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联网通用是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重要网络基础。本文基于网络经济的视角,构建Hotelling博弈三阶段模型对联网通用的进程进行了福利均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在没有网络外部性特征的市场中,当市场进入发生时,在位企业之间对彼此是否兼容是无差异的;在具有网络外部性特征的市场中,在市场进入发生时,选择相互不兼容对在位企业而言是最佳战略。
关键词:银行卡;联网通用;网络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2—0040—05
一、研究背景
联网通用是我国银行卡产业进程中的重大里程碑,是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的重要网络基础。联网通用的目的在于打破商业银行的各自为政,依托中国银联跨行交易网络,实现银行卡跨行交易的通用好用。但是联网通用的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联网通用要求统一银行卡技术标准,打破既定的银行卡市场结构和利益格局,因此银行卡联网通用推进过程中遭遇了很大的阻力,联网通用进程形象地被称为“拆篱笆”工程。
(一)我国银行卡受理市场结构高度集中
由于国内银行卡的主流品种借记卡的发展对银行原有资源的依赖度较大,因此,传统业务优势在银行卡市场上的优势非常显著。这些优势全面体现于发卡数量、卡交易量、联网机具、受理网点等方面。以2006年发卡机构发卡量市场份额结构可知(表1),我国银行卡市场的集中度是非常高的,2006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卡量占63.95%,交易额占了所有交易额的73.92%。市场结构的高度集中严重制约了银行卡产业的发展。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起步较早,网络设施已经比较齐全,ATM和POS的网点发展多,覆盖面广,一旦银行卡联网通用,作为发卡量大、网点发展多、覆盖面广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其在银行卡服务网络、产品基本功能方面的绝对优势就会消失,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银行卡业务的差距将缩小,这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愿意看到的。
表1 2006年发卡机构发卡量市场份额结构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07)
(二)联网通用要求业务规范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联网通用标识统一
按照联网通用的要求,对于不能满足要求的银行卡必须进行召回更换。而为了留住顾客,召回成本只能由各发卡银行自己承担。同时,联网通用还要求所有的ATM、POS终端必须能够兼容所有满足联网通用的银行卡,这就要求银行必须对自己安装维护的全部不能满足该要求的ATM、POS终端进行升级或更换。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银行卡业务开展得较早,在联网通用提出时,其已经拥有一定规模的市场份额和受理终端。因此,按保守估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进行系统升级和更换所付出的代价大约在4亿人民币左右,高昂的升级、更换成本成为阻碍联网通用实施的障碍之一。
二、银行卡网络经济特性
网络外部性和兼容性①是网络经济最为显著的两个特征,该特征深刻影响了网络环境下企业的各种竞争行为。现实中许多产业表现出“网络外部性”特征,网络外部性可以导致市场失灵(均衡不存在或者出现多重均衡)以及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不再适用。
(一)网络经济外部性②
网络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外部性。网络外部性是指:存在着许多产品,人们消费这类产品所获得的效用,会受到使用这类或与这类产品相兼容产品的消费者的数量所影响;某一用户从某一产品中得到的效用依赖于同一网络中其它用户的数量。在一个典型网络之中,额外增加的一个消费者(或网络节点)增加了所有参与方为网络服务付款的意愿。因此,新的节点增加后,消费者的处境比以前更好了,附加的另一节点(或新的消费者)所带来的收益超过了对某特定节点所产生的私人收益。市场均衡未能反映出与网络交易有关的全部收益的这类网络效应称为网络外部性③。
根据网络外部性的产生机理将其分为直接网络外部性和间接网络外部性。直接网络外部性对应于所谓的“通讯网络范式(Communication Paradigm)”,其典型例子就是电话、E-mail、传真等。间接网络外部性对应于硬件一软件范式(Hardware-Software Paradigm),此时,某种商品带给消费者的效用和使用这种商品的人数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是与另一方商品的开发数量或用户安装基础正相关,并且随着使用该种商品的消费者增多(网络越大),由此可以派生出该产品的互补产品或者服务,从而提高该商品的效用。我们可以把软件—硬件范式应用到POS网络上,银行卡对应于硬件,POS对应于软件。银行卡市场中几乎所有的网络经济特征都与网络外部性的影响和补偿有关。
(二)网络经济兼容性
网络外部性是兼容性存在的基础,网络外部性的大小是兼容性的动力所在,也是不同网络之间兼容与否的因素。
具有网络外部性产品的兼容性选择有:不兼容和兼容、完全兼容和部分兼容、向前兼容和向后兼容。一般而言,更高程度的兼容总是社会更优的。研究兼容问题的奠基性文献来自Katz和Shapiro(1985)。Katz和Shapiro在界定了网络外部性的定义和分类之后,建立了一个静态的寡头竞争模型,研究了网络外部性对竞争和市场均衡的影响,其有意义的结论有:消费者的预期影响了市场的均衡结果;拥有较好声誉、较大的已经建立网络规模的企业会较反对兼容性,使之低于社会最优福利解;拥有较差声誉、较小的已经建立网络规模的企业会较趋向兼容性,甚至会使之高于社会最优福利解;厂商趋向兼容性的联合激励与社会最优激励相比是不足的。Economides(1989)发现即使在网络外部性不存在的情况下,生产与竞争厂商相兼容的零部件产品也会比单独生产一个系统产品(竞争厂商生产的零部件产品与此系统不兼容)获得的利润高,同时产品的价格也更高。
当ATM和POS网络兼容以后,本行的客户就可以利用他行的设施,也就是说各个银行会相互提供网络外部性,这会给他行造成额外的成本支出,每发生一次这样的跨行交易,本行就会向他行支付一笔费用,这被称作交换费(interchange fee),交换费的制定共有四种方法,分别是互不收取交换费、有效成份定价原则、整体上限方法和厂商自行谈判决定。在ATM市场中,针对一笔跨行交易,本行可能会对客户征收跨行费,他行可能会对该客户收取额外费;POS市场是一个典型的双边市场,银行卡组织提供了一个供持卡人和商户交易的平台,持卡人和商户都会从刷卡支付中获得便利,银行卡组织也会分别向他们征收刷卡费和商户折扣,现实中都是商户承担了全部的费用,而持卡人则不需要支付刷卡费。
三、联网通用的模型解释:三阶段博弈模型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Katz和Shapiro对网络外部性理论研究的奠基之作为基础,众多的经济学家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网络外部性理论。但许多相关文献的研究中,更多关注的是在位企业面对潜在进入者决定是否与进入者兼容,或者是潜在进入企业决定是否与在位企业兼容。研究忽略了这样一种在现实中常见的情形,即在位企业是多个企业时,面对潜在进入企业,在位企业之间的兼容性决策问题。本文建立一个三阶段横向差异化博弈模型研究此问题,望能对银行卡联网通用进程给予网络经济学的分析和解释。
(一)模型构建
基于Hotelling线性模型,假设一个具有网络外部性特征的市场,网络外部性强度,两个在位企业A、B分别位于直线[0,1]的两端,一个潜在进入企业E,如果进入市场则位于线性空间的中点。他们分别向市场提供具有横向差异的产品A、B、E。消费者对三种产品的保留效用分别均为μ0,且μ0足够大以至于能够覆盖整个市场。不失一般性,假设三个厂商的边际生产成本为0。此外,假设消费者在区间[0,1]上均匀分布。
“兼容性选择—市场进入—价格”博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位企业A和B面对潜在的市场进入者E决定是否彼此兼容;第二阶段,潜在进入企业E观测到在位两个企业的兼容性策略选择以后,决定是否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如果不进入市场,在位企业分别定价进行价格竞争,博弈结束;如果潜在进入企业决定进入市场,则博弈进入第三阶段。在第三阶段,三个企业分别定价进行价格竞争。此博弈时序可由下述时间线来表示(图1):
图1 企业兼容性选择阶段性决策
一般情况下,在位企业在面临决策的时候,有兼容和不兼容二种选择;潜在进入市场者有进入市场或者不进入市场二种选择。根据实际情况以及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假定潜在进入市场者一定进入市场,那么该问题就简化为这样命题:在面临外在潜在市场者进入市场的情况下,在位企业如何决定是否兼容?
假设潜在进入企业E进入市场需要支付一定的固定成本,设为F>0。此时在线性空间[0,1]上存在三个企业,消费者有三种产品可供选择,选择的依据为能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的产品。由于我们假定进入企业E定位于线性空间[0,1]的中点,且提供的是与在位企业不兼容的产品,因此在产品A和E,E和B之间存在两类无差异消费者,而在位两个产品之间不形成直接的竞争。
(二)模型分析
根据在位企业决策的可能,分别按照选择兼容和不兼容二种情况进行分析。采用逆向求解法:
1.在位两个企业A和B选择兼容
以XAB和XEB分别表示产品A和E、E和B之间的无差异消费者定位,则消费者对三种产品的市场规模预期分别为:NeA=XAE,NeB=1-XEB,NeE=XEB-XAE。假设消费者对企业市场规模的预期和实际规模将一致,由此得到三个企业的市场规模分别为:
NA=NeA=XAE,NB=NeB=1-XEB,NE=NeE=XEB-XAE。由于产品A和B是兼容的,那么购买产品A或者B的用户都将享有同样的网络效用,而购买产品E的消费者享有的网络效用则为。由此得到决定XAE和XEB的两个方程如下:
其中,t>0表示单位运输成本,为了计算方便,以后将其标准化为1。此外,为保证市场均衡的存在唯一性,对网络外部性强度有所限制,要求其满足。
求解上述方程,得到无差异消费者分别位于:
企业A、B和E的利润最大化问题分别是:
根据利润最大化一阶条件,可解得市场唯一的均衡价格:
从而得到三个企业的均衡市场份额和利润:
2.在位两个企业A和B选择不兼容
此时三种产品两两不兼容,则消费者购买任何一种产品所获得的网络效用都来自于购买相同产品的用户所构成的网络,而从其他产品用户网络中无法获得任何网络效用。此时购买产品A、B和E的消费者所获得的网络效用分别为:,,。由此可以得到决定和的两个方程如下:
求解上述方程,得到无差异消费者分别位于:
类似求解利润最大化一阶条件,可得均衡市场价格、市场份额和利润分别为:
3.兼容选择的均衡分析
为了便于分析在位企业的兼容决策的选择,综合上述的兼容与不兼容二种情况下的均衡分析,可作进一步的比较分析(表2):
关键词:银行卡;联网通用;网络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2—0040—05
一、研究背景
联网通用是我国银行卡产业进程中的重大里程碑,是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的重要网络基础。联网通用的目的在于打破商业银行的各自为政,依托中国银联跨行交易网络,实现银行卡跨行交易的通用好用。但是联网通用的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联网通用要求统一银行卡技术标准,打破既定的银行卡市场结构和利益格局,因此银行卡联网通用推进过程中遭遇了很大的阻力,联网通用进程形象地被称为“拆篱笆”工程。
(一)我国银行卡受理市场结构高度集中
由于国内银行卡的主流品种借记卡的发展对银行原有资源的依赖度较大,因此,传统业务优势在银行卡市场上的优势非常显著。这些优势全面体现于发卡数量、卡交易量、联网机具、受理网点等方面。以2006年发卡机构发卡量市场份额结构可知(表1),我国银行卡市场的集中度是非常高的,2006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卡量占63.95%,交易额占了所有交易额的73.92%。市场结构的高度集中严重制约了银行卡产业的发展。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起步较早,网络设施已经比较齐全,ATM和POS的网点发展多,覆盖面广,一旦银行卡联网通用,作为发卡量大、网点发展多、覆盖面广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其在银行卡服务网络、产品基本功能方面的绝对优势就会消失,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银行卡业务的差距将缩小,这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愿意看到的。
表1 2006年发卡机构发卡量市场份额结构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07)
(二)联网通用要求业务规范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联网通用标识统一
按照联网通用的要求,对于不能满足要求的银行卡必须进行召回更换。而为了留住顾客,召回成本只能由各发卡银行自己承担。同时,联网通用还要求所有的ATM、POS终端必须能够兼容所有满足联网通用的银行卡,这就要求银行必须对自己安装维护的全部不能满足该要求的ATM、POS终端进行升级或更换。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银行卡业务开展得较早,在联网通用提出时,其已经拥有一定规模的市场份额和受理终端。因此,按保守估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进行系统升级和更换所付出的代价大约在4亿人民币左右,高昂的升级、更换成本成为阻碍联网通用实施的障碍之一。
二、银行卡网络经济特性
网络外部性和兼容性①是网络经济最为显著的两个特征,该特征深刻影响了网络环境下企业的各种竞争行为。现实中许多产业表现出“网络外部性”特征,网络外部性可以导致市场失灵(均衡不存在或者出现多重均衡)以及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不再适用。
(一)网络经济外部性②
网络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外部性。网络外部性是指:存在着许多产品,人们消费这类产品所获得的效用,会受到使用这类或与这类产品相兼容产品的消费者的数量所影响;某一用户从某一产品中得到的效用依赖于同一网络中其它用户的数量。在一个典型网络之中,额外增加的一个消费者(或网络节点)增加了所有参与方为网络服务付款的意愿。因此,新的节点增加后,消费者的处境比以前更好了,附加的另一节点(或新的消费者)所带来的收益超过了对某特定节点所产生的私人收益。市场均衡未能反映出与网络交易有关的全部收益的这类网络效应称为网络外部性③。
根据网络外部性的产生机理将其分为直接网络外部性和间接网络外部性。直接网络外部性对应于所谓的“通讯网络范式(Communication Paradigm)”,其典型例子就是电话、E-mail、传真等。间接网络外部性对应于硬件一软件范式(Hardware-Software Paradigm),此时,某种商品带给消费者的效用和使用这种商品的人数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是与另一方商品的开发数量或用户安装基础正相关,并且随着使用该种商品的消费者增多(网络越大),由此可以派生出该产品的互补产品或者服务,从而提高该商品的效用。我们可以把软件—硬件范式应用到POS网络上,银行卡对应于硬件,POS对应于软件。银行卡市场中几乎所有的网络经济特征都与网络外部性的影响和补偿有关。
(二)网络经济兼容性
网络外部性是兼容性存在的基础,网络外部性的大小是兼容性的动力所在,也是不同网络之间兼容与否的因素。
具有网络外部性产品的兼容性选择有:不兼容和兼容、完全兼容和部分兼容、向前兼容和向后兼容。一般而言,更高程度的兼容总是社会更优的。研究兼容问题的奠基性文献来自Katz和Shapiro(1985)。Katz和Shapiro在界定了网络外部性的定义和分类之后,建立了一个静态的寡头竞争模型,研究了网络外部性对竞争和市场均衡的影响,其有意义的结论有:消费者的预期影响了市场的均衡结果;拥有较好声誉、较大的已经建立网络规模的企业会较反对兼容性,使之低于社会最优福利解;拥有较差声誉、较小的已经建立网络规模的企业会较趋向兼容性,甚至会使之高于社会最优福利解;厂商趋向兼容性的联合激励与社会最优激励相比是不足的。Economides(1989)发现即使在网络外部性不存在的情况下,生产与竞争厂商相兼容的零部件产品也会比单独生产一个系统产品(竞争厂商生产的零部件产品与此系统不兼容)获得的利润高,同时产品的价格也更高。
当ATM和POS网络兼容以后,本行的客户就可以利用他行的设施,也就是说各个银行会相互提供网络外部性,这会给他行造成额外的成本支出,每发生一次这样的跨行交易,本行就会向他行支付一笔费用,这被称作交换费(interchange fee),交换费的制定共有四种方法,分别是互不收取交换费、有效成份定价原则、整体上限方法和厂商自行谈判决定。在ATM市场中,针对一笔跨行交易,本行可能会对客户征收跨行费,他行可能会对该客户收取额外费;POS市场是一个典型的双边市场,银行卡组织提供了一个供持卡人和商户交易的平台,持卡人和商户都会从刷卡支付中获得便利,银行卡组织也会分别向他们征收刷卡费和商户折扣,现实中都是商户承担了全部的费用,而持卡人则不需要支付刷卡费。
三、联网通用的模型解释:三阶段博弈模型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Katz和Shapiro对网络外部性理论研究的奠基之作为基础,众多的经济学家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网络外部性理论。但许多相关文献的研究中,更多关注的是在位企业面对潜在进入者决定是否与进入者兼容,或者是潜在进入企业决定是否与在位企业兼容。研究忽略了这样一种在现实中常见的情形,即在位企业是多个企业时,面对潜在进入企业,在位企业之间的兼容性决策问题。本文建立一个三阶段横向差异化博弈模型研究此问题,望能对银行卡联网通用进程给予网络经济学的分析和解释。
(一)模型构建
基于Hotelling线性模型,假设一个具有网络外部性特征的市场,网络外部性强度,两个在位企业A、B分别位于直线[0,1]的两端,一个潜在进入企业E,如果进入市场则位于线性空间的中点。他们分别向市场提供具有横向差异的产品A、B、E。消费者对三种产品的保留效用分别均为μ0,且μ0足够大以至于能够覆盖整个市场。不失一般性,假设三个厂商的边际生产成本为0。此外,假设消费者在区间[0,1]上均匀分布。
“兼容性选择—市场进入—价格”博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位企业A和B面对潜在的市场进入者E决定是否彼此兼容;第二阶段,潜在进入企业E观测到在位两个企业的兼容性策略选择以后,决定是否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如果不进入市场,在位企业分别定价进行价格竞争,博弈结束;如果潜在进入企业决定进入市场,则博弈进入第三阶段。在第三阶段,三个企业分别定价进行价格竞争。此博弈时序可由下述时间线来表示(图1):
图1 企业兼容性选择阶段性决策
一般情况下,在位企业在面临决策的时候,有兼容和不兼容二种选择;潜在进入市场者有进入市场或者不进入市场二种选择。根据实际情况以及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假定潜在进入市场者一定进入市场,那么该问题就简化为这样命题:在面临外在潜在市场者进入市场的情况下,在位企业如何决定是否兼容?
假设潜在进入企业E进入市场需要支付一定的固定成本,设为F>0。此时在线性空间[0,1]上存在三个企业,消费者有三种产品可供选择,选择的依据为能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的产品。由于我们假定进入企业E定位于线性空间[0,1]的中点,且提供的是与在位企业不兼容的产品,因此在产品A和E,E和B之间存在两类无差异消费者,而在位两个产品之间不形成直接的竞争。
(二)模型分析
根据在位企业决策的可能,分别按照选择兼容和不兼容二种情况进行分析。采用逆向求解法:
1.在位两个企业A和B选择兼容
以XAB和XEB分别表示产品A和E、E和B之间的无差异消费者定位,则消费者对三种产品的市场规模预期分别为:NeA=XAE,NeB=1-XEB,NeE=XEB-XAE。假设消费者对企业市场规模的预期和实际规模将一致,由此得到三个企业的市场规模分别为:
NA=NeA=XAE,NB=NeB=1-XEB,NE=NeE=XEB-XAE。由于产品A和B是兼容的,那么购买产品A或者B的用户都将享有同样的网络效用,而购买产品E的消费者享有的网络效用则为。由此得到决定XAE和XEB的两个方程如下:
其中,t>0表示单位运输成本,为了计算方便,以后将其标准化为1。此外,为保证市场均衡的存在唯一性,对网络外部性强度有所限制,要求其满足。
求解上述方程,得到无差异消费者分别位于:
企业A、B和E的利润最大化问题分别是:
根据利润最大化一阶条件,可解得市场唯一的均衡价格:
从而得到三个企业的均衡市场份额和利润:
2.在位两个企业A和B选择不兼容
此时三种产品两两不兼容,则消费者购买任何一种产品所获得的网络效用都来自于购买相同产品的用户所构成的网络,而从其他产品用户网络中无法获得任何网络效用。此时购买产品A、B和E的消费者所获得的网络效用分别为:,,。由此可以得到决定和的两个方程如下:
求解上述方程,得到无差异消费者分别位于:
类似求解利润最大化一阶条件,可得均衡市场价格、市场份额和利润分别为:
3.兼容选择的均衡分析
为了便于分析在位企业的兼容决策的选择,综合上述的兼容与不兼容二种情况下的均衡分析,可作进一步的比较分析(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