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课堂教学核心问题的三个着眼点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llen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作为数学课堂的基本因素,它贯穿于整个数学课堂教学,它推动着课堂教学进程,对数学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最具思维价值,最有利于学生思考及最能揭示知识本质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教师应该抓住以下三个着眼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习内容的重难点”“认知学习的盲点”,设计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引领课堂教学。
  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三种不良现象。第一,课堂问题繁多,学生思考空间不足;第二,课堂问题零散,聚焦重点不够;第三,课堂问题肤浅,理解程度不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个或者多个核心问题,围绕核心问题来展开教学,就可以消除这些不良现象。
  那么,如何通过设计核心问题来引领课堂教学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的三个着眼点来展开。
  一、着眼于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设计核心问题
  数学知识逻辑性很强,前后知识联系很紧密,但对小学生来说,他们还不能觉察到这种联系,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设计核心问题,在新旧知识间搭起一座桥梁,使学生思维、知识能顺利地衔接起来,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例如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第7页《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是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而这一基础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因此,我在教学时,出示了问题:
  面积是多少?
  问题:长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用底乘邻边7×5吗?
  然后通过例1教学,让学生初步体会:复杂图形可以转化成简单的图形,转化前后的图形形状变了但面积不变。
  教师给原来的平行四边形补上格子图,
  问题:你能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吗?
  预设有两种方法:
  ⑴把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7×5,
  ⑵通过平移割补得到长方形7×4。
  问题:同样变成长方形,为什么7×5不行?而7×4是一样呢?
  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平行四边形面积和长方形面积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计了核心问题“你能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吗”“同样转化成长方形,为什么要7×5不行?而7×4是一样呢?”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找到了平行四边形转化的本质“形状变了,面积不变”,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着眼于学习内容的重难点,设计核心问题
  学习内容的重难点是指教学或教材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教师只有紧紧地抓住学习内容的重难点,在此设计核心问题来引导教学,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第69页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2.85÷1.5。
  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交流汇报了四种方法:
  2.85÷1.5=(2.85×2)÷(1.5×2)=5.7÷3=1.9
  2.85÷1.5=(2.85×100)÷(1.5×100)=285÷150=1.9
  2.85÷1.5 =(2.85×10)÷(1.5×10)=28.5÷15=1.9
  2.85÷1.5=2.85÷15×10=19×10=1.9
  问题:到底是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就行,还是直接轉化成整数除法呢?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在比较中找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只要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就可以了。而上面的方法中,第三种方法最简单有效。这时让学生说说“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教学重点在于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那么为什么只要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而不是转化成整数除法?我认为这是摆在学生面前的难点。这里通过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呈现不同的计算方法的时候,教师及时设计核心问题:到底是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就行,还是直接转化成整数除法呢?在比较中体会,感悟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只要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这一关键知识,然后才来解决如何转化的问题。这样,学生才学得清楚明了。
  三、着眼于认知学习中的盲点,设计核心问题
  教材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例题,然后是组织习题练习。而一册教材的例题是有限的。但在实际教学中,会有一些例题照顾不到的,而学生看不透、想不准、理不清的知识点,我们称之为知识“盲点”。这些知识盲点需要教师及时设计核心问题,通过问题引发思考,从而解决问题。
  例如苏教版教材数学五年级上册37页《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是小数的性质。临近课尾,老师提问:在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这个数的大小会发生变化吗?为什么在整数末尾添上“0”大小改变?而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大小不变呢?通过核心问题的设计,把小数的性质的关键词“小数、末尾”进行了强调,同时延伸到一个数的末尾,比如整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大小就会改变。
  知识盲点产生原因多种多样,但是对知识“盲点”要解决在萌芽状态,一册教材、一个单元、一节课教学后,需要教师总结教学过程中运用到的知识点,哪些地方是学生容易走岔路的,需要教师及时设计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辨别,找到知识的本质。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可以设计的问题有很多,在这些众多的问题总可以找到一个或者几个核心的问题,可能是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新知探索的重难点,或者是认知学习的盲点。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出有效的核心问题,从而来引领课堂教学,让学习真正发生。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横扇学校小学部
其他文献
小学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精心设计探究问题。探究问题可以来自学生,也可以来自他人。无论问题来自何方,都必须与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相符。在时空都有限的课堂上,探究问题应结构良好、容量合适、对于学生科学思维发展更有价值的真实问题也应该占有一席之地。《浮力》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与浮》第五节。  一、从前概念走向科学概念  (一)暴露前概念  当泡沫块静止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能培养学生学习素质和习惯,有助于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的提高,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数学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渠道,是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阵地。教学课堂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效率和汲取知识的效率,决定整个的教学质量。因此,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学习教学质量的
本文以开放式数学课堂的概念简介为切入点展开论述,接着简要阐述构建开放式数学课堂的重要性,最后从开放式教学氛围启迪小学生认知潜能以及开放式教学过程实现小学生认知潜能两个角度,详细阐释构建开放式数学课堂、展现小学生主体潜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教师纷纷探究小学生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充分展现主体发展潜能,以此实现数学教学的最优化发展,也要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开放式数学课堂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