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了解中国老年人口的失能规模、失能比例及其人口学特征和地区现状.方法 采用2010年中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下册)第八卷之老年人口的长表数据资料,整理、测算出中国及其大陆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失能老年人口规模和失能比例,对其人口学特征及地区分布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结果 老年人口失能率女性高于男性,高龄老年人口失能率较高,不同性别、婚姻状况、主要生活来源的老年人口失能率的总体、城乡和省份差异较大,乡村高于城镇,农村地区、女性、高龄、丧偶、具有最低生活保障金等特殊失能老年人口群体的养老和护理工作问题突出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率的提高,痴呆和其他认知障碍的患病率也在逐步提高〔1〕.对中国北京、上海等39 个区域的4 万多名老年人展开的研究结果表明,65 岁以上人群阿尔茨海默病( AD )患病率超过5%,并且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2〕.正常的衰老伴随着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及相关的认知功能的变化,且其中一些变化可能与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如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MCI)和AD.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维持较高体力活动水平的老年人患MCI和AD的风险降低.
血管性痴呆( VD)是由于脑血管疾病而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的一类临床综合征,患者多表现为记忆、执行能力等损害,发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 AD) ,是各种痴呆类型中唯一可早期预防、治疗的痴呆.现阶段,除常见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免疫与炎症因素也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其中,一些炎症标志物的改变,可作为VD发病早期的前哨因子,甚至可推动VD发生发展的病理损害进程,炎症机制也被认为是治疗VD的新突破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免疫及炎症因素与痴呆(特别是 AD 及VD)的关系进行的大量研究表明一些因子可加重认知损害,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