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胴枯病病害调查与防治试验

来源 :西北林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k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掌握板栗胴枯病的发病规律,有效防治该病的发生,在2004~2006年在陕西省镇安县板栗产区对该病的危害症状、病原传播方式、发病条件及发病规律进行了调查,并通过不同时期、不同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镇安县3月中旬至4月中旬是该病的发生高峰;每年3月下旬,采用刮除发病部位树皮、伤口涂抹40%福美砷药剂,并对全树喷洒的方法,对板栗胴枯病的防治率可达84.3%,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其他文献
2008年9月20—21日,由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组织的"全国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高校的近50名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出席了会议
以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定点监测的方法对刺槐人工林根系生长量和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0~50 cm土层中,26 a生刺槐林的根系生物总量是5 a刺槐林的8.1倍,分别为1193.6 g/m~2和147.1g/m~2;5 a林根系生物量最大值出现在表层,而26 a林根系生物量最大值出现在第3层。但是,5a生和26 a生的人工刺槐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别不大,垂直分布趋势一
通过对10个根瘤菌菌株的温度、酸碱度、盐分、干旱和铝离子胁迫试验,筛选出在8℃低温时仍可生长的具有较强耐低温能力的菌株HJ01、HJ03、HM、LZJ和ZG;在PH4的酸度条件下,生长良
NP1-4A15-P251井设计水平段较长,打开油层面积大,极易造成储层污染,而且由于油层较薄,只有2米~5米,走向变化大,建成水平段井斜变化大、携岩困难.在钻进过程中,还需要穿过泥岩
“普世价值”不会给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带来福祉近些年来,一些人不顾我国国情,不顾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无视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和历史结论,鼓吹要搞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