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案管理护理在新生儿重度窒息临床抢救中的价值研究

来源 :健康护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fu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预案管理护理在新生儿重度窒息临床抢救中的价值。方法:将2017年8月~2018年7月期间我院新生儿收治80例重度窒息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取新生儿科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预案管理护理。分析、对比两组患儿抢救成功率与新生儿评分(Apgar)。结果:①观察组救治成功38例患儿,救治成功率为95.00%;对照组救治成功32例患儿,救治成功率为80.00%。两组救治成功率进行比较,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患儿干预5分钟后,Apgar评分为(8.5±1.2)分,对照组患儿干预5分钟后,Apgar评分为(5.5±1.3)分,两组患儿干预后Apgar评分进行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案管理护理在新生儿重度窒息临床抢救中的具有极高价值,值得新生儿科广泛学习及借鉴。
  关键字:预案管理护理;生儿重度窒息;臨床抢救;价值研究
  新生儿重度窒息是临床上新生儿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抢救成功率与临床护理干预方案选择联系紧密【1】。因此,如何选择科学合理的临床护理干预方案对于新生儿重度窒息患儿的治疗尤为重要。本文以提升重度窒息患儿抢救成功率为目标,对比分析新生儿科常规护理与预案管理护理在重度窒息患儿抢救中的临床效果。详情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7年8月~2018年7月期间我院新生儿科收治80例重度窒息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观察组:男性患儿25例,女性患儿15例,妊娠周期37.5~1.5周,平均为(38.5±2.5)周,体重为1.4~4.5kg,平均为(2.6±0.5)kg;对照组:男性患儿23例,女性患儿17例,妊娠周期37.0~1.6周,平均为(38.7±2.3)周,体重为1.3~4.2kg,平均为(2.7±0.6)kg;两组患儿性别、孕周、体重等基础资料相似,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新生儿科常规护理。遵医嘱给予操作,麻醉医生负责气管插管;观察组:采取预案管理护理,其具体措施如下:(1)给予患儿初期人工复苏。将患儿呈仰卧位摆放,然后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与此同时,采用触觉刺激新生儿的方式,促进其自主呼吸,及时评定Apgar评分【2】;(2)观察患儿心率、肤色、肌肉张力、呼吸以及神经反射等相关指标,决定是否采用气管插管的方式给予人工通气。新生儿科医生负责气管插管操作;(3)若心率持续<100次/分钟,需要给予持续性的胸外心按摩。注意事项:①手法标准。②重视细节。③注意负压引力适中,减低粘膜损伤。④密切关注患儿血氧饱和度、心率变化,适时调节氧气浓度;(4)依据患儿病情状况,及时去除其气管导管;(5)抢救的整个过程必须确保患儿放置在辐射台上,注意保暖防止因体温过低引起并发症,显著提升患儿复苏的成功率。与此同时,注意详细记录医疗文书。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儿抢救成功率;②对比患儿干预(前、后)5分钟的Apgar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做统计学分析,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P<0.05时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抢救成功率对比
  观察组(n=40),救治成功38例,救治成功率为95.00%;对照组(n=40),救治成功32例,救治成功率为80.00%。两组患儿救治成功率进行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儿抢救成功率对比
  观察组患儿干预(前、后)Apgar评分为:2.3±0.8、8.5±1.2;对照组患儿干预(前、后)Apgar评分为:2.4±0.8、5.5±1.3。干预前,两组患儿Apgar评分进行比较,差异不具可比性(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Apgar评分进行比较,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可比性(P<0.05)。
  3讨论
  新生儿重度窒息属于新生儿科常见重疾,多由新生儿宫内窘迫或者呼吸系统疾病(分娩中)导致缺氧、缺血引起【3】。若不进行及时抢救,则会导致新生儿致残或者致死,对患儿及其家庭产生严重影响。
  预案管理护理的成功应用,可显著提升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并给予与之相适应的处理措施,可最大限度降低伤残以及死亡比列。将预案管理护理应用于新生儿科重度窒息患儿的抢救中,可显著提升新生患儿救治成功率,有效改善患儿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预案管理护理组抢救成功率及干预后5分钟Apgar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综上所述,预案管理护理在新生儿重度窒息临床抢救中的具有极高价值,可显著提升新生儿重度窒息抢救成功率,提升新生儿重度窒息整体治疗水平,值得各院新生儿科广泛学习及借鉴。
  参考文献:
  [1]蒲媛媛,胡顺红.预案管理护理在新生儿重度窒息临床抢救中的价值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24):3207-3208.
  [2]苗春霞.预案管理在新生儿重度窒息抢救及护理中的效果评价[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40):112-113.
  [3]刘莉.预案管理在新生儿重度窒息抢救及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1(5):126-126,130.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分析针对哮喘病患者采取呼吸护理的具体方法和运用价值。方法: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配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该基础上配合呼吸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总体治疗有效率高达97.37%,高于同期对照组的84.21%(P0.05);护理之后,观察组的SF-36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配合常规护理,包括强化患者病情监测,给予服药指导,做好病房卫生清洁等;而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肿瘤内科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分析与防范措施。方法:2015年9月到2018年10月医院肿瘤内科接受治疗患者,出现护理风险事件当中,随机选取8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与观察对象。使用回顾分析的方式,探究肿瘤内科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结合成因,制定合理的防范措施。结果:肿瘤内科护理风险事件类型当中,按照所占比例大小进行排列,依次为,化疗药物外渗、化疗药物过敏、医院感染、跌倒坠床、静脉血栓、自杀。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精细化护理模式应用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对术后疼痛度和膝关节活动度的影响。 方法 我科自2017年1月起开始应用精细化护理模式,故随机选取我院15例于2016年1-2016年12月之间实施TKA的患者作对照组,实施骨科常规护理模式。随机选取15例2017年1-2017年12月之间实施TKA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全程精细化护理。对比两组术后疼痛度及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观察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70例ICU接收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性护理,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对比2组患者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下护理效果。结果 2组患者在GCS评分、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指标数据相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6.4±1.2)d、住院费用(41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在妇产科护理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妇产科患者1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优质护理干预,对照组常规护理,比较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为(40.55±5.88)分、(41.66±8.21)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7.77%,高于对照组88.89%。且P
期刊
摘要:预见性护理是指护士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与判断,提前预知存在的护理风险,从而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避免护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所以,为了避免输液外渗,使输液保证更加安全,应将留置针留置时间尽量延长。我院选取2015年3月~2015年5月100例静脉输液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并统计分析了穿刺成功率,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输液外渗;新生儿;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在麻醉复苏室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全麻手術患者72例,根据患者术后恢复方式差异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患者在麻醉复苏室中接受心理护理,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对比其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复苏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全程
期刊
摘要:目的:总结并归纳临床护理路径在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文挑选40例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患者,按照抽签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0例。对照组围术期实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护理后,行临床护理路径的观察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方面,均远优于对照组,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持续改进PICC导管护理质量中静脉治疗护理小组的价值探析。方法:2017年11月到2018年12月医院在接收的 PICC 静脉输液治疗患者当中,随机选取92例作为本次的研究与观察对象,并分为观察组(46例)与对照组(46例)两组。对照组使用的是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使用的是常规护理+静脉治疗护理小组对 PICC 护理工作进行持续改进小组构建干预方式。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 1 次穿刺成功
期刊
摘要:目的:采用循证护理的方式护理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观察其应用效果,以此为依据对其进行应用价值的探讨。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方法进行为期一年的护理,最后通过对比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和患者满意度对循证护理进行应用价值的探讨。结果:经过循证护理和常规护理的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有效性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