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科技文化史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人教版必修3《文学的繁荣》一课为例

来源 :新课程(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fklyg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历史关于科技文化史这部分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难度较小、具有学科交融性等特点,以人教版必修3《文学的繁荣》一课为例,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出发,研究教学策略,探讨中学科技文化史这一类课题的自主学习课堂模式,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完成课程目标,从而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归宿。
其他文献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是爱。”在课堂中学生最需要教师的尊重,需要与人沟通,需要被教师的认可和理解。可是在素质教育被大力推崇的今天,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历史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学习掌握历史知识的一种基本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历史阅读教学对增强人文意识,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从历史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中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城乡中新增的小学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农村,教育更加普及。在国家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许多项目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对农村小学中开设折纸社团是否能行、是否有意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村小学;折纸社团;创造力  一、折纸的含义及作用  顾名思义,折纸就是一种将纸张折成各种不同形状的艺术活动,生活中常常能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