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课外相结合 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插上双翼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TNTma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与陶冶情操的过程,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让学生广泛阅读经典名著和时文精品,使他们在优秀的文化氛围中思索并汲取文化素养。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已成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如同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双翼。然而,如何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衔接,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值得语文教师认真思考与研究的问题。笔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加强对课内阅读的指导
  
  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教师应加强课内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得法于课内”。教学要在重视文本教科书的同时又超越文本,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新机制,这样,语文学习才会事半功倍。
  1.开展创造性阅读,注重人文性与个性化
  长期以来,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并不是阅读活动的主动参与者,而是更多地依赖教师、迷信书本,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器。开展创造性阅读,就是要改变这种局面,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注重个性化朗读的指导,尤其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在阅读中,特别是在把握文章的主旨时,应鼓励学生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而不是迷信权威、迷信书本。开展创造性阅读就是鼓励学生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和感受,提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应予以肯定,从而营造出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只有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从那种“人云亦云”“异口同声”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在阅读的同时,教师可以穿插各种小练笔,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举一反三。
  2.把课外引入课内,构建大语文教学动场
  语文教学必须要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增加语文课的文化内涵,不能将经典名著、时文精品拒课堂之外,应在把握教科书的基础上提供有价值的材料,将课外阅读纳入语文课程体系,在“法定”的教学时空内,弥合课内与课外的鸿沟,让学生在有限的语文课堂内掌握最大量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把背景资料引入课堂,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描述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很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联系时代背景才能理解人物的情感。如学习柯岩的诗歌《种子的梦》,如果仅从表面上理解种子的梦想:吸收养分,积蓄着力量,梦想自己发芽、长叶、开花、结果,这是远远不够的。我在课前就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柯岩的资料,自己也把关于这首诗的背景资料打印出来。课堂上通过学生对资料的交流,了解诗人在“文化大革命”中一家人深受迫害。诗人用人性化的语言描述种子的梦,抒发自己在艰苦的环境中不畏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祖国新生的寄托。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把经典美文引入课堂,加大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抓住教科书中某些有价值的知识点,如体会文章的感情、揣摩人物的形象等,可以把与之相关的课外资料推荐到课堂上,与相应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这样做既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为课外阅读打下铺垫。如学习《草船借箭》后,我选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和大摆空城计的内容整理印发给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通过阅读,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激起了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班内掀起了读三国、品三国的热潮。
  这样课内课外相结合,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加大了课内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有计划地指导课外阅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有效的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伸,能让学生真正聪明起来。
  1.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推荐合适读物
  好书,以它的健康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紧张、惊险、曲折的情节吸引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只有教育学生读好书,才能使学生从好书中受到美的感染和陶冶,才能树立良好的审美观。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教师要告诉学生哪些是好书,可以读,哪些是坏书,不可以读,不断提高他们的鉴别能力。教师要制定好每学期的读书计划,减少阅读的盲目性。
  (1)推荐延伸性的课外书籍。在学生学习了课文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进行延伸性课外阅读。如学习了《鲸》一文,推荐学生阅读美国作家赫尔曼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