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习课,作为小学数学课的一种基本类型,它不同于新授课的探索发现,也别于练习课的巩固应用,它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长”的独特功能,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复习课有时被当成是旧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搞面面俱到和题海战术。
长期以来,传统的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教师以陈述作为复习课教学的主要形式,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学生以记忆作为复习课学习的主要形式,不能巩固知识、综合掌握、解决问题、提升能力;三是教学以大量的练习作为巩固知识、训练技能的主要形式,复习课成了习题课。
有些教师上复习课,先是一大段复习讲解,几乎占去大半节课的时间。这样的复习课,事实上好比是压缩饼干式的新授课,把五、六节课的内容压缩在一节课里重新讲解一遍,是不能达到复习课的目的和要求的。这样的整堂课就是教师在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安安静静地听,偶尔提问几个同学,整堂课的气氛较为沉闷。
复习的目的是什么?不仅要“温故”,而且要能“知新”。这“新”不仅仅包括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深化与熟练,还包括学生是否学会合作探索,学会复习,学会反思,学会知识的运用和创新以及思维有没有深度与广度,实际生活的经验和能力有没有提高,是否会继续学习等等。也就是说在复习课中的复习不单单是重复学习。
那么,如何上好复习课,如何提高复习课的质量与效率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全新的观念
复习的主要目的是巩固知识、整理知识、查漏补缺和发展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进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上好复习课,增强复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
(一)“知识系统性”的观念。教师要全面掌握数学内容的知识体系,明确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本”,胸中有“纲”,这样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课堂中,教师要注重知识的横向与纵向联系,将平常所学的孤立、分散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结合平时批改作业、个别谈心等各种途径了解到的学生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复习,就能够避免出现面面俱到、机械性强化训练及“题海战术”的状况了。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就是把数学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始终处在在主导的位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解放小孩的大脑”,让学生多“想一想”;“解放小孩的眼睛”,让学生多“看一看”;“解放小孩的双手”,让学生多“做一做”;“解放小孩的嘴巴”,让学生多“说一说”,这些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最好诠释。复习课教学,最容易导致满堂灌,不少教师认为,反正是复习,学生听听就可以了,实际上让学生多“想一想”、多“看一看”、多“做一做”、多“说一说”对于复习课更加重要。
(三)“开放教学”观念。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应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的束缚,树立“开放教学”观念。根据学生系统性掌握知识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复习内容、开放的复习空间,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复习教学环境,师生平等、教学相长,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复习的自由度,让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教师要转变角色,和学生一起回顾,帮助他们系统掌握知识,在复习过程中进一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复习,巩固知识、拾遗补漏、拓展思维,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清晰的知识轨迹,为获取更多的新知,做好充分的准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习题要精挑细选
复习课要从减轻学生的负担考虑,应注意平时的教学信息反馈,从学生困惑的知识或问题入手,讲究复习课的针对性,并重视复习课的实效性,精选例题、习题(切忌偏题、怪题、超纲题),突出少、精、活的原则精编题目,使我们数学课既体现补缺与排难,又实现综合、提高和发展的目标。
通常精选典型例题能进一步巩固复习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选题时要注意:
(一)题目类型要精选,题目涉及的知识点要尽量覆盖复习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要选择能体现“通性通法”,即包含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题目,不必追求偏、怪、难;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训练。
(二)分析过程要强化,“轻结果,重过程”。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题目特点,掌握解题思路,重视过程分析。
(三)做题规律要总结,例题解答之后,要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总结解题经验。
三、注重方法的优化
“学习不是为了‘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为了‘生长’自己的知识”。通过对整个复习过程的回顾与反思,一是帮助学生提升、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就如前文所提及的,将前后知识系统整理、求同存异、融会贯通,构建完整的网络体系,开发学生复习整理的潜能。二是开掘隐含在知识发生、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的,在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所提炼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加以内化。如各种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复习,从长方形、正方形,直到圆形,每种图形的面积推导都与之前所学图形息息相关,而长方形面积则是“面积计算”这棵大树的根。这样,通过系统建构,反思回顾,数学思想的精髓所在——转化方法的运用跃然呈现,学生受到了强有力的思维冲击、深刻体验。方法,就在一次次比较中不断优化,在深入反思中积极增进。
总之,在复习课中,教师要为学生着想,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切实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长期以来,传统的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教师以陈述作为复习课教学的主要形式,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学生以记忆作为复习课学习的主要形式,不能巩固知识、综合掌握、解决问题、提升能力;三是教学以大量的练习作为巩固知识、训练技能的主要形式,复习课成了习题课。
有些教师上复习课,先是一大段复习讲解,几乎占去大半节课的时间。这样的复习课,事实上好比是压缩饼干式的新授课,把五、六节课的内容压缩在一节课里重新讲解一遍,是不能达到复习课的目的和要求的。这样的整堂课就是教师在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安安静静地听,偶尔提问几个同学,整堂课的气氛较为沉闷。
复习的目的是什么?不仅要“温故”,而且要能“知新”。这“新”不仅仅包括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深化与熟练,还包括学生是否学会合作探索,学会复习,学会反思,学会知识的运用和创新以及思维有没有深度与广度,实际生活的经验和能力有没有提高,是否会继续学习等等。也就是说在复习课中的复习不单单是重复学习。
那么,如何上好复习课,如何提高复习课的质量与效率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全新的观念
复习的主要目的是巩固知识、整理知识、查漏补缺和发展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进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上好复习课,增强复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
(一)“知识系统性”的观念。教师要全面掌握数学内容的知识体系,明确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本”,胸中有“纲”,这样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课堂中,教师要注重知识的横向与纵向联系,将平常所学的孤立、分散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结合平时批改作业、个别谈心等各种途径了解到的学生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复习,就能够避免出现面面俱到、机械性强化训练及“题海战术”的状况了。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就是把数学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始终处在在主导的位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解放小孩的大脑”,让学生多“想一想”;“解放小孩的眼睛”,让学生多“看一看”;“解放小孩的双手”,让学生多“做一做”;“解放小孩的嘴巴”,让学生多“说一说”,这些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最好诠释。复习课教学,最容易导致满堂灌,不少教师认为,反正是复习,学生听听就可以了,实际上让学生多“想一想”、多“看一看”、多“做一做”、多“说一说”对于复习课更加重要。
(三)“开放教学”观念。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应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的束缚,树立“开放教学”观念。根据学生系统性掌握知识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复习内容、开放的复习空间,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复习教学环境,师生平等、教学相长,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复习的自由度,让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教师要转变角色,和学生一起回顾,帮助他们系统掌握知识,在复习过程中进一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复习,巩固知识、拾遗补漏、拓展思维,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清晰的知识轨迹,为获取更多的新知,做好充分的准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习题要精挑细选
复习课要从减轻学生的负担考虑,应注意平时的教学信息反馈,从学生困惑的知识或问题入手,讲究复习课的针对性,并重视复习课的实效性,精选例题、习题(切忌偏题、怪题、超纲题),突出少、精、活的原则精编题目,使我们数学课既体现补缺与排难,又实现综合、提高和发展的目标。
通常精选典型例题能进一步巩固复习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选题时要注意:
(一)题目类型要精选,题目涉及的知识点要尽量覆盖复习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要选择能体现“通性通法”,即包含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题目,不必追求偏、怪、难;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训练。
(二)分析过程要强化,“轻结果,重过程”。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题目特点,掌握解题思路,重视过程分析。
(三)做题规律要总结,例题解答之后,要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总结解题经验。
三、注重方法的优化
“学习不是为了‘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为了‘生长’自己的知识”。通过对整个复习过程的回顾与反思,一是帮助学生提升、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就如前文所提及的,将前后知识系统整理、求同存异、融会贯通,构建完整的网络体系,开发学生复习整理的潜能。二是开掘隐含在知识发生、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的,在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所提炼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加以内化。如各种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复习,从长方形、正方形,直到圆形,每种图形的面积推导都与之前所学图形息息相关,而长方形面积则是“面积计算”这棵大树的根。这样,通过系统建构,反思回顾,数学思想的精髓所在——转化方法的运用跃然呈现,学生受到了强有力的思维冲击、深刻体验。方法,就在一次次比较中不断优化,在深入反思中积极增进。
总之,在复习课中,教师要为学生着想,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切实提高复习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