结数据显示的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基础保障、实施主要途径频率与具体成效,针对实际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以推进职业启蒙教育理论的完善与深化。
期刊
宽阔平坦的村道,亮如白昼的路灯,干净整洁的房屋,人流如潮的广场,欢歌笑语的村民,这是窑西村如今的景象。而在三年以前,这个地处鄱阳湖畔、新建区东北部的村落,因为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落后,淳朴的村民虽用勤劳的双手耕种着田地,却没能让富裕美丽之花盛开。巨大的变化背后,是南昌市残疾人联合会和市生态环境局(市环境保护局)扶贫工作组联合结对帮扶窑西村,他们组建驻村连心小分队,选派第一书记与村党员干部群众一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