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读而唱 和诗以歌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123123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的教学价值不只是给人带来美的熏陶,还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读诗,如何将感受到的美说出来,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由此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然而,教师教学方法的固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单一,渐渐地让古诗词学习索然无味,兴趣荡然无存,收效甚微。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改变古诗词教学的这一现状呢?“生活即语文”,音乐是学生感兴趣的,古诗词与音乐的结合,教学中让学生唱诗也许是一种不错的尝试。
   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让学生根据诗歌本身的节奏、音韵等特点,结合自身的理解,以歌唱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唱诗。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又怎样进行唱诗呢?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初中课本中的古诗词一课一般都是好几首诗,唱诗最好是选用一组诗歌进行。教师在基本的读赏之后,就可以大体可以分三步进行。
   一、经典欣赏
   有些古诗词早就有脍炙人口的歌曲了,如岳飞的《满江红》,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这些古诗词歌曲大多学生耳熟能详,通过欣赏这些经典曲目,既可以让学生赏心悦目,又能激发起学生唱的兴趣。在《〈诗经〉二首》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经典咏流传》中的传唱来欣赏古词新唱。
   二、模仿创作
   在通过欣赏古诗词改编的音乐之后,让学生开始模仿。学生首先根据自己的音乐积累,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当然,我们要提示学生最好是能够与诗歌本身所抒发的情调合拍。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创作”。韵律可以东拉西扯,可以以情定调,可以古为今用,可以古词新唱,传统的也罢,经典的也罢,外国的也罢,流行的也罢,能为我所用就可。我在教学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时,学生唱出了二十多种好的版本,有的高亢,有的低沉,有的刚毅,有的缠绵,我都不同程度上给予了肯定。
   三、交流评价
   这个步骤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小组交流。在小组交流中。学生先展示自己的“作品”,小组成员欣赏评价,然后小组成员提出意见建议,并评选出本小组的佼佼者。第二步,班级交流。教师让各小组选出来的优秀作品在全班展示,同时,班上同学在欣赏的同时进行品评,教师再作适当的点评鼓励建议,进而形成更完美的作品。让学生在唱中也能够品味出诗歌中蕴含的深层意蕴,从而增添学生学习的愉悦感。每一次交流都是智慧火花的闪现,都是思想情感的表达。
   当然,唱诗也可以有更多更好的方式方法,学生也可以配合现代流行歌曲,以古诗词为模本套曲而唱,和之以歌,古诗新唱,学生把自己当成李白、杜甫、李清照……并运用恰当的手势、眼神或其他肢体语言,再现当时当日之情景。
   总之,古诗词教学中引入唱古诗词这一环节,不仅丰富了教学环节,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改变古诗词教学的模式。
   古诗词教学中的歌声时而低吟浅唱,时而激昂澎湃,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不仅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音韵之美,也同樣感受到汉语之美,更重要的是体味到古诗词学习的乐趣,我觉得“和诗以歌”这种教学方式完全可以成为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方式。
其他文献
自从小学语文用了统编版教材以来,笔者便发现了一个显著的特色,统编版中“阅读链接”板块是作为课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出现的。所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者如果教得太随意,就起不到物尽其用的效果。那么,如何找准“阅读链接”与课文深度阅读的最佳联动点,这是一个很值得探究的话题。   一、盲点扫描   1.放任自流型。在实践教学中,有些老师看到“阅读链接”专栏,总是不屑一顾,笔者所在的年级组有时讨论阅读链接
期刊
记叙文就是写人记事的文章,是写作的基础。散文、诗歌、戏剧、小说无一不是以之作为平台的。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记叙文的写作要求是不同的,标准也是在不断提高的,作为高中阶段的写作训练,对记叙文的要求是能够写出复杂的记叙文,所谓复杂,就是要调动多种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善于运用联想、想象、对比、映衬及各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还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辞藻的功用来再现生活、感悟生活。在指导学生作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语文课程应当挖掘课本以外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浓厚的“乡土味”和“家乡气”的乡土文化资源。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吴桥镇有“苏中小延安”“抗日桥头堡”的美称;吴桥历史悠久,人杰地靈,宗仁鼎、陈毅等名人、革命英雄曾在这里生活;江苏省
期刊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一)深入挖掘语文教材   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很好地挖掘出每一篇文章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把讲课的内容融入传统文化当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一定要掌握好文章所讲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等思维方式的传播,与学生进行更好地交流,让他们能够掌握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重点。   (二)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   要想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期刊
初中语文作为一门易于拓展、启发思维的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来说十分重要。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为学生提供一方良好的语文阅读天地,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观察发现,问题式教学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在此,笔者提出几点问题式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希望能为同行教学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一、课堂预习时的问题式教学  
期刊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同阅读教学几乎构成了全部的语文教学。作文教学效益的高低无疑也是语文教学效益高低的一个显著标志。故而,本文将从主体性的教学价值的理论解读中,试图来重新审视和设计新形势下中学语文的作文教学,以求教于方家。   一、拓展体验:从单纯的“文以交际”“技术化”的形式操练转向主体内在精神的自由显现   作文教学不是去培育主体内在精神,凸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而是
期刊
古诗词与中学生有一种情感阻隔,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给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带来不小的困扰。通行的教学模式是:先简介作者、背景,再翻译、理解,最后背诵记忆。遗憾的是,这是一种避重就轻的方法,也与新课标的精神背道而驰,在这里,笔者介绍几种古诗词阅读方法。   1.“兴发感动”——唤醒古诗词的生命   古典诗词在读者心灵的参与下从历史深处复活了。诗词的“兴发感动”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有的同学甚至买来了叶
期刊
数学实践活动从本质上说,是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活动,是教师和学  生在特殊情境中的自主探究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但是长期以来,教学实践却成了无人的程序性劳动,教师面对权威的教材束缚了自己的思维,学生则成了被动吸收的机器。所以国家和地方将课程权力适当让给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就不再只是既定课程计划的实施者,而且是课程开发者和教学设计者。因此,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应该更趋于灵活
期刊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特点为:集综合性阅读、比较性阅读、研究性阅读为一体。非连续性文本源于生活,阅读得法于课堂,如何利用统编教材进行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笔者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为例,尝试以下做法。   一、利用统编教材,自主开发资源,设计非连续性文本   统编教材图文并茂,有意识开发就能就能成为学生阅读
期刊
“精”是一个过程,“彩”是一个结果,语文教学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打造,这样才会收获别样的风景。今天我打算结合这一节课谈一谈我对阅读教学评价的一些认识,希望看到的同仁能提出宝贵的意见。   一、读准字音打好基础   我首先要求所有同学读准字音,这是完成整个阅读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正确有效完成阅读教学的基础。我要求所有同学利用三分钟时间进行充分的准确朗读。在所有同学自由朗读完后,抽测朗读情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