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阅读教学之我见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halista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开展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那么,怎样正确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调动学生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兴趣决定阅读效果,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章前设计一点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仅这一点激趣还远远不够,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还告诉我们,他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教师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语言亲切精练幽默,并适当辅之形体语言;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学生,经常性地让学生品尝发现的快乐;教师要能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要灵活多变等。总之,教师要能调控课堂节奏和情绪,力求让学生在亢奋状态下完成阅读任务。
  有时候,兴趣需要成功来激励,如果一旦在学习中得到肯定,这时候作为小学生的学习,特别是阅读课上,他的表现欲和继续成功的欲望将是很大的。因为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语文的强烈欲望。要使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设计好课堂教学环节,包括设计好导入、课堂提问和合作交流的步骤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学都能拾级而上。“跳一跳摘果子”,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语文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当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特别是后进学生容易自暴自弃、泄气自卑,教师要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如让他们换个词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再读一遍等,半扶半放地让他们自己去走向成功。
  二、善于阅读引导,强化探究的意识
  现代教育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宽广渊博的专业知识、纯熟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专业情感,更要求教师能在平凡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究,不断地创新。教师应从长期的应试教育思想中解放出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站在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角度,认真钻研教材,善于引导,积极挖掘教材中每一篇课文所蕴含的创造因素和智力价值,有目的的强化学生探究、创新的意识。
  在学习《燕子》这一课时,我们就要充分发挥探究性阅读的技巧,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用两双眼睛读书,一双眼睛看字面上的内容,让学生划出小燕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文字,另一双眼睛搜寻文字后面的内容;让学生思考小燕子为什么春天才来?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拿起“望远镜”思考一下小燕子时常飞在麦田上,对庄稼有啥益处?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引导学生随时叩问自己学习《燕子》这一课所得到的知识和自己已有的经验有什么联系?这样有利于及时内化新知并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通过这样的训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强化了探究的意识。
  三、点学议相结合,重视探究过程
  探究性阅读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内化知识技能的时间和空间。首先,教师要少讲,要以学生自读为主,把读书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要发挥的是主导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因为个人的智慧毕竟有限,况且学生处在学习提高的过程中,“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是常有的。因此独立思考必须与集体讨论结合起来。在集体讨论中,学生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启智开悟,可以化解独立思考碰到的疑难和障碍,还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结合起来,两者相得益彰,思维训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因为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冲动,以满足自尊心和好胜心。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围绕教学中心,不一定都切合教学要求,有些问题可能是钻牛角尖的,有些问题可能是言不及义的。这时,教师就要加以引导、点拨,概括出符合教学要求、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
  其次要创设师生平等、民主研讨的课堂情境。在讨论中,教师不要轻易作优劣正误的评判,对学生的发言,要尽可能给以正面评价。哪怕是极微小的合理成分,都要充分肯定。即使完全錯误,也不要直接驳斥,而应从发言的勇气、态度等方面加以鼓励。错误要指出,不能模糊过去,但语气要委婉,态度要恳切,措辞让人容易接受。在讨论中,教师要尽可能以讨论者的身份参与,尽量淡化“裁判”色彩。这样,课堂气氛平等、民主、融洽,探究才能顺利进行。
  其次,指导学生在观察和发现中总结学习。探究性学习的问题应来自于学生的发现。适时抓住学生的读书发现,积极创设适于研讨氛围,引导学生读书探究有价值的问题,是探究性阅读的关键环节。教学《壁虎》一课,学生通过阅读,将文字想象成画面出现在脑海里时,老师提出问题:小飞虫难道没长眼睛吗?怎么竟然落到壁虎的嘴边送死呢?当壁虎吞掉一只小飞虫后,不就暴露自己了吗?老师的故意设问,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课文进一步的阅读探究中。
  四、练与记相结合,提高探究能力
  学习语言就必须积累语言,多读多背。陶行知先生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训练语感的最佳途径是熟读背诵。诵读多了,印象就会深刻起来,最终就会在头脑中形成牢固的网络系统。有了这个网络系统,就有了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即语感。有了语感,提笔作文,便能表情达意得心应手,遣词造句左右逢源,体味到“神来之笔”、“妙笔生花”的快感。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记诵积累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熟读背诵的意义,并给以具体的指导。一是背诵的内容必须典范精粹。可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文名篇和优秀现代白话文。背诵古诗文对人的语言训练作用是全方位的,从语辞的典雅到文脉的贯通到思想的睿智,无不浸染熏陶着读者。二是背诵的方法需要讲究。背诵时不要贪多求快,而是要仔仔细细地读,读懂意思,重要的是背熟,使它成为自己的东西。
  相信随着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习惯的养成,学生们的阅读会逐渐走向深刻与成熟。而这正是学生最大的收获,也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其他文献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写作极富创造性,写作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  一、创新的理念——鲜活的流程  生活是作文的的源泉,真诚感受生活,充实源头活水,作文就是这个理。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作文“新”起来呢?这就要求作文要有创新的理念,写作要有鲜活的流程。  1、题目要新。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教学是一门充满教育机智的艺术。同样的课堂,教学方法经常改变,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每一堂课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就能充满活力,教与学才更有效性。  下面就结合几年来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在课堂上常用的一
摘要: 拥有一颗会思考的头脑,,学会观察和思考。广泛的涉足各种领域,拥有众多的信息资源,是作文的根本。作文的功夫,既在课内,更在课外。  关键词:思想 学识 广泛涉猎 作文根本  作文,一直是困扰老师和学生的一个头疼的问题。老师难教,学生难学。我从事语文教学16年,在这方面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和同仁们探讨。  首先,我觉得老师和学生在作文方面不要功利性太强,目的不要太直接。写作文,没有什么捷径
在我们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有一部分老师觉得复习课难上,它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就感。到目前为止,复习课还不像新课那样有一个基本公认的课堂结构模式。还有一部分老师觉得上复习课是最轻松的,发上几套题让学生多做练习采用“题海战术”复习课成了练习课。这两种思想都是错误的。复习课是对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进行一次归纳,进行横纵向的归类,进而作知识的系统的整体结合,形成结构化的知识,将复习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