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近年来,黑龙江大学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30条)》,国家、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黑龙江省高教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的人二、采取的主要措施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根据自身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类型和办学定位,深入推进"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适应各行各业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将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予以重点推进。(一)实施分类教育与能力培养相融合学校根据不同类别、不同专业特点和培养模式的差别来设计和编排人才培养方案,将现有的81个本科专业分为基础类和应用类两大类,培养目标定位为拔尖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三类,对各个本科专业的定位、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等要素进行了系统分类,为不同类型的专业设定了不同的培养目标及规格,规范、科学地进行分类专业的改革、建设、管理和评价工作。1.基础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础类专业侧重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国家和黑龙江省提供高端智力人才支持,实现大众化教育阶段的精英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特色:培养优秀本科生具备本专业领域较为深厚的理论知识,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外语知识教学,注重加强学生有关学术研究方法和科研方法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技实践与创新活动。培养举措:一是大力推行"黑龙江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2012年,哲学、俄语、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6个专业首批入选该计划,学校对列入支持计划的每个项目每年给予80万元专项资金投入(四年为一周期)。列入"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项目的专业,在选拔与考核上实行滚动淘汰、分流管理机制,单独编排教学计划,聘请国内外优秀师资进行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旨在培养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拔尖创新人才,学校将通过该计划的实施,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以点带面地推进其他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二是倡导自主性、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通过组织研讨小组、学习沙龙、科研项目训练等多种方式与途径,培养学生学习研究兴趣。2009年我校"哲学基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代表了学校在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待续)2012年11月3日,俄语专业拔尖人才培养项目工作会议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