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动心 以情育人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dff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解放军的英雄形象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是高大伟岸的,解放军叔叔更是他们崇拜的对象、学习的榜样。通过书本、电视等传播媒介,他们认识了战争年代的解放军(志愿军)英雄董存瑞、黄继光、罗盛教……在现实生活中,解放军叔叔也时刻会出现在孩子们的周围,苏宁、杜照宇……几年来,从抗洪抢险的最前线到火灾现场的最前沿,只要人民有需要的地方,都谱写出一首首新时期的英雄赞歌。我校是红领巾军校,自创建以来,都把课堂教学作为国防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进行有机地渗透,把唤起学生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热情,加强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作为教学目标,而利用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渗透国防教育,唤起少年儿童对解放军叔叔的热爱之情,也成为我们在教育教学上的一大关注点。下面就以湘版音乐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课《鱼水情》为例,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
  本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学唱歌曲《唱支最美的歌》及欣赏《洗衣歌》,教学目标是:1.能与他人合作,用优美和谐的声音学会合唱歌曲《唱支最美的歌》,并选用打击乐器参与表现。2.能联系近年来在抗洪抢险、救人救火中解放军的英雄行为和感人事迹,结合两部音乐作品的体验与表现,说说解放军与老百姓的鱼水深情。教学重难点放在体验和感受军民鱼水情和歌曲两个声部的协调统一上。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是这样做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军民鱼水情和城市孩子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要让学生感受到这份特殊的情感,我们利用学生上一堂课学会的《拥军秧歌》,边唱边跳,进入课堂。在导入新课时,我们首先播放了一段我校少年军校学员在参加军事夏令营时小学员们参加军训、内务整理以及小学员们和解放军叔叔依依惜别的录像,让学生谈谈感受,并通过排练节目与解放军叔叔联欢,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探究学唱,以情感人
  
  歌曲的魅力在于经典的歌词配合动情的旋律,恰到好处地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用一个个音符触动人们心目中最柔软的部分。《唱支最美的歌》正是利用了优美抒情、富有民歌韵味的旋律,二声部合唱的立体感表达少年儿童对驻守边疆的解放军叔叔的热爱之情。在教唱时,我们采用探究学习的方法,在让学生充分感受二声部范唱的基础上,通过聆听典型的节奏,找到解放军上岗的脚步声或星星一闪一闪的音乐形象,并利用竖笛这一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的乐器指导学生自主学唱自己声部的旋律,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两个声部之间互相学唱对方声部的旋律。并让学生说说这首歌要怎样唱才能让解放军叔叔喜欢,引导学生用明朗、优美的歌声来演唱。
  
  三、主动参与、交流合作
  
  主动参与是要创造和谐向上的心理环境,留给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而合作交流则是指在学生之间,分工、交流、互动,尊重事实,最后形成共识。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发挥各自的特长,互相帮助和启发。在教学中,我们为学生准备了碰铃、舞板、沙锤、铃鼓四类乐器,并让学生在这些乐器中找一个适当的节奏和乐器来表现解放军叔叔上岗的脚步声,以及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的样子,用分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利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合作完成美妙的音乐,在让学生积极承担完成共同任务的同时,形成荣辱与共的意识。
  
  四、升华主题,以情导行
  
  在有前几个环节作情感铺垫的前提下,我们让学生谈谈新时期解放军叔叔与老百姓的鱼水深情,并利用听赏《洗衣歌》,边听边看影像资料,让学生在新旧时期军民鱼水情的对比碰撞下,升华主题,对学生进行拥军爱民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旧社会,中国老百姓深受三重压迫,整个中华民族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全国军民奋勇抗敌,誓死保卫了我们的祖国,抗战胜利后,各地的老百姓都把八路军当成自己的恩人,他们纷纷拿出自家舍不得吃的粮食等来欢迎八路军战士。而在新时期,解放军叔叔也无时不在我们的周围,在湖南衡阳11·3特大火灾中,二十名消防官兵为了国家的财产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英勇献身,在往年多次特大抗洪救灾中,也是解放军叔叔冲在最前线,用自己的生命保卫国家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解放军与我们老百姓就像一家人,永远心连心。最后在 《洗衣歌》欢快的音乐声中,师生载歌载舞走出教室,去军营为解放军叔叔表演排练好的节目。
其他文献
学习型组织被世界管理学界公认为21世纪成功的管理模式.世界上最早、最自觉、最富成效的学习型组织创建者当属美国通用电气.学习型党组织是对政治组织学习、教育、管理机制的
"命题说话"一题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存在的语法不规范及语境设置不重视的问题.口语表达应重视语法规范性的学习和语境设置能力的培养.应试人应排除方言的干扰,注重词
在科技理性的深刻影响与控制下,数学教学中的数据解读往往只重视其事实性层面:各种对象的具体数量以及数量之间的和、差、比率关系等。而对内隐于数据背后的社会价值缺少足够关注,从而使数学教育流失了其丰富的人文意蕴,也延缓了学生社会化发展的进程。如何解决这一缺失呢?  1.数据解读从事实性向价值性转变,彰显丰富的人文性  在现实生活中,数据常常并非是一个纯粹的“数字”,而是内在地承载着主体的价值观念,无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