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获批
2009年11月23 日,国务院批复同意《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三角的开发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方向定位为“高效生态经济区”,莱州和东营、滨州、潍坊四大临港产业区成为黄河三角洲开发主体。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将在“十一五”末迎来1.5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
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定位为: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
1.2 新型城镇化的提出
2009年11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姜异康书记作重要指示,姜大明省长作重要讲话,会议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鲁发[2009]21号),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思路、目标和任务。
2009年12月29日,东营市城镇化会议召开,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施意见》。会议要求要充分认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意义,按照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要求,科学描绘东营崭新的城镇化发展蓝图,突出加快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文化建设、重视生态建设、创新机制体制等工作重点,加快推进东营的城镇化进程。
1.3 新型城镇化概念
城镇化不仅仅是一个人口集聚的过程,更是诸多因素和因子的共生催化过程,这就需要我们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是要以产业集聚为支撑,与工业化、信息化相适应;二是要合理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三是要重视文化建设,努力塑造城市特色和风格;四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五是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
新型城镇化道路,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按照产业集聚、功能完善,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各具特色的原则,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有机结合、协调发展为方向,统筹推进城乡和区域发展,加快构建合理的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和城乡一体化的城镇体系,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相比以前的城镇化理念,“新型城镇化”有6方面的新内涵:原来城镇化主要依赖工业化,现在要结合农业现代化、现代服务业等多力支撑;过去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如今要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使之宜居宜业;原来“重城轻乡”、“城乡分治”,现在要城乡一体化发展;原来粗放式用地、用能,这次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原来主要依靠中心城市带动,如今强调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配合发展;从改革角度讲,原来重单项突破,将来要进行户籍、保障、就业等综合配套体制改革。
2 东营城镇化发展现状
2008年底,东营市全市总人口183.97万(2008年末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人口,数据来源2009年东营市统计年鉴),总面积7923平方公里,共辖5个县区,36个乡镇(23个镇,13个乡),7个街道办事处,88个居民委员会,1777个村民委员会。2008年东营市的城镇化水平为57.77%,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2个百分点。但是,必须看到,东营城镇化发展中还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为,中心城不强不优不配套,规划建设水平不够高,缺乏文化内涵和城市特色,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城镇规划体系不健全,城镇等级、布局还需进一步完善;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建设融资渠道单一,对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不足;城市管理体制不顺,管理不到位,等等。
3 东营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
3.1 当前我市城镇化发展面临的宏观背景
3.1.1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必然要求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实施国家战略就必须一手抓主体产业区,一手抓城镇发展区。山东省《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以东营为中心,依托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开发建设,培植环渤海经济圈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城镇发展区;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实施黄河三角洲开发战略,加快中心城市的崛起”,意见中既明确了对东营的定位,也为东营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与要求。
3.1.2 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途径
转方式、调结构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和主攻方向。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和中心城市的崛起战略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途径。
3.1.3 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
民生问题的关键是农民,统筹城乡发展的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途径。城镇化上下连接着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因此新型城镇化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城乡共同发展与繁荣的关键。
3.2 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目标
在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和《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鲁发[2009]21号)中明确提出了工作思路和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主题,以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按照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要求,以规划为依据,以制度创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