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教片已成为国有企业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和员工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同时,电教片也正以其独特的宣传方式,日益成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微时代”的环境中,如何提高电教片的吸引力,使电教片宣传好看、管用,吸引党员想看、愿看、爱看,这是摆在广大党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
关键词:电教片;微电影;创作技巧
党员电教片作为国有企业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形式,是宣传典型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党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新媒体不断发展,微电影正以其短小、精练、灵活的形式风靡互联网,深受人们青睐。但当前部分电教片仍存在着贪大求全,人为拔高,人物个性不突出,拍摄摆布痕迹明显,总结式的解说词,缺乏数据,配音、镜头和独白脱节等问题,属于灌输式教育,引起不了观众的共鸣,达不到预期的宣传实效。因此,党员电教片要想得到党员观众的关注,就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在创作技巧上有所创新,避免走“假、大、空”,“高、虚、全”的老路。
一、把握好党员电教片选题与策划
要拍出一部达到预想效果的党员电教片,关键在于前期,尤其是整部影片的选题,可谓是“磨刀不误砍柴工”,选题是整个党员电教片制作的基础,而选题创作角度的选取又是重中之重,其决定了影片结构的安排、立意的高低、画面及解说的风格、创作角度的选取、运镜的运用、音效配置以及后期制作等等,选用不同的选题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以及表现手法也将不一样。如,反映一个先进典型,如何选题?是反映一个勇于开拓创新的团队,还是一个在平凡岗位上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人,还是带领团队争先创优的组长?以广州地铁微电影《我和阳光有个约会》为例,影片中选取了5个不同的职业,以“隧道独行者”、“家·路”、“老房子”、“兄弟”、“一家人”为题,分别诠释了“以人为本,快乐成长”、“共享成果,永续发展”、“让安全成为习惯”、“至诚至爱,知心贴心”的企业文化,相同的题材由于创作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结果,正是主题、选材以及意义的不同形成了一个片子的特点和个性。
“微时代”下如何从收集到的大事小事中梳理出精炼的主题脉络,使其具有短小精悍的创作立意,使选题能够以小见大,小中见深,使党员群众获得感悟,这是创作者在创作之初就要定好的格调。选题是不断思考的过程,创作者可以试着从以下6个设问中找到想要表达的主题:一是这个题材的兴趣点在哪?二是这个题材为什么不平常? 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三是观众会对它也感兴趣吗?四是这特别吸引人的地方是否具备足够的形象性, 它能不能在片中被展现出来?五是有人拍过类似的题材吗?六是我能找出什么新意超过原来的作品?从设问中揭示出人物的情感,也是党员电教片创作者认知世界和认知自我的过程,影片也将因设问赋予了富有启发性的文化内涵艺术。
二、把握好党员电教片剧作结构的搭建
结构作为一个叙事元素和主题、人物和情节塑造息息相关,其作用是为了更好的体现出主题和去塑造人物形象,并使剧情引人入胜。微电影虽然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形式,短小的微电影甚至只是单一事件,也必须围绕主题搭建结构。在常规的电影结构中,一般都是以头、身、尾的方式结构整个故事。在头、身、尾三个阶段中,每一阶段都由若干场景组成一个段落,若干段落组成整个电影,其中每个场景的冲击力呈递增趋势,直到最后达到顶峰。因此在党员电教片的创作中结构不能脱离故事情节而存在,一个小故事也必须具有头、身、尾的结构,只不过头、身、尾浓缩于一个时间短促的剧情段落中,在这样的结构中,关键点在于剧中情节此时此刻的高低起伏。
实际上,电影结构是由不同的一些要素、方面、层次和形态构成的复杂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没有固定式,在常见的电影的剧作结构中,常见以下几种:一是意念结构,通过意念结构构成不同的层次,更充分、更深入、更细致地去体会、去咀嚼其丰富的内涵;二是时空结构;三是情节结构;四是人物关系结构;五是场景结构;六是色彩结构;七是声音结构。好莱坞著名制片人大卫·塞尔兹尼克认为:“一部电影最坏的毛病是缺乏清晰性。”电教片要出精品,也是同样的道理。在电教片的创作中应把握好电影叙事的线性结构,理清因果关系链,是讲好故事的关键。
三、把握好党员电教片的拍摄技巧
党员电教片是一种声像并茂、视听兼备的教育载体,通常要以纪实的手法保证其高度的真实。所以,我们既不能补拍已经过去的事,也不能导演将要发生的事,只有运用现场的拍摄技巧,选择、提炼、抓拍典型瞬间。这就需要创作者增强现场意识,提高对现场事件的综合判断能力,用善于挑选的眼光、耐心等待的毅力、迅速捕捉的功夫,随时抢抓现场发生的各种稍纵即逝的瞬间细节。
(一)精心捕捉细节
电教片拍摄要精心捕捉那些以少胜多,具有典型价值的各种视觉和听觉细节,以凸显主题,达到“言有尽, 言有尽, 而意无穷,而意无穷”的效果。因此,在拍摄前,要对剧本进行详细的分析,提前做好拍摄计划,制定好拍摄的分镜头脚本,确定影片所需的细节镜头,对各种细节镜头要做到心中有数;注意抓拍人物、环境、语言、动作、表情等细节,尤其要随时注意捕捉能感人的细节。要善于挑、等、抢:挑就是有所选择,把那些最具视觉感染力的场面抓下来,舍弃可有可无的冗余场面,等即是要有等待的耐心,只有坐得住才能捕捉到那些在平静中爆发的精彩瞬间。抢即是当等待已久或突然出现的巨大变动在面前出现的时候,要不失时机地捕捉下来,便瞬间变为永恒。
(二)善于捕捉人物的第一反应
人物的第一反应最真实,最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是电教片拍摄捕捉的重点。拍摄者应根据事先确定的主线选择一些与人物密切相关的镜头,抓住富有揭示意义和价值的镜头,表现人物的独特个性。
(三)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
人物采访是电教片常用的手法,为了获取真实的有价值的采访材料,创作者有必要去营造适合的采访氛围。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与被采访者交朋友,近距离离接触被采访者,减少被采访者对镜头的不适应感;选择适合的采访环境,选择采访环境要尽量避免一些场外因素的干扰,尤其是在一对一采访的时候,让与纪录片承载意义无关的人或信息远离摄像机和受访者,保证采访对象避开外界无谓的影响;让被采访者放松,为了让采访对象感到轻松,又避免谈话脱离采访的话题,采访者有必要在采访前和采访对象进行沟通,以诚恳且尊敬的态度告之谈话的大致范围,并暗示会对不感兴趣的部分适时打断。有了这种铺垫后,受访者对于采访中被打断谈话就不会感觉太过紧张,采访的过程也会进行得比较顺利。
四、把握好党员电教片后期剪辑的二次创作与升华
一部好的电教片,不仅要有好的主题、专业的导演摄像、更需要有较全面的后期剪辑,好的剪辑应该像一首行云流水般自然和谐的乐曲,好的剪辑能赋予前期素材的含义得到升华,对于塑造电教片的个性与特色至关重要,同时使影片更加丰富、更具感染力,创造新的视觉时空。因此,在进行后期剪辑时,把握剪辑的整体风格,控制剪辑的节奏,合理的包装与恰到好处的素材处理,巧妙的运用剪辑技巧是必不可少的。
(一)镜头风格要协调
剪辑过程的风格确定,需要以剪辑内容为中心,并且做到所剪辑内容的风格、形式以及结构的协调,同时,也要符合客观规律。在结构设计上,要保证节目结构合理,逻辑清晰,主次分明,要用最恰当的方式、最准确的画面来表现情节的描述、人物的塑造、剧情的发展、色彩的处理等方面,避免一成不变的节奏对观众带来疲劳的观看感受,必须根据剧情发展,按照某种节奏、某种规律来不断的吸引和满足观众。
(二)影片节奏要引起共鸣
节奏是影片所要引起的一种感情或情绪,创作者通过利用恰当的声音节奏、画面节奏以及声音画面同时结合而产生的声画节奏引起观众喜怒哀乐、紧张舒缓、肃杀或温暖、奔放或压抑等等情绪,使观众的情感融入到影片当中。在电教片的剪辑中,在节奏上则张弛有致,既不是细细道来,也不是急于全盘托出,而是有显有隐。因此,在剪辑时应控制好叙事的发展、镜头的取舍、人物动作的快慢、色彩的组合、镜头的角度与景别变化等等,令影片在视听效果上也因富于变化而不觉得枯燥乏味。
(三)善于特效能为影片增添艺术美感
特效在当今影片中是必不可少的新兴元素,在制作设计党员电教片字幕时,加入特效,可以为观众带来剧情的欣赏,同时还能感受到震撼的特效场面以及创造虚幻中的生物、景象等带来的视觉冲击力。但特效必须符合整个影片的风格,必须根据影片的主题、内容、形式来确定特效的使用。
关键词:电教片;微电影;创作技巧
党员电教片作为国有企业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形式,是宣传典型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党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新媒体不断发展,微电影正以其短小、精练、灵活的形式风靡互联网,深受人们青睐。但当前部分电教片仍存在着贪大求全,人为拔高,人物个性不突出,拍摄摆布痕迹明显,总结式的解说词,缺乏数据,配音、镜头和独白脱节等问题,属于灌输式教育,引起不了观众的共鸣,达不到预期的宣传实效。因此,党员电教片要想得到党员观众的关注,就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在创作技巧上有所创新,避免走“假、大、空”,“高、虚、全”的老路。
一、把握好党员电教片选题与策划
要拍出一部达到预想效果的党员电教片,关键在于前期,尤其是整部影片的选题,可谓是“磨刀不误砍柴工”,选题是整个党员电教片制作的基础,而选题创作角度的选取又是重中之重,其决定了影片结构的安排、立意的高低、画面及解说的风格、创作角度的选取、运镜的运用、音效配置以及后期制作等等,选用不同的选题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以及表现手法也将不一样。如,反映一个先进典型,如何选题?是反映一个勇于开拓创新的团队,还是一个在平凡岗位上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人,还是带领团队争先创优的组长?以广州地铁微电影《我和阳光有个约会》为例,影片中选取了5个不同的职业,以“隧道独行者”、“家·路”、“老房子”、“兄弟”、“一家人”为题,分别诠释了“以人为本,快乐成长”、“共享成果,永续发展”、“让安全成为习惯”、“至诚至爱,知心贴心”的企业文化,相同的题材由于创作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结果,正是主题、选材以及意义的不同形成了一个片子的特点和个性。
“微时代”下如何从收集到的大事小事中梳理出精炼的主题脉络,使其具有短小精悍的创作立意,使选题能够以小见大,小中见深,使党员群众获得感悟,这是创作者在创作之初就要定好的格调。选题是不断思考的过程,创作者可以试着从以下6个设问中找到想要表达的主题:一是这个题材的兴趣点在哪?二是这个题材为什么不平常? 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三是观众会对它也感兴趣吗?四是这特别吸引人的地方是否具备足够的形象性, 它能不能在片中被展现出来?五是有人拍过类似的题材吗?六是我能找出什么新意超过原来的作品?从设问中揭示出人物的情感,也是党员电教片创作者认知世界和认知自我的过程,影片也将因设问赋予了富有启发性的文化内涵艺术。
二、把握好党员电教片剧作结构的搭建
结构作为一个叙事元素和主题、人物和情节塑造息息相关,其作用是为了更好的体现出主题和去塑造人物形象,并使剧情引人入胜。微电影虽然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形式,短小的微电影甚至只是单一事件,也必须围绕主题搭建结构。在常规的电影结构中,一般都是以头、身、尾的方式结构整个故事。在头、身、尾三个阶段中,每一阶段都由若干场景组成一个段落,若干段落组成整个电影,其中每个场景的冲击力呈递增趋势,直到最后达到顶峰。因此在党员电教片的创作中结构不能脱离故事情节而存在,一个小故事也必须具有头、身、尾的结构,只不过头、身、尾浓缩于一个时间短促的剧情段落中,在这样的结构中,关键点在于剧中情节此时此刻的高低起伏。
实际上,电影结构是由不同的一些要素、方面、层次和形态构成的复杂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没有固定式,在常见的电影的剧作结构中,常见以下几种:一是意念结构,通过意念结构构成不同的层次,更充分、更深入、更细致地去体会、去咀嚼其丰富的内涵;二是时空结构;三是情节结构;四是人物关系结构;五是场景结构;六是色彩结构;七是声音结构。好莱坞著名制片人大卫·塞尔兹尼克认为:“一部电影最坏的毛病是缺乏清晰性。”电教片要出精品,也是同样的道理。在电教片的创作中应把握好电影叙事的线性结构,理清因果关系链,是讲好故事的关键。
三、把握好党员电教片的拍摄技巧
党员电教片是一种声像并茂、视听兼备的教育载体,通常要以纪实的手法保证其高度的真实。所以,我们既不能补拍已经过去的事,也不能导演将要发生的事,只有运用现场的拍摄技巧,选择、提炼、抓拍典型瞬间。这就需要创作者增强现场意识,提高对现场事件的综合判断能力,用善于挑选的眼光、耐心等待的毅力、迅速捕捉的功夫,随时抢抓现场发生的各种稍纵即逝的瞬间细节。
(一)精心捕捉细节
电教片拍摄要精心捕捉那些以少胜多,具有典型价值的各种视觉和听觉细节,以凸显主题,达到“言有尽, 言有尽, 而意无穷,而意无穷”的效果。因此,在拍摄前,要对剧本进行详细的分析,提前做好拍摄计划,制定好拍摄的分镜头脚本,确定影片所需的细节镜头,对各种细节镜头要做到心中有数;注意抓拍人物、环境、语言、动作、表情等细节,尤其要随时注意捕捉能感人的细节。要善于挑、等、抢:挑就是有所选择,把那些最具视觉感染力的场面抓下来,舍弃可有可无的冗余场面,等即是要有等待的耐心,只有坐得住才能捕捉到那些在平静中爆发的精彩瞬间。抢即是当等待已久或突然出现的巨大变动在面前出现的时候,要不失时机地捕捉下来,便瞬间变为永恒。
(二)善于捕捉人物的第一反应
人物的第一反应最真实,最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是电教片拍摄捕捉的重点。拍摄者应根据事先确定的主线选择一些与人物密切相关的镜头,抓住富有揭示意义和价值的镜头,表现人物的独特个性。
(三)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
人物采访是电教片常用的手法,为了获取真实的有价值的采访材料,创作者有必要去营造适合的采访氛围。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与被采访者交朋友,近距离离接触被采访者,减少被采访者对镜头的不适应感;选择适合的采访环境,选择采访环境要尽量避免一些场外因素的干扰,尤其是在一对一采访的时候,让与纪录片承载意义无关的人或信息远离摄像机和受访者,保证采访对象避开外界无谓的影响;让被采访者放松,为了让采访对象感到轻松,又避免谈话脱离采访的话题,采访者有必要在采访前和采访对象进行沟通,以诚恳且尊敬的态度告之谈话的大致范围,并暗示会对不感兴趣的部分适时打断。有了这种铺垫后,受访者对于采访中被打断谈话就不会感觉太过紧张,采访的过程也会进行得比较顺利。
四、把握好党员电教片后期剪辑的二次创作与升华
一部好的电教片,不仅要有好的主题、专业的导演摄像、更需要有较全面的后期剪辑,好的剪辑应该像一首行云流水般自然和谐的乐曲,好的剪辑能赋予前期素材的含义得到升华,对于塑造电教片的个性与特色至关重要,同时使影片更加丰富、更具感染力,创造新的视觉时空。因此,在进行后期剪辑时,把握剪辑的整体风格,控制剪辑的节奏,合理的包装与恰到好处的素材处理,巧妙的运用剪辑技巧是必不可少的。
(一)镜头风格要协调
剪辑过程的风格确定,需要以剪辑内容为中心,并且做到所剪辑内容的风格、形式以及结构的协调,同时,也要符合客观规律。在结构设计上,要保证节目结构合理,逻辑清晰,主次分明,要用最恰当的方式、最准确的画面来表现情节的描述、人物的塑造、剧情的发展、色彩的处理等方面,避免一成不变的节奏对观众带来疲劳的观看感受,必须根据剧情发展,按照某种节奏、某种规律来不断的吸引和满足观众。
(二)影片节奏要引起共鸣
节奏是影片所要引起的一种感情或情绪,创作者通过利用恰当的声音节奏、画面节奏以及声音画面同时结合而产生的声画节奏引起观众喜怒哀乐、紧张舒缓、肃杀或温暖、奔放或压抑等等情绪,使观众的情感融入到影片当中。在电教片的剪辑中,在节奏上则张弛有致,既不是细细道来,也不是急于全盘托出,而是有显有隐。因此,在剪辑时应控制好叙事的发展、镜头的取舍、人物动作的快慢、色彩的组合、镜头的角度与景别变化等等,令影片在视听效果上也因富于变化而不觉得枯燥乏味。
(三)善于特效能为影片增添艺术美感
特效在当今影片中是必不可少的新兴元素,在制作设计党员电教片字幕时,加入特效,可以为观众带来剧情的欣赏,同时还能感受到震撼的特效场面以及创造虚幻中的生物、景象等带来的视觉冲击力。但特效必须符合整个影片的风格,必须根据影片的主题、内容、形式来确定特效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