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地区,计算机课程在初中都已普遍开展,城市地区的计算机课程也扩展到小学阶段了。然而,每一个教师都在教师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着更好的教学方法,开创更好的教学模式,希望能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计算机;计算机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3-0000-02
In Practice,To Explore Methods of Teaching Junior High School Computer Courses
Dai Xiaoxia
(Nantong City,Jiangsu Province,Tongzhou District Erdiao School,Nantong226342,China)
Abstract:With the social progress and the advent of information age,whether in urban or in rural areas,computer courses are generally carried out in junior high school,computer courses in urban areas is also extended to the primary phase.However,every teacher in the teachers continue to explore the practice of better teaching methods,to create a better teaching model,hoping to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to achieve better teaching results.
Keywords:Junior high school computer;Computer teaching;Teaching methods;Teaching;Interested in training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普及,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的计算机课程早已变得不可或缺。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学习计算机的学生年龄变得越来越小,地域范围也越来越广,计算机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当前,计算机更贴近于人的生活,如电子购物,远程教育,网上交友等。除人的生活外,计算机与网络也在逐步渗透于各行各业,各行各业都依赖与计算机化的办公和管理,都依赖计算机提供的信息。计算机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世界各地之间的距离。一幕幕的现实让人们清醒的认识到:如果缺乏好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技能,将很难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很好地生活和工作。
可见,学校普遍开展计算机课程是应时代的要求,学生能否学好计算机课程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上月就有某局长在微博与情人的“甜言蜜语”被网友“围观”了,最后形成个大笑话和大丑闻。究其原因,就像新闻标题一样,某局长吃了“没文化”“电脑盲”的亏。这新闻大家笑笑也就过去了,但提醒我们的是,计算机和网络离我们越来越近,越来越生活化,我们一定要掌握适当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才不会在生活中和工作上吃了“电脑盲”亏。
如果中学阶段的计算机基础不够扎实,以后的课程掌握起来也将比别人难几倍,将来也很难以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初中计算机教学工作以来的实际情况以及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提出一些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初步的建议,希望能和同样在计算机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们共同交流学习,教好初中计算机的每一堂课,让学生们每一堂课都有较好收获。
一、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兴趣,永远是有效教学的第一定律,一切的学习都只有在兴趣中萌芽和发展,才可能取到好的效果,甚至是事半功倍的效果。兴趣是个很老的话题,但却不得不说的话题。在在计算机教学中,我一直在观察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并做了个简单的问卷调查,题目可以大概设定,如:你认为计算机技术那些重要的用处?你对计算机技术最感兴趣的是哪部分?你觉得计算机技术有趣吗?等等的一些问题。不但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调查来获得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感兴趣程度,还可以在调查的过程中让学生们感受到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并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能够真正喜欢上计算机课程。在教学中,我也发现到,兴趣好的学生,成绩比兴趣差的明显好很多,而且兴趣好的学生不用老是催着学习,他们都是自觉地自动地学习,学习效果也很好,兴趣差的学生即使在老是的催促下看书,做习题,交作业,也达不到老师期望的成绩。
在上课的时候,教师的课堂语言是组成教学的重要方面,同样是讲一个知识点,不同的语言就能让学生们听到不一样的效果。我在教学中总是希望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们迅速理解并能够深刻记忆。例如,在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一些比喻来形容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如中央处理器就像我们的大脑,是处理各类信息的,我们的嘴巴能通过说话来表达我们的想法,计算机就是通过输出设备来表达的。这样的一些比喻就可以让学生们一下子记住硬件的分类和各自的作用。如果只是照书上那样读给学生听,那些枯燥的名字是很难让学生们记住的。
计算机课程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上机操作。通常,在做一些上机练习的时候,如果教师把气氛变得活跃和轻松,学生们在上机过程中也更能发挥和创新。要是一去到机房就指定做这个做拿个,一再强调要跟着老师的步骤做,学生们就开始变得沉闷起来,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上机实践也收不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我在上机实践课上都是大概给定一个实践的内容,让学生们自由发挥,适当给学生指引,让他们在探索中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并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分析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计算机课程的特点是教学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强,灵活性高等。然而每个教师的水平和教学经验等的差异,导致教学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就列举几种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阐明,主要归结为四个方面。
(一)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之间的矛盾
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之间本不存在矛盾,各有各的角色和作用。但由于教师的水平有限或者缺乏操控教学过程的经验,在很多教师看来,把握住了学生主体,就很难做到教师主导,或者注重了教师主导,却忽略了学生主体。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要真正把握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之间的关系,把握两者之间的平衡,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因此这就成了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
(二)教师计算机知识老化与课程内容快速更新之间的矛盾
计算机课程不同于其他的课程,它是一门快速发展、不断更新的学科,一年两年间可能教程就换了,内容就变了。不像语文数学之类,可能几年甚至十年都还是原来大致的内容。这就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但就目前来说,一些计算机教师的计算机水平普遍跟不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脚步。这直接就影响到了教师是否能较好学生,是否能把计算机课上好。
(三)知识讲解与上机实践的时间分配之间的矛盾
是讲解还是实践,讲得少,怕学生不明白,讲得多,学生有没时间上机实践。这也是个普遍存在与计算机教学方面的问题。知识的讲解和上机实践都是缺一不可的,知识的讲解为上机实践打下基础,上机实践却又对知识进行了复习和巩固。如果教师把握得好,合理分配各方面的时间,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学生知识水平结构与教学模式之间的矛盾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都装有电脑。学生们都能够比较早地接触到计算机,并且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但调查发现,学生们即使在学习计算机课程之前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也只是停留在开关机和选择、打开、关闭等简单的操作技能上。因为大多孩子在家玩电脑都是玩玩游戏或者上网,很多学生都不会word文档之类的简单软件操作。中学生普遍对计算机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期望值非常高。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很多学校在中考、高考都不设计算机技术的考核,致使一些学校把计算机课程的课时进行了压缩,而学生也把精力放到了其他必考科目上,大大降低了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部分教师在讲授计算机课程时,还按照传统的系统性、渐进式方式授课,这样更难吸引学生的兴趣。
三、对有效教学方式和教学改革策略的探索
(一)兴趣培养
作为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达到这个目的,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能在课堂上自由发挥;寓学习于娱乐,像计算机这种带有点娱乐性的课程,可以在课程中穿插点小游戏,让学生们在玩乐中学习;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组织好教学过程,让教学过程更吸引学生;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们上机操作,巩固所学知识,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预留一点点时间让学生们玩个小游戏放松一下;只有师生和谐地融为一体,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愉快,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他持久,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二)自我提高
很多学校的教师都会有间隔一年或两年就去参加进修的机会,因为老师也要不断“充电”,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把握好教材并教好学生。但作为计算机课程的教师,如果只是在学校组织教师进修的时候才去学习知识提高自己,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在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都要不断地留意计算机科学的新动向。可以通过网络等媒体工具去了解一些学术的研究成果或计算机科技的发展。
(三)精讲多练
在讲和练的关系中,既要讲也要练,通过少讲,精讲来适当缩短讲课时间,让学生的上级实践课能够多一些。在讲课的内容中,教师也不用全部讲完或全部都讲仔细,简略的内容就点一下就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去学习和想象。教师只讲解一些难懂的、易错的地方以及一些更快更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才能无障碍地学习。
(四)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家庭条件和背景不同,他们的计算机水平和基础也存在较大差异。这里的因材施教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让水平不同的学生相互补充平衡;二是让水平不同的学生相对独立以得到适合自身的发展。如在上机课的位置安排上,把基础好的分散在各个位置,周围基础差的学生在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的时候可以及时请教旁边基础好的学生。在做一些上机操作的时候,还可以按水平给定学生不同的学习任务,这样可以充分照顾到不同水平等级的学生,让他们各自都得到发展。
四、结语
初中计算机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们的学习,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上一定不能马虎。初中计算机课程是打基础的阶段,在初中阶段掌握好了计算机技术,在今后高年级的课程中学起来会更得心应手。也更有利于今后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以及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颖秋.浅议初中计算机教学改革策略[J].成功(教育版),2010,3
[2]宋会增.谈初中计算机教学[J].学周刊B版,2010,8
[3]王嵘.初中计算机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的实践探讨[J].金色年华(下),2010,8
[4]王伟.初中计算机教学的五点体会[J].考试周刊,2010,18
[5]马承林.搞好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0
关键词:初中计算机;计算机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3-0000-02
In Practice,To Explore Methods of Teaching Junior High School Computer Courses
Dai Xiaoxia
(Nantong City,Jiangsu Province,Tongzhou District Erdiao School,Nantong226342,China)
Abstract:With the social progress and the advent of information age,whether in urban or in rural areas,computer courses are generally carried out in junior high school,computer courses in urban areas is also extended to the primary phase.However,every teacher in the teachers continue to explore the practice of better teaching methods,to create a better teaching model,hoping to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to achieve better teaching results.
Keywords:Junior high school computer;Computer teaching;Teaching methods;Teaching;Interested in training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普及,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的计算机课程早已变得不可或缺。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学习计算机的学生年龄变得越来越小,地域范围也越来越广,计算机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当前,计算机更贴近于人的生活,如电子购物,远程教育,网上交友等。除人的生活外,计算机与网络也在逐步渗透于各行各业,各行各业都依赖与计算机化的办公和管理,都依赖计算机提供的信息。计算机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世界各地之间的距离。一幕幕的现实让人们清醒的认识到:如果缺乏好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技能,将很难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很好地生活和工作。
可见,学校普遍开展计算机课程是应时代的要求,学生能否学好计算机课程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上月就有某局长在微博与情人的“甜言蜜语”被网友“围观”了,最后形成个大笑话和大丑闻。究其原因,就像新闻标题一样,某局长吃了“没文化”“电脑盲”的亏。这新闻大家笑笑也就过去了,但提醒我们的是,计算机和网络离我们越来越近,越来越生活化,我们一定要掌握适当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才不会在生活中和工作上吃了“电脑盲”亏。
如果中学阶段的计算机基础不够扎实,以后的课程掌握起来也将比别人难几倍,将来也很难以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初中计算机教学工作以来的实际情况以及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提出一些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初步的建议,希望能和同样在计算机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们共同交流学习,教好初中计算机的每一堂课,让学生们每一堂课都有较好收获。
一、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兴趣,永远是有效教学的第一定律,一切的学习都只有在兴趣中萌芽和发展,才可能取到好的效果,甚至是事半功倍的效果。兴趣是个很老的话题,但却不得不说的话题。在在计算机教学中,我一直在观察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并做了个简单的问卷调查,题目可以大概设定,如:你认为计算机技术那些重要的用处?你对计算机技术最感兴趣的是哪部分?你觉得计算机技术有趣吗?等等的一些问题。不但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调查来获得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感兴趣程度,还可以在调查的过程中让学生们感受到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并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能够真正喜欢上计算机课程。在教学中,我也发现到,兴趣好的学生,成绩比兴趣差的明显好很多,而且兴趣好的学生不用老是催着学习,他们都是自觉地自动地学习,学习效果也很好,兴趣差的学生即使在老是的催促下看书,做习题,交作业,也达不到老师期望的成绩。
在上课的时候,教师的课堂语言是组成教学的重要方面,同样是讲一个知识点,不同的语言就能让学生们听到不一样的效果。我在教学中总是希望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们迅速理解并能够深刻记忆。例如,在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一些比喻来形容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如中央处理器就像我们的大脑,是处理各类信息的,我们的嘴巴能通过说话来表达我们的想法,计算机就是通过输出设备来表达的。这样的一些比喻就可以让学生们一下子记住硬件的分类和各自的作用。如果只是照书上那样读给学生听,那些枯燥的名字是很难让学生们记住的。
计算机课程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上机操作。通常,在做一些上机练习的时候,如果教师把气氛变得活跃和轻松,学生们在上机过程中也更能发挥和创新。要是一去到机房就指定做这个做拿个,一再强调要跟着老师的步骤做,学生们就开始变得沉闷起来,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上机实践也收不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我在上机实践课上都是大概给定一个实践的内容,让学生们自由发挥,适当给学生指引,让他们在探索中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并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分析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计算机课程的特点是教学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强,灵活性高等。然而每个教师的水平和教学经验等的差异,导致教学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就列举几种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阐明,主要归结为四个方面。
(一)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之间的矛盾
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之间本不存在矛盾,各有各的角色和作用。但由于教师的水平有限或者缺乏操控教学过程的经验,在很多教师看来,把握住了学生主体,就很难做到教师主导,或者注重了教师主导,却忽略了学生主体。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要真正把握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之间的关系,把握两者之间的平衡,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因此这就成了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
(二)教师计算机知识老化与课程内容快速更新之间的矛盾
计算机课程不同于其他的课程,它是一门快速发展、不断更新的学科,一年两年间可能教程就换了,内容就变了。不像语文数学之类,可能几年甚至十年都还是原来大致的内容。这就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但就目前来说,一些计算机教师的计算机水平普遍跟不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脚步。这直接就影响到了教师是否能较好学生,是否能把计算机课上好。
(三)知识讲解与上机实践的时间分配之间的矛盾
是讲解还是实践,讲得少,怕学生不明白,讲得多,学生有没时间上机实践。这也是个普遍存在与计算机教学方面的问题。知识的讲解和上机实践都是缺一不可的,知识的讲解为上机实践打下基础,上机实践却又对知识进行了复习和巩固。如果教师把握得好,合理分配各方面的时间,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学生知识水平结构与教学模式之间的矛盾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都装有电脑。学生们都能够比较早地接触到计算机,并且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但调查发现,学生们即使在学习计算机课程之前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也只是停留在开关机和选择、打开、关闭等简单的操作技能上。因为大多孩子在家玩电脑都是玩玩游戏或者上网,很多学生都不会word文档之类的简单软件操作。中学生普遍对计算机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期望值非常高。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很多学校在中考、高考都不设计算机技术的考核,致使一些学校把计算机课程的课时进行了压缩,而学生也把精力放到了其他必考科目上,大大降低了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部分教师在讲授计算机课程时,还按照传统的系统性、渐进式方式授课,这样更难吸引学生的兴趣。
三、对有效教学方式和教学改革策略的探索
(一)兴趣培养
作为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达到这个目的,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能在课堂上自由发挥;寓学习于娱乐,像计算机这种带有点娱乐性的课程,可以在课程中穿插点小游戏,让学生们在玩乐中学习;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组织好教学过程,让教学过程更吸引学生;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们上机操作,巩固所学知识,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预留一点点时间让学生们玩个小游戏放松一下;只有师生和谐地融为一体,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愉快,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他持久,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二)自我提高
很多学校的教师都会有间隔一年或两年就去参加进修的机会,因为老师也要不断“充电”,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把握好教材并教好学生。但作为计算机课程的教师,如果只是在学校组织教师进修的时候才去学习知识提高自己,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在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都要不断地留意计算机科学的新动向。可以通过网络等媒体工具去了解一些学术的研究成果或计算机科技的发展。
(三)精讲多练
在讲和练的关系中,既要讲也要练,通过少讲,精讲来适当缩短讲课时间,让学生的上级实践课能够多一些。在讲课的内容中,教师也不用全部讲完或全部都讲仔细,简略的内容就点一下就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去学习和想象。教师只讲解一些难懂的、易错的地方以及一些更快更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才能无障碍地学习。
(四)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家庭条件和背景不同,他们的计算机水平和基础也存在较大差异。这里的因材施教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让水平不同的学生相互补充平衡;二是让水平不同的学生相对独立以得到适合自身的发展。如在上机课的位置安排上,把基础好的分散在各个位置,周围基础差的学生在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的时候可以及时请教旁边基础好的学生。在做一些上机操作的时候,还可以按水平给定学生不同的学习任务,这样可以充分照顾到不同水平等级的学生,让他们各自都得到发展。
四、结语
初中计算机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们的学习,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上一定不能马虎。初中计算机课程是打基础的阶段,在初中阶段掌握好了计算机技术,在今后高年级的课程中学起来会更得心应手。也更有利于今后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以及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颖秋.浅议初中计算机教学改革策略[J].成功(教育版),2010,3
[2]宋会增.谈初中计算机教学[J].学周刊B版,2010,8
[3]王嵘.初中计算机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的实践探讨[J].金色年华(下),2010,8
[4]王伟.初中计算机教学的五点体会[J].考试周刊,2010,18
[5]马承林.搞好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