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的南开大学,在中国已经享有盛名,很多人都知道,它是周恩来的母校。事实上,作为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学,它的故事远不止这些。
男女同校开风气之先
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1876-1951)和严范孙(1860-1920)于1919年2月10日创办了一所完全由私人捐助的大学。
在建立初期,南开大学勇开时代先声,实行男女同校,这在当时观念陈腐的年代被广泛传诵。大学成立时,共设文、理、商三科,招收学生96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也就读于此,为南开大学文科第一期学生。
早期的南开大学本着“贵精不贵多,重质不重量”的原则,虽受经济所限,但在师资方面却拥有一大批国内的著名学者任教,例如:竺可桢、姜立夫、李济、方显廷、范文澜等等,经过长期的艰苦创业,终以优越的学术环境、严谨的科学训练方针以及崇尚务实的精神而名驰南北,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周恩来、陈省身、吴大猷、曹禺等便是其杰出代表。为了更好发展大学教育,1930年南开大学原文、理、商三科改为文学院、理学院、商学院。同时在理学院增设电机工程系,其后两年相继成立化学工程学系、应用化学研究所。而综观南开初期的教学上,亦存在这一大弊端,即:照搬美国,从而引发了“轮回教育”事件的发生。于是为了让教学更好地与时政结合,因材施教,1928年春,学校指定《南开大学发展方案》,明确地提出以“土货化”为本校今后发展的根本方针。“土货化”方针的提出,是南开大学教育思想上的重大进步,也是南开大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当时,天津流转一种说法,“天津有三桩宝:永利(化工厂,华北的重要工业基地)、南开和《大公报》”。
覆灭重生战火中的涅槃
华北事变后,天津的形势日趋紧张。1937年7月12日,日军向天津进攻。7月30日凌晨一点,日军开始向南开大学开炮。中央通讯社当时从天津报道:30日下午2时“日炮队亦自海光寺向南大射击,其中四弹,落在该院图书馆后,立刻便着火了。”“两日来,日机在天津投弹,惨炸各处,而全城视线,犹注意于八里台南开大学烟火。30日以后,日军占领学校。学校“门外桥头,有日军数名,荷枪而立”。从此,南开大学校园遭受了日军侵略者八年的蹂躏。南开大学的被毁,是抗战以来中国第一个罹难的高等学府。初步统计财产损失300万元(法币),占当时全国高等学校全部战争损失的十分之一。
日军蹂躏我中华,热血儿郎岂可坦然坐视,纷纷投入火热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去。30日下午,张伯苓向《中央日报》记者发表谈话:“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31日,蒋介石约见张伯苓等人,张即席表示:“南开已被日军烧掉了。我几十年的努力都完了。但是只要国家有办法,能打下去,我头一个举手赞成。只有国家有办法,南开算什么?打完了仗,再建一个南开。”蒋以明晰诚恳的话语安慰张:“南开为中国而牺牲,有中国即有南开!”同年8月,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长沙临时大学,三校校长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为常务委员,共主校务。翌年4月,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
校风朴实研究风气盛
1946年4月9日,教育部宣布南开大学改为国立,张伯苓任校长。从此,南开大学开始了国立时期。当时地下党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对南开校风作了如下的概括:1. 在民主上采取了一些欧美民主传统,重视学术研究自由;2. 为了造成南开在天津的特殊地位,发展南开系,所以在教学内容上与一般学校也有区别:强调热心社会服务,发扬“公能”精神,重视课外活动;3. 本校一切设备、教员皆正规化,重视课程,考试严格,学生素质好(功课好),朴实,研究风气盛,非商业化。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时任校长的张伯苓始终坚持爱国主义办学思想和实践,强调“德育为万事之本”,德、智、体、美四育并进,手订“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校训,教育学生“尽心为公,努力增能”,培养爱国为公、服务社会的人才。反对照搬欧美教育制度,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结合中国实际,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作出重要贡献。
男女同校开风气之先
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1876-1951)和严范孙(1860-1920)于1919年2月10日创办了一所完全由私人捐助的大学。
在建立初期,南开大学勇开时代先声,实行男女同校,这在当时观念陈腐的年代被广泛传诵。大学成立时,共设文、理、商三科,招收学生96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也就读于此,为南开大学文科第一期学生。
早期的南开大学本着“贵精不贵多,重质不重量”的原则,虽受经济所限,但在师资方面却拥有一大批国内的著名学者任教,例如:竺可桢、姜立夫、李济、方显廷、范文澜等等,经过长期的艰苦创业,终以优越的学术环境、严谨的科学训练方针以及崇尚务实的精神而名驰南北,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周恩来、陈省身、吴大猷、曹禺等便是其杰出代表。为了更好发展大学教育,1930年南开大学原文、理、商三科改为文学院、理学院、商学院。同时在理学院增设电机工程系,其后两年相继成立化学工程学系、应用化学研究所。而综观南开初期的教学上,亦存在这一大弊端,即:照搬美国,从而引发了“轮回教育”事件的发生。于是为了让教学更好地与时政结合,因材施教,1928年春,学校指定《南开大学发展方案》,明确地提出以“土货化”为本校今后发展的根本方针。“土货化”方针的提出,是南开大学教育思想上的重大进步,也是南开大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当时,天津流转一种说法,“天津有三桩宝:永利(化工厂,华北的重要工业基地)、南开和《大公报》”。
覆灭重生战火中的涅槃
华北事变后,天津的形势日趋紧张。1937年7月12日,日军向天津进攻。7月30日凌晨一点,日军开始向南开大学开炮。中央通讯社当时从天津报道:30日下午2时“日炮队亦自海光寺向南大射击,其中四弹,落在该院图书馆后,立刻便着火了。”“两日来,日机在天津投弹,惨炸各处,而全城视线,犹注意于八里台南开大学烟火。30日以后,日军占领学校。学校“门外桥头,有日军数名,荷枪而立”。从此,南开大学校园遭受了日军侵略者八年的蹂躏。南开大学的被毁,是抗战以来中国第一个罹难的高等学府。初步统计财产损失300万元(法币),占当时全国高等学校全部战争损失的十分之一。
日军蹂躏我中华,热血儿郎岂可坦然坐视,纷纷投入火热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去。30日下午,张伯苓向《中央日报》记者发表谈话:“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31日,蒋介石约见张伯苓等人,张即席表示:“南开已被日军烧掉了。我几十年的努力都完了。但是只要国家有办法,能打下去,我头一个举手赞成。只有国家有办法,南开算什么?打完了仗,再建一个南开。”蒋以明晰诚恳的话语安慰张:“南开为中国而牺牲,有中国即有南开!”同年8月,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长沙临时大学,三校校长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为常务委员,共主校务。翌年4月,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
校风朴实研究风气盛
1946年4月9日,教育部宣布南开大学改为国立,张伯苓任校长。从此,南开大学开始了国立时期。当时地下党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对南开校风作了如下的概括:1. 在民主上采取了一些欧美民主传统,重视学术研究自由;2. 为了造成南开在天津的特殊地位,发展南开系,所以在教学内容上与一般学校也有区别:强调热心社会服务,发扬“公能”精神,重视课外活动;3. 本校一切设备、教员皆正规化,重视课程,考试严格,学生素质好(功课好),朴实,研究风气盛,非商业化。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时任校长的张伯苓始终坚持爱国主义办学思想和实践,强调“德育为万事之本”,德、智、体、美四育并进,手订“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校训,教育学生“尽心为公,努力增能”,培养爱国为公、服务社会的人才。反对照搬欧美教育制度,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结合中国实际,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