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q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学是很适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学科,新课程改革中,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自学、合作、探究”三点,我觉得其核心在于探究,自主学习也是带着问题的探究式学习较好,合作学习还是要兴起共同探究的风气为妙。作为地理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地理学的优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设计中体现探究的精神,大力挖掘可探之点,提供探究素材,给出探究时间,整理探究结论,让探究精神在地理教学中闪光!下面以我在教学中关于黄赤交角的探究为例,谈谈新课程教学中探究精神的应用。
  在高一地理上册第一单元教学中,地球的运动及其意义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克服这个难点,笔者以为如能善用逆向思维,对黄赤交角作出种种假设,下面具体说明:
  一、探黄赤交角:正确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一)探究方法:把学生分成小组,并给每组学生提供地球仪一个,手电筒一个。一次性给出三个命题和10分钟左右的时间,大胆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合作交流。
  (1)假设黄赤交角为0度:学生用电筒和地球仪演示,画出地图,得出结论:太阳直射点沿着赤道移动,其余各地没有直射机会。
  (2)假设黄赤交角为45度:学生演示推理,得出结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45度之间移动,全球有一半纬度的地方有直射机会。
  (3)假设黄赤交角为90度:学生让地球仪躺着运动,得出结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极之间移动,全球各地均有直射机会。
  二、探黄赤交角:正确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一)探究方法:
  1、给出地球仪、手电筒和投影机的光源,让学生准备一些纸带模拟晨昏线。假设黄赤交角为0度,探讨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并与目前黄赤交角为23026’的情况进行比较。期间给学生看动画演示。
  (1)观察:学生用光源照射地球仪,使之直射赤道,用纸带模拟晨昏线,得出各地昼夜长短相同的结论。
  (2)思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画图分析。
  (3)比较:让地球仪倾斜到大约是黄赤交角的度数,用光源分别直射南北半球,放上晨昏线,比较各地昼夜长短情况,并注意南北半球的区别。
  (4)学生总结:假设黄赤交角为0度,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变,各地的昼夜长短不变,就像黄赤交角为23026’时的春、秋分一样。
  2、进一步问题探究:在黄赤交角为23026’的情况下,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有哪些规律呢?给出自学时间,提出如下问题:
  (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北京(400N,1160E)哪一天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东莞呢(22.60N,113.50E)?(分别举了北回归线以北的北京和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的东莞本地为例,目的是为了接近生活,并有利于把结论从个别引向一般)。
  (2)、昼夜长短的变化
  a、北京哪一天白昼最长,东莞呢?想一想路灯开关的时间一年中有变化吗?东莞和北京的路灯开关时间一样吗?
  b、在中国去哪里看极光较好?什么时候去最合适?衣着上要注意什么?
  c、得出结论:学生发言,并结合动画演示和生活实际,对学生的结论加以评述引申,得出一般规律。
  (二)常见错误:
  1、正午太阳高度往往认为都是90度;
  2、回归线之间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的时间与昼最长的时间容易混淆,如东莞市昼长最长在夏至,但有学生以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也在夏至。
  (三)探究效果:在假设黄赤交角为0度的探讨中,学生通过动手演示,画图分析,明白了没有黄赤交角就没有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且通过许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相关的问题的探讨明确了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使这个深奥的问题变得浅显易懂。
  三、探黄赤交角:理解季节更替和五带范围的成因
  (一)探究方法
  1、假设黄赤交角为零度:根据上面对于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的探究,学生很容易发现地球上将不再有季节的更替。再与黄赤交角为23026’时比较,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季节更替的原因。五带的划分也应和现在不同。学生提出的划分方案较多,我觉得较为合理的是:热带的范围在南北纬20度之間,温带范围在南北纬20度到50度,寒带范围则在南北纬50度以外。这样寒带的范围大大增加,使地球的气候发生重大变化,这些都给后续的探究打下了基础。
  2、假设黄赤交角22度和24.5度:这是黄赤交角实际变化的范围(四万年一个周期),所以拿出来让学生讨论它对五带的影响。通过这个探究,学生理解了五带的划分原则,知道了黄赤交角的变化对五带范围的影响。
  (二)常见错误:学生开始不知道回归线和极圈的关系,以为黄赤交角只影响热带和温带的范围。
  (三)探究效果:通过假设黄赤交角为0度及其变大变小的探讨,学生明白了季节形成的根本原因,五带划分的依据,各带的特点,以及黄赤交角变化对五带范围的影响。
  四、探黄赤交角:激活思维,拓展知识面,初步形成地球是一个整体的意识
  (一)探究方法:假设黄赤交角为0度,会对地球产生哪些影响?发动学生大胆想象,假设推理,把热量、风向、气候、生产、生活等内容联系起来思考。现在总结我们探究的结果如下:
  1、由于没有了黄赤交角,全球的气候将发生重大变化,气候类型会改变。有些气候类型,如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等由于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会消失;季风气候会改变,可能在中高纬度形成陆地吹向海洋的“冬季风”,中低纬度地区会形成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引起中高纬度地区的干旱和中低纬度地区的洪涝,从而影响农业生产。
  2、由于五带范围的变化,热量的分布情况发生改变,进一步影响农业的生产。
  3、由于没有了季节更替现象,北温带地区少了天然的杀虫剂――冬季的严寒,引起虫灾加重。南方由于高温持续不断,病菌孳生,导致禽流感等增加。
  4、当黄赤交角为0度时,地球站立起来了,人们观测星空的角度发生了很大改变,现有的星图要改版。这些改变都是一些负面的影响,但也有一些同学提出好的一面:没有了黄赤交角,我们中国就同时存在“四季”,你喜欢什么气候就可以去什么气候区生活,很有意思。
  以上探究看起来可能都有些离奇了,但学生还是围绕着黄赤交角的变化来谈的,展现了中学生敢于大胆想象的思维品质。而且在探究中学生能把地球当成一个整体,认识了热量与气候、气候与农业、农业与生活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难能可贵。
  在上述四探结束以后,让学生整理探究结论,写出小论文《假如没有了黄赤交角》,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为研究性学习积累成果,以便获取相应学分。并且,整理成果的收获感会促进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和地理学的兴趣。
其他文献
曾经,望着蔚蓝色的天空,有人想象,有一天能像鹰一样地翱翔,于是天上便有了飞机;曾经,面对深不可测的大海,有人想象,有一天人也能像鱼儿一样潜入海底,于是便有了潜水艇……是啊,世界上任何一样发明无一不是从最初的、第一个人的怪诞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想象中创造出来的,想象正是一切创造的基础。  但是,作为幼儿教师,我们今天面对正被证实是成功的发明深表钦敬的时候;当我们面对许多曾经是那样不可思议的创造而习以为
如何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是值得英语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教师应该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关键条件是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几年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围绕这一课题,与教研组的教师一起做了相关的探讨和尝试。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好第一
务川作为全国以仡佬族为主体民族的两个自治县之一和仡佬民族聚居的中心,建县1400多年,具有独特的仡佬文化资源,享有“丹砂古县、仡佬之源”的美誉。仡佬族是云贵高原的土著居民,是西南地区最早的开荒鼻祖之一,与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密切关系。随着现代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务川仡佬族传统文化正日渐消亡。因此,保存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成为非常迫切的任务,而婚姻习俗作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对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美育具有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念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认识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寓教于乐的愉悦性,然而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乐趣横生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呢?下面我就从五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独特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谈话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最简单的交流方式。利用
【摘 要】本文从传统英语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对比中,找出各自优缺点,提出一些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多媒体 英语教学 合理利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影像等于一体的多媒体技术以其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高效率等优越性,使其在学校教育中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对课堂教学改革尤其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传统的教学模式造成了巨
21世纪我们跨进了信息化的时代,多媒体技术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多媒体技术也被广大教育工作者重视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给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活力。它强大的功能,通过声、光、电、音、音频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教学,这是传统教育教学手段所“望尘莫及”的。它给我们语文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当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应用与实际教学还存在着不太和谐的因素,我们应该坚持扬长避短,用
【摘 要】二年级(上册)第88~89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学生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知道时针、分针各是怎样计时的;知道1时=60分。2.学生初步建立1时、1分的长短观念,养成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认识时分 有效教学 小学数学 教学设计     《认识时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引导学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需要和谐,课堂教学也同样需要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就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意义  1、有利于开展教学的双边活动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应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导”着学生前进的同时,学生必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导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学生自觉性发挥程度而定。在实施课堂教学素
读书看报离不开阅读,学习语文更离不开阅读,阅读将伴随着人的一生。但是怎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从三年级开始,教材的编排明显地昭示了一种导向,那就是对学生自主学习、主体意识的极力倡导与鼓励,使教科书既成为教师的“教本”,又成为学生的“学本”。因此,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
素质教育早已在农村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展开。“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轻松愉快地完成學习任务”一直是我们最为关注的问题。我觉得这几年学案的使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下面是我近几年在数学教学中对学案的设计和使用的几点体会。  一、学案的设计。怎样使学生学会使用学案?如何将教的内容变为指导学生学的内容?显然学案的设计成为关键。我在这方面的具体作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