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的“中国政策”走向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ronfe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两岸政策将从陈水扁时期的“法理台独”路线转向“和平的民主台独”路线,并建构岛内“民主机制”以防范两岸走向和平统一。
  
  目前,台湾“大选”选情呈现出胶着态势,如果蔡英文当选,其“中国政策”走向最让人关注。总体来说,蔡英文的“中国政策”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两岸政策,二是对外关系的操作。这两个方面相互承辅。就其两岸政策而言,蔡英文将奉行“和平的民主台独”路线;就其对外关系的操作而言,蔡英文则着力于重建与美国的信任模式,继续深化台日关系,以美日等国的支持谋求和平“台独”。
  
  “和平的民主台独”路线
  据笔者观察,蔡英文的两岸政策,从政策理念上看,一是坚持“台湾主权独立”,二是坚持“台湾前途由台湾人民自决”;从利益取向上看,则要求台海和平,追求繁荣、发展。因此,其两岸政策将从陈水扁时期的“法理台独”路线转向“和平的民主台独”路线,并建构岛内“民主机制”以防范两岸走向和平统一。
  具体而言,与陈水扁时期相比,蔡英文的政策将有两个新的特点。其一,其法律手段将不再主要强调 “台独”的法理性,而是转向“公投”等“民主机制”的建构上。蔡英文称,“美方认为问题的核心在于台湾民主机制的健全与否”,“台湾是民主社会并有多元意见,民间对国家前途有不同程度的关切,因此如何透过好的民主机制反映出来,讓人民可在自己的民主机制当中维护自己的最大利益,这是核心”。蔡英文指称,美方朋友有共识,那就是“保护台湾利益最主要靠台湾人民”;“社会对于主权流失有集体忧虑,民进党的民调也显示,超过五成的民众担心台湾已经走在错误的道路上,证明台湾社会有共同的警觉心”;“只要人民有警觉,共同监督,台湾就不会很快崩毁”。其二,在岛内民意的引领上,蔡英文的重点将放在把“台湾主体意识”引向“台湾共识”。以“台湾主体意识”为核心内容的“台湾共识”一旦型塑完成,则其所谓纳入“台湾共识”的“一中各表”、“台湾前途选项开放”等,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无用的摆设,其功能不过是包装“台独”、欺骗民众而已。
  因此,蔡英文如果当选,在其主导下的民进党维持两岸交往的同时,在修法方面会有较大的动作。目前可以预测到的有几点,其一是“公投法”修法的可能性比较大。其二是在没有形成终级的“台湾共识”之前,以其目前“台湾共识”是个“凝聚共识的过程”、是个“程序共识”的说法,可能会搞出一部涵盖两岸交流协商、“台湾前途人民自决”等内容的程序性法律法规。而这首先涉及一旦民进党执政,“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相关协议的生效、变更、废止的问题,也关系到ECFA后续作为。其三是目前已经建立起来的两岸交流、协商机制,民进党是否承认、延续,将如何运作,是否会将这些机制中存在的所谓政治风险做一法律上的防堵,也是需要观察的。蔡英文“中国政策”智囊董立文就认为,如果没有“国会”监督与协商透明化,“经合会”有可能向政治方向发展,成为未来两岸政治商谈的渠道。
  
  体认美国的亚太战略利益
  民进党2008年下台后,为修补陈水扁时期的“冲撞外交”给台美互信带来的严重伤害,重新争取美国的信任与支持,为再执政做准备,民进党检讨了陈水扁时期对美关系的做法,通过频繁与美方负责亚太事务的官员与重要智库的交流沟通,试图重建民进党与美国的信任模式。目前这个模式虽然尚未完成,但已显现出这一模式的主体框架或主要内容,笔者将之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民进党要体认美国的亚太战略利益;“两个基本点”,一是将台美双方在两岸关系上的共识明确化,二是建构岛内“民主机制”以抵抗中国统一。
  冷战结束以来,面对中国经济的崛起与国际影响力的提高,美国等西方主要国家一方面不得不逐渐对这样的现实予以尊重,并据此重新审视与大陆的关系,调整对大陆的政策,密切并更加重视与大陆的战略合作关系,以获取新形势下的国家最大利益;另一方面却对中国的战略意图极为戒备,害怕中国崛起损害其自身利益,冷战思维再次集中突显出来。美国为延续其“世界霸主”的地位,对中国采取日益鲜明的遏制政策,近年来围绕着区域影响力的争夺,美国公开宣扬“重返亚洲”,与中国的竞逐更加突出。日本则一方面保持与中国关系的平稳发展以获取最大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则谋求深化与美国的军事同盟关系。可以说,“以台制华”仍是美国等西方国家遏制中国的主要政策之一。
  鉴于武力保卫台湾已不可能,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台湾的支持更加强调两岸和平,并实质强化台湾的经济、自卫能力与国际地位,同时防止两岸走向统一。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阶段之后,随着两岸军事冲突的危险性进一步降低,美日的亚太战略利益所受到的军事威胁也随之降低,而两岸政治关系的走向则代之而起,成为美日进行国家软实力扩张的新威胁。因此,美日等国不会对中国崛起下的两岸关系动向袖手旁观。2011年10月“维基解密”曝出,马英九执政后,美国首次在国防部之外,主动增设国务院的美台政军对话,主要侧重对台政治方面的关切。该对话机制在美国方面由东亚局、政军事务局共同主办,在台湾方面由“外交部北美司司长”率团与会,“显示美方对台政治关系的重视,以及双方关系的提升”。这给深具冷战思维的蔡英文提供了依靠美日抗衡中国的充分理由和绝佳机会。
  为获得美国的支持,蔡英文极力迎合美国的亚太战略利益,声称,ECFA“很可能导致东亚实力均衡遭到改变,使美国在此区域遭到边缘化”,希望美国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参与;呼应美国所提出的“泛太平洋伙伴关系”,并提出“台湾应建立包括美方在内的跨太平洋经济联盟”以“真正维持区域和平”;呼吁美国“须持续提供台湾适当的军售”,称台湾将善尽忠实盟友的角色,“民进党在追求台湾主权的同时,也会顾及和美国在内的其他友邦的共同利益并深化”。民进党前“驻美代表”吴钊燮称,民进党如果重新执政,“不会把与美国的关系放在两岸关系的后面”,会“比国民党政府更重视台美关系”。
  
  强化对外沟通,找出共识
  为预防台美关系可能出现的退步,蔡英文以其突出的危机防范意识和法律人的严谨,从厘清台美之间的共识与分歧入手,重新经营台美关系,确保双方交往透明化、稳定化。
  蔡英文称,“美台之间没有无法解决的根本性歧异,因此重点在于如何经营”,“目前台美双方需要耐心与时间进行更多的沟通与讨论,以强化共同点以及针对歧异找出共识”。从民进党与美国沟通的内容上看,二者之间已经建立的共识包括:维持台湾“事实独立”,不走“法理台独”路线;维持两岸现状的稳定,维持目前两会协商架构及协议,维持台海的军事平衡;美国协助台湾与区域经济整合,协助台湾在国际社会发声并参与国际组织;确保两岸问题能以和平方式解决;“让台湾人民有决定自己前途的权利”等等。对民进党比较有挑战的是美方提出“想出办法接受九二共识”。从蔡英文的上述“中国政策”内容上看,“台湾共识”应该是其坚持不接受“九二共识”的解套之举。
  此外,民进党将持续加强对日关系。加强与日本的交流与联系向来是民进党“国际”交往的重点。民进党执政八年间的台日关系被双方称为“台日关系最好时期”,凭借历史情感、政治军事同盟、“亲日远中”思维,民进党内老、中世代对日本政商界长年深入经营,日本亲台政客对民进党的信任、支持更甚于对国民党。民进党也认为,经营日本关系比经营美国关系更游刃有余。在2012年选举过程中,日本亲台势力对民进党选举的明显介入与支持,正说明民进党一旦执政,日本因素在两岸关系中的消极影响有可能会上升。
  总之,2012年民进党一旦上台,一是对外政策因比较符合美国的亚太利益与两岸关系基调,会得到美国相当程度的认同。二是在民进党极力迎合美国台海政策、争取美国信任与美日支持的情势下,美日将有更多的机会插手两岸事务,影响民进党的空间也会增加。三是民进党将两岸关系置于对外关系位阶之下,以及在岛内“民主机制”的建构、“台湾共识”的型塑,都会对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带来极大的障碍和诸多变数。
其他文献
2013年11月17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结束了为期一天的对老挝的访问。至此,2012年12月26日就任日本首相以来,安倍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五访东盟地区,完成了对东盟全部十个成员国的访问,成为日本首位访问过东盟全部成员国的在任首相。  在日本与近邻国家关系仍然“别扭”、特别是与中国关系恶化的情况下,日本大力加强和提升与东盟各国的关系。其战略意图不言自明。  遍访东盟十国  2013年1月16日至18日
过去三年,东北亚地区每每在年关将近之际都会发生爆炸性事件,地区局势骤然紧张升温。2010年底是朝韩延坪岛炮击事件,2011年底是金正日突然病逝,而今年则是朝鲜年内第二次发射卫星。  参照过去的处理经验,各方会在接下来好几个月中反复试探、交涉、谈判、折冲……最终让突发事件带来的震波渐渐归于平静,而在深层次上,这一事件对地区及国家关系造成的创伤则会再度叠加进历史,让敌视、对峙和冲突的种子益发膨胀。首当
7月最热门的词汇应该是地区安全合作。  从时机上来看,是由于东盟地区论坛(ARF)、东盟防长扩大会(ADMM )的召开,甚至还包括6月初香格里拉对话的后续效应。作为本地区现有的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官方多边政治和安全对话与合作平台,ARF的知名度在2010年获得了极大的提升,缘起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抛出所谓南海地区航行安全,矛头直指中国,引发了中方强烈反应。今年,美国战略重心继续向亚太地区调整,再加上
对希拉里·克林顿而言,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女性团体“艾米莉名单”是她实现总统梦所必须借助的政治力量;而对“艾米莉名单”而言,希拉里又是该团体实现在2016年诞生首位女总统的最大希望所在。希拉里与“艾米莉名单”的梦想相互交织,力图在2016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一举“击碎(性别)那最高最硬的玻璃天花板”。  “变不可能为可能”的女权主义者  希拉里的女性总统梦似乎从她青少年时期就开始了。希拉里年幼时就对政治
法国侵略者没有给越南留下学习西方的时间,1884年再次迫使越南阮朝承认法国的“保护”,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后又吞并了整个越南,阮述等人兴办“洋务”、富国强兵的愿望未能实现,“兴亚会”联合亚洲各国抗击西方列强的抱负也成了昙花一现的梦想。    阮述,字荷亭,是19世纪末期越南阮朝的名臣之一。1880年~1883年间,他两次出使中国,肩负着联华抗法的使命,经历了中越两国共同抗击外来侵略的悲壮时代,同
那次去马尔代夫,乘坐的是川航航班——我是从成都转机因而和众多四川人同行的。以前就知道四川人喜欢泡茶聊天,这次旅行中,四川人几乎把那架航班变成了空中茶馆,六个多小时飞行中很多人都在不停地交谈,说话声音响得跟吵架一样,还十分热烈。我坐了那么多年的飞机,第一次被吵得全程连耳机音乐都听不了,只好埋头苦读雨果的《93年》。  宽容的海关  在马累机场入关时,排在我前面的同胞仍在热烈地交流填写申报表的心得。一
紧张激烈的法国大选已见分晓,尽管法国法律严禁预测投票结果,但是不少推特网友仍然想出妙招,分别用“匈牙利多凯酒”和“荷兰奶酪”代替萨科齐和奥朗德。  如果把欧洲的政坛比作一台戏的话,这场戏颇有“娱乐至死”的迹象。随着欧债危机的加深,被娱乐化的政治已经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娱乐化的色彩大大减弱,参与严肃政治的人越来越多。比如法国大选第一轮,投票率超过80%,即便是没有参加投票的,也并不是他们对政治不感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因其黑肤色而有一个别称“黑人”。海地发生地震后,当人们将目光转向海地人时,发现他们中绝大多数人也是“黑人”,莫非海地人与非洲人有历史的渊源?    加勒比海上的“黑人共和国”    1月12日,西半球最为贫穷、仅有900万人口的海地陷入了灾难之中。7.3级的地震造成近20万人死亡。海地发生的悲剧让全世界动容,尤其牵动着黑人兄弟的心。海地黑人人口占总人口的95%。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
俄罗斯大选没有悬念——普京首轮胜出,但这也是一次“热闹”的大选。    为何会“反普”  2011年9月24日在统一俄罗斯党的代表大会上,梅德韦杰夫宣布将由普京担任该党总统候选人,获大家一致鼓掌通过。接着,普京表示将接受这一提名,还说如果当选总统,将提名梅德韦杰夫任总理。之后的12月4日进行议会(杜马)选举,结果统俄党在选举中遭重大挫折,在议会中的席位由315席减少到238席,未能取得2/3的席位
2011年是因危生乱、乱而促变、连锁反应、惊心动魄、迷雾重重的一年。如果说2009年和2010年为一场全面深刻的全球变革触发了机关、奏响了序曲,那么2011年则因其非凡的历史内涵而毫无争议地成为这一变革的重要一幕。在这一变革中,美国首当其冲,挑战和机遇均前所未有。纵观去年奥巴马政府一系列应对举措及战略运筹,虽有些可圈可点之处,却也把不少问题和隐患留到了2012。    巧实力过了头  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