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对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和银行间市场的利率已经逐步放开,但是由于我国还处在转型时期,传承了历史的特殊金融体制,一方面中央银行对于利率的管制不可能一下于放开;另一方面银行的业务比较单一,收入来源狭窄等。这些因素都阻碍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所以只有渐进的、适应性消除了这些阻碍因素,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才能顺利进行。
关键词:利率 市场化 阻碍因素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9-206-01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现状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07年初表示。中国利率市场化要按照稳步协调的原则,逐步在今后几年进一步向前推进。我国政府和中央银行非常重视利率市场化的工作,这几年取得了很大进展:首先放开了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利率,银行间市场的利率可以自己决定。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领导小组也在大力推进这些改革的方针政策,目前已经取得显著和突破性进展,有大家大型商業银行完成了财务重组、股份制公司改造和发行上市。其次,对于存款基准利率和贷款基准利率都放大了活动区间,在某些方向上取消了限制。
此外,还有一些品种,比如商业票据、短期;融资债券、外币大额存款和外币大额贷款的利率也逐步实现了市场化。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中餉阻碍因素
1
《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央银行的职责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意思就是要防止和抵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如2007午后半年,我国的CPI的上涨幅度过高,在8月份和10月份两次以6.5%的比例上升,2008年的2月份CPI的上涨幅度超过了8个百分点。创出10年来的历史新高,可以说是温和型的通货膨胀了,这对于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是非常本利的。所以我们要设法控制。这是为了保障广大人民手里拿着的人民币的购买力不贬值,这一点的重要性,作为中央银行来讲,是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的。在此之际,中央银行又拿出,了利率选一道杀手锏。几次调高商业银行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这种行为与我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相违背。所以要改变路径依赖阻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个漫长的过程。 2
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过大。从最近几年银行的盈利结构看,以存贷款业务为主,赚取利差,利润的85%来自于存贷利差,中间业务和其他收费业务盈利不到15%;而国际银行业中来自存贷款利差的利润一般不到50%。按已设定的利率市场化路径。贷款利率保下限,可上浮70%~100%左右;而被人为压低的存款利率却基本不动。
利润是我国银行业如此高额的存贷款利差。足以使银行丧失创新的动力而更加专注存贷款业务,并想方设法将一切社会剩余金融资源“拉”进银行,始终难以改变业务单一落后的局面,又不利于金融资源分流,抑制资本市场等其他金融业的发展,加剧了银行业在整个金融业中垄断独大的局面,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将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
3
产业结构的不成熟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阻碍作厨。很多国家以为利率市场化就是放开利率,结果导致了高通胀以及留下金融危机的后遗症;利润升高加重高负债的企业的负担,所以我国政府对贷款利率的放开采取了较谨慎的态度,这避免了恶性通胀的后果,但对产业结构的调整非常不利;使得一些幼稚产业纷纷倒闭;阻碍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所以只能维持较低利率。低利率有利于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但是这些产业多为技术含量不高的制造业等,盈利空间有限,只因就业容量大,这非常符合政府求稳定的愿望。但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满足低层次产业的正常运作,维持就业,政府不得不在利率政策上权衡,尽量维持低利率。这种做法对于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非常不利的。
三、消除利率市场化改革中阻碍因素的措施
1
改善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市场化建设中的一项基础工程,涉及到经济金融发展的诸多方面,且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所以,必须有一个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宏观经济金融环境为我国利率的市场化改革提供保障。在这样一个积极稳定的经济环境中。才能保证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不会产生短期內利率的大起大落,给整个经济的发展带来危害。
2
提高利率管理水平。改变目前利率调整频度低、幅度大的现状,中央银行应根据市场变化情况灵活使用利率这一工具,进行小幅多次调控利率,使基准利率作为引导市场变化的信号。最近我国几个大城市的房价缓慢回落;已经体现出来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效应,同时,适时放开存贷款利率,扩大商业银行决定利率的自主权,其中的风险应该由商业银行自行承担,一中央银行只通过对再贴现率调整,向各金融机构表明采取的是扩张还是紧缩的货币政策,各商业银行结合市场需求状况做出相应调整。
3
健全金融监管体系。由可浮动的管制利率变为市场利率毕竟是一个较大的转变。其中由于金融部门的风险广泛而集中。控制不好就会引起社会经济的非正常波动,因此。政府决不能对利率完全放开,而是要由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体系。以应对改革中不可避免的金融混乱和社会动荡,保证改革能按既定的方向顺利进行。
4
建立风险识别预警系统。要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化特征判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程度。运用多种金融管理技术,通过金融创新。开发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如利用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和期权,利率互换,利率上限、下限等手段管理和控制风险。提高长、短期利率变动趋势的预测能力,根据对各种经济变量的预测分析,采取多种金融工具和措施,尽可能早地识别风险,规避风险,为实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编
小青)
关键词:利率 市场化 阻碍因素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9-206-01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现状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07年初表示。中国利率市场化要按照稳步协调的原则,逐步在今后几年进一步向前推进。我国政府和中央银行非常重视利率市场化的工作,这几年取得了很大进展:首先放开了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利率,银行间市场的利率可以自己决定。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领导小组也在大力推进这些改革的方针政策,目前已经取得显著和突破性进展,有大家大型商業银行完成了财务重组、股份制公司改造和发行上市。其次,对于存款基准利率和贷款基准利率都放大了活动区间,在某些方向上取消了限制。
此外,还有一些品种,比如商业票据、短期;融资债券、外币大额存款和外币大额贷款的利率也逐步实现了市场化。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中餉阻碍因素
1
《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央银行的职责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意思就是要防止和抵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如2007午后半年,我国的CPI的上涨幅度过高,在8月份和10月份两次以6.5%的比例上升,2008年的2月份CPI的上涨幅度超过了8个百分点。创出10年来的历史新高,可以说是温和型的通货膨胀了,这对于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是非常本利的。所以我们要设法控制。这是为了保障广大人民手里拿着的人民币的购买力不贬值,这一点的重要性,作为中央银行来讲,是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的。在此之际,中央银行又拿出,了利率选一道杀手锏。几次调高商业银行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这种行为与我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相违背。所以要改变路径依赖阻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个漫长的过程。 2
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过大。从最近几年银行的盈利结构看,以存贷款业务为主,赚取利差,利润的85%来自于存贷利差,中间业务和其他收费业务盈利不到15%;而国际银行业中来自存贷款利差的利润一般不到50%。按已设定的利率市场化路径。贷款利率保下限,可上浮70%~100%左右;而被人为压低的存款利率却基本不动。
利润是我国银行业如此高额的存贷款利差。足以使银行丧失创新的动力而更加专注存贷款业务,并想方设法将一切社会剩余金融资源“拉”进银行,始终难以改变业务单一落后的局面,又不利于金融资源分流,抑制资本市场等其他金融业的发展,加剧了银行业在整个金融业中垄断独大的局面,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将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
3
产业结构的不成熟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阻碍作厨。很多国家以为利率市场化就是放开利率,结果导致了高通胀以及留下金融危机的后遗症;利润升高加重高负债的企业的负担,所以我国政府对贷款利率的放开采取了较谨慎的态度,这避免了恶性通胀的后果,但对产业结构的调整非常不利;使得一些幼稚产业纷纷倒闭;阻碍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所以只能维持较低利率。低利率有利于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但是这些产业多为技术含量不高的制造业等,盈利空间有限,只因就业容量大,这非常符合政府求稳定的愿望。但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满足低层次产业的正常运作,维持就业,政府不得不在利率政策上权衡,尽量维持低利率。这种做法对于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非常不利的。
三、消除利率市场化改革中阻碍因素的措施
1
改善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市场化建设中的一项基础工程,涉及到经济金融发展的诸多方面,且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所以,必须有一个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宏观经济金融环境为我国利率的市场化改革提供保障。在这样一个积极稳定的经济环境中。才能保证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不会产生短期內利率的大起大落,给整个经济的发展带来危害。
2
提高利率管理水平。改变目前利率调整频度低、幅度大的现状,中央银行应根据市场变化情况灵活使用利率这一工具,进行小幅多次调控利率,使基准利率作为引导市场变化的信号。最近我国几个大城市的房价缓慢回落;已经体现出来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效应,同时,适时放开存贷款利率,扩大商业银行决定利率的自主权,其中的风险应该由商业银行自行承担,一中央银行只通过对再贴现率调整,向各金融机构表明采取的是扩张还是紧缩的货币政策,各商业银行结合市场需求状况做出相应调整。
3
健全金融监管体系。由可浮动的管制利率变为市场利率毕竟是一个较大的转变。其中由于金融部门的风险广泛而集中。控制不好就会引起社会经济的非正常波动,因此。政府决不能对利率完全放开,而是要由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体系。以应对改革中不可避免的金融混乱和社会动荡,保证改革能按既定的方向顺利进行。
4
建立风险识别预警系统。要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化特征判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程度。运用多种金融管理技术,通过金融创新。开发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如利用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和期权,利率互换,利率上限、下限等手段管理和控制风险。提高长、短期利率变动趋势的预测能力,根据对各种经济变量的预测分析,采取多种金融工具和措施,尽可能早地识别风险,规避风险,为实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编
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