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知识迁移在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性、普遍性。打好基础、培养能力、认真指导对物理教学中更好地运用知识迁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物理教学 知识迁移 物理知识 物理概念 物理规律
一、知识迁移在物理数学中的重要性
中学物理教材中的许多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相互涉及面是很广的,内容也是极为丰富的。有些表面上看来似乎并不相干的问题,而实质上却有着密切的、内在的有机联系,甚至遵循着同一规律。在物理教学中就要注意培养学生找出这种内在的有机联系,掌握它的规律以增强应用所学知识去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重视知识的迁移。当然知识是否能顺利地进行迁移,是要受很多因素影响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在研究教法和学法的同时,就必须把研究知识的迁移规律放在重要地位。这对开拓学生思路、启迪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确是很有益的。
二、知识迁移在物理教学中的普遍性
中学物理教材的知识体系是由现代科学技术、生产生活中联系最密切的一些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逐渐形成的,而物理习题也是这个体系各部分(力学、热学、电学、光学、近代物理)知识的综合应用。在这个体系中任何一个新知识的学习和所配备的习题,都是以前面学的知识和习题为基础的。而新知识的掌握和相应习题的正确解答,又为以后继续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对这个体系必须认真地研究,确切地掌握其知识的迁移规律。
1.前面学习的知识和后来学习的知识间的迁移。
物理知识在中学物理中共分五个部分,在这五部分中都存在着知识的迁移。如学习力的概念,就为学习重力、弹力、摩擦力作好了准备;学习匀速运动,又促进了匀变速运动的学习;没有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论基础,就不能很好地学习掌握圆周运动、机械能、动量、冲量等知识;把重力作功、重力势能的理论迁移到电学中,就为掌握电势能、电势铺平了道路;磁场理论的掌握,又促进了电磁感应知识的学习;交流电、电磁振荡等知识,又是电磁感应理论迁移的结果;向心力、洛仑兹力、交流电的变化规律,都是根据已学知识通过逻辑推理而得出的结论。可见物理知识的迁移,在中学物理中处处皆是。
2.其它学科与物理知识间的迁移。
中学物理知识的迁移不只表现在自身内容的各部分之间,还表现在不同学科之间。
(1)在数学方面:a.极限法:如即时速度、加速度、临界角等应用了数学极限的概念。b.图象法:如v—t图线、振动图线、波动图线等。c.比例法:如两电阻串联消耗电功率之比;两电子进入磁场因速度不同求它们轨道半径之比和周期之比等。同时在物理计算中,有时用比例法解题还比公式法简捷。d.数学方程:如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对数方程、指数方程等。同时大纲规定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任务之一。
(2)在语文方面:语文知识向物理迁移可说是处处体现,语文水平不高的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理解题意,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或者有了思路,而不能全面准确地回答物理问题等。总之,在物理教学中,不只存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迁移,而且有纵向、横向和跨学科间知识的迁移。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必须认真地研究和掌握知识的迁移规律,这无疑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打好基础是知识迁移的必要条件
教育对象有优良的心理状态,对知识的迁移来说是很重要的。但并不是唯一的,而影响知识迁移的另一个必要因素,是没有打好基础,离开了扎实的基础知识,知识迁移就成了一句空话。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各种基础知识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有机关联。如某一部分基础知识不扎实或未很好地掌握,就会直接影响知识的迁移,甚至阻碍知识的迁移。如有些学生学习很刻苦,整天忙忙碌碌,而学习成绩并没有明显的提高,笔者深切地感到这些学生的共同特点是不愿花时间去认真看书,去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而满足于一知半解,特别是对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更是似是而非,这样下去,有的学生误认为自己笨,脑子也不灵,其实知识迁移的缓慢或不能迁移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打好基础。当然对于灵活而综合性又大的题目,还需熟悉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方法,开拓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技巧。但所有这些,都必须以扎实的基础为前题。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切不可本末倒置,要重基础知识,善点拨。基础知识掌握得越牢,知识的迁移就越顺利,那种脱离学生实际基础知识水平,好高鹜远的做法,效果必将适得其反。
四、培养能力是知识迁移的关键
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无疑为知识的迁移提供了条件,但要使学生所掌的知识能自觉地、主动地有效迁移,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能力虽可分为掌握知识的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两个方面,但所谓能力,一般地说,是人们依靠本人的智力和知识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身心力量。可见知识并不等于能力,只能说,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获取知识的条件,知识多的人,能力并不一定很强,因此千万不能认为把物理基础知识抓好了,能力也就自然地培养起来了,这就要求中学物理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有计划地去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讲课时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注意观察其神态,以利掌握火候进行点拨,并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给学生进行必要的示范,让学生在积极求异的思维过程中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使学生不断增强能力,以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
五、认真指导是促进知识迁移的重要因素
打好了基础,培养了能力,确实为物理教学知识的迁移铺平了道路,但绝不是说,教师就可放弃必要的指导。实践证明,基础扎实,能力很强的学生,知识的迁移虽可自觉地实现,但总是存在迁移的快慢和迁移的方法问题,对一些涉及面广、灵活性的问题,也并非一律均能迎刃而解。教师的认真指导,就可减少和避免知识迁移过程中不完善的和不妥的甚至错误的问题出现。也可节省时间,少走弯路。而指导的重点应从实际出发,放在循循善诱,应用所学知识科学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思路线索和方法上,绝不能简单从事,甚至只把问题答案告诉学生,这不只不利于知识的迁移,反而将会逐渐养成不动脑的坏习惯。如一辆汽车以36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刹车后以5米/秒2的加速度作匀减速运动,求汽车刹车后3秒内的位移。经多次练习,常见答案为7.5米、10米,哪个对?不应急于告诉学生,应指导学生自己分析,找出造成错误的原因,并总结出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因此,在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和教师加强必要的指导,是促进知识顺利迁移所不可少的前题。所以教师在采用行之有效的教法、认真研究学生的学法进行物理教学改革的同时,必须探讨知识的迁移规律并考虑影响知识迁移的各种因素,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完成中学物理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学物理教学法.
[2]教育学.
关键词: 物理教学 知识迁移 物理知识 物理概念 物理规律
一、知识迁移在物理数学中的重要性
中学物理教材中的许多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相互涉及面是很广的,内容也是极为丰富的。有些表面上看来似乎并不相干的问题,而实质上却有着密切的、内在的有机联系,甚至遵循着同一规律。在物理教学中就要注意培养学生找出这种内在的有机联系,掌握它的规律以增强应用所学知识去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重视知识的迁移。当然知识是否能顺利地进行迁移,是要受很多因素影响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在研究教法和学法的同时,就必须把研究知识的迁移规律放在重要地位。这对开拓学生思路、启迪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确是很有益的。
二、知识迁移在物理教学中的普遍性
中学物理教材的知识体系是由现代科学技术、生产生活中联系最密切的一些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逐渐形成的,而物理习题也是这个体系各部分(力学、热学、电学、光学、近代物理)知识的综合应用。在这个体系中任何一个新知识的学习和所配备的习题,都是以前面学的知识和习题为基础的。而新知识的掌握和相应习题的正确解答,又为以后继续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对这个体系必须认真地研究,确切地掌握其知识的迁移规律。
1.前面学习的知识和后来学习的知识间的迁移。
物理知识在中学物理中共分五个部分,在这五部分中都存在着知识的迁移。如学习力的概念,就为学习重力、弹力、摩擦力作好了准备;学习匀速运动,又促进了匀变速运动的学习;没有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论基础,就不能很好地学习掌握圆周运动、机械能、动量、冲量等知识;把重力作功、重力势能的理论迁移到电学中,就为掌握电势能、电势铺平了道路;磁场理论的掌握,又促进了电磁感应知识的学习;交流电、电磁振荡等知识,又是电磁感应理论迁移的结果;向心力、洛仑兹力、交流电的变化规律,都是根据已学知识通过逻辑推理而得出的结论。可见物理知识的迁移,在中学物理中处处皆是。
2.其它学科与物理知识间的迁移。
中学物理知识的迁移不只表现在自身内容的各部分之间,还表现在不同学科之间。
(1)在数学方面:a.极限法:如即时速度、加速度、临界角等应用了数学极限的概念。b.图象法:如v—t图线、振动图线、波动图线等。c.比例法:如两电阻串联消耗电功率之比;两电子进入磁场因速度不同求它们轨道半径之比和周期之比等。同时在物理计算中,有时用比例法解题还比公式法简捷。d.数学方程:如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对数方程、指数方程等。同时大纲规定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任务之一。
(2)在语文方面:语文知识向物理迁移可说是处处体现,语文水平不高的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理解题意,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或者有了思路,而不能全面准确地回答物理问题等。总之,在物理教学中,不只存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迁移,而且有纵向、横向和跨学科间知识的迁移。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必须认真地研究和掌握知识的迁移规律,这无疑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打好基础是知识迁移的必要条件
教育对象有优良的心理状态,对知识的迁移来说是很重要的。但并不是唯一的,而影响知识迁移的另一个必要因素,是没有打好基础,离开了扎实的基础知识,知识迁移就成了一句空话。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各种基础知识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有机关联。如某一部分基础知识不扎实或未很好地掌握,就会直接影响知识的迁移,甚至阻碍知识的迁移。如有些学生学习很刻苦,整天忙忙碌碌,而学习成绩并没有明显的提高,笔者深切地感到这些学生的共同特点是不愿花时间去认真看书,去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而满足于一知半解,特别是对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更是似是而非,这样下去,有的学生误认为自己笨,脑子也不灵,其实知识迁移的缓慢或不能迁移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打好基础。当然对于灵活而综合性又大的题目,还需熟悉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方法,开拓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技巧。但所有这些,都必须以扎实的基础为前题。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切不可本末倒置,要重基础知识,善点拨。基础知识掌握得越牢,知识的迁移就越顺利,那种脱离学生实际基础知识水平,好高鹜远的做法,效果必将适得其反。
四、培养能力是知识迁移的关键
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无疑为知识的迁移提供了条件,但要使学生所掌的知识能自觉地、主动地有效迁移,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能力虽可分为掌握知识的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两个方面,但所谓能力,一般地说,是人们依靠本人的智力和知识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身心力量。可见知识并不等于能力,只能说,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获取知识的条件,知识多的人,能力并不一定很强,因此千万不能认为把物理基础知识抓好了,能力也就自然地培养起来了,这就要求中学物理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有计划地去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讲课时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注意观察其神态,以利掌握火候进行点拨,并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给学生进行必要的示范,让学生在积极求异的思维过程中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使学生不断增强能力,以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
五、认真指导是促进知识迁移的重要因素
打好了基础,培养了能力,确实为物理教学知识的迁移铺平了道路,但绝不是说,教师就可放弃必要的指导。实践证明,基础扎实,能力很强的学生,知识的迁移虽可自觉地实现,但总是存在迁移的快慢和迁移的方法问题,对一些涉及面广、灵活性的问题,也并非一律均能迎刃而解。教师的认真指导,就可减少和避免知识迁移过程中不完善的和不妥的甚至错误的问题出现。也可节省时间,少走弯路。而指导的重点应从实际出发,放在循循善诱,应用所学知识科学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思路线索和方法上,绝不能简单从事,甚至只把问题答案告诉学生,这不只不利于知识的迁移,反而将会逐渐养成不动脑的坏习惯。如一辆汽车以36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刹车后以5米/秒2的加速度作匀减速运动,求汽车刹车后3秒内的位移。经多次练习,常见答案为7.5米、10米,哪个对?不应急于告诉学生,应指导学生自己分析,找出造成错误的原因,并总结出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因此,在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和教师加强必要的指导,是促进知识顺利迁移所不可少的前题。所以教师在采用行之有效的教法、认真研究学生的学法进行物理教学改革的同时,必须探讨知识的迁移规律并考虑影响知识迁移的各种因素,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完成中学物理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学物理教学法.
[2]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