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遇见好书,如遇知己,于我心有戚戚焉。读《建筑家安藤忠雄》。
小时候大姑家曾有一个简陋的瓦坊,现在的我只记得一进院门有一个水泥砌的池子里,总是泡着瓦片,然后姑家的哥姐在旁边的棚子里忙碌着,因为我一点都不感兴趣,所以我现在都想不起他们在里面忙些什么。更重要的是有一次和二叔家的弟弟绕着那装着瓦片的池子追逐打闹,不小心我掉了进去,很浅的那种,可是我还是哇哇哭了起来,自那以后姑家的大哥叫我“哭百精”。时间久了,我自己的哥哥姐姐只要看到我因为一点小委屈哭就会用那个绰号嘲讽我,然后扬长而去。
我仍旧记得的小时和建房子搭上点边的事就是和爸爸去脱坯,因为那时农村住的房子都是土坯盖的,穷苦人家买不起砖而选择经济适用的土坯。当然我肯定是跟着凑热闹的那种,父亲领着能干活的大姐和哥哥,旁边跟着不能干活却好热闹的小妮子,带着需要的工具,去到河滩找块空地,和一堆泥巴,里面放些麦秸或是稻草。到一定火候的时候,用好像铁锨一类的东西将和好的泥费劲地装到一个长方形的木框子里,很浅的那种。抹平最上层,然后抬起,一个土坯完成。再机械地弄下一个。
我只是记得那被放了麦秸和稻草的泥巴,特别的有抻头和韧劲,那不是一件很好干的活,辛苦费力的很,虽然我没做但记得很不容易,顶着烈日艳阳干如此活计。
一个个脱好的土坯按着差不多的远近距离被晒在河沿上,远远地望去排列很整齐很壮观的样子,被狠狠的太阳晒过三五天,基本成型,就可以堆积起来了。看家人脱下一个个土坯,而那土坯在晒差不多干后又被堆砌成土坯墙暂时存放那里,以备需要,我在其中收获我儿时的欢乐。
儿时没有积木,我在泥巴从模子中成型脱落的瞬间获得了关于长方形状的形象记忆,虽然我那时还不太懂,但那瞬间“脱成型”塑造的欢乐我别有深味。我也在那土坯晒干后,抢着去堆摞它。成长于乡间,这和现在孩子堆积木的欢乐虽有别,但我想也许一样。
我脑海里会有这脱土坯的深深印象,且记起都快乐的很,有水、有泥、有模子、有样子,这段美好的童年时光记忆,于我很美好。我猜想回家后我一定会嚷着和妈妈邀功,说今天脱土坯的活计我也有干哦。
变成大人后喜欢追忆童年。是不是在对抗岁月,怕自己忘记自己最初的美好样子?说到美好,每个人的人生大不同,但我发现每一个大家,先是一个从未想过会成大家的人,比如季羡林,比如安藤。他的传记我从头读到尾,看到的都是他对生活的感激和憧憬,冲劲自不必说。20岁的毕业旅行环游日本,21岁在没有旅欧指南和亲友无外国观光经验后出游欧洲。他会外语吗?读时我很好奇知道他如何一路边走边看地顺利返回;但这一路的艰辛他都忽略不计了,记下的只是看到每一栋建筑后的激动和感动。人生中的磨难苦痛伤感都忽略不计。这是身体力行的修为。
遇见一本好书。就是遇见一个好的认识自己的缘分。从他的身上我也学到“三拳”悟到“两式”。
律己
宋代陈亮《谢曾察院启》有云“严于律己,出而见之事功;心乎爱民,动必关夫洽道。”这大概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出处。“律己”这中国人烂熟于心的道理,他践行得极好,设想有自己公司的几人会将自己的位置选定在玄关旁对着出入口处、冬凉夏暖又最嘈杂的地方,他是这另类坚持的一个,他自己也讲自己是个脾气大的人,但我想在这严格律己的背后。他身上的一股正气是会赢得格外尊重的。想必和他一起工作的人时刻都有如临大敌的危机感而不敢丝毫有所懈怠,这也是他讲的“恐怖感教育”,但这只是形式,内容上他也是用自己的宽来待人,因为他求全责备、苛责严厉完全不是站在让自己好过的立场,而是对每一个让他设计房子的业主负责,对将来走向社会的实习生的未来负责,对将来独立门户的和他一样的创业者负责。这也是一种宅心仁厚。
在中国的古书《触龙说赵太后》中有“爱其子,为其计深远”的观点,而安藤这个人超越了亲情,心中有大爱,做自己的事同时也以为别人的将来深远计量为责任。这“宽”以责任为扣,有时间的长度,空间的厚度,是爱的维度,让其成为大家。
安藤是一个在生活中实践修行的人,他的律己让我想起了弘一法师,就连走向佛坛他选择的也是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的律宗,一个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大智慧者。“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向生活主动出拳
他曾做过拳击手,也在认清自己的能力后毅然选择退出拳击走向建筑,但将拳头常常挥向并非事事如愿、常以失败收场之人生种种无常是他所坚定和未摒弃的。他是一个向生活主动出击的勇敢者,懂得审时度势,从剩余的可能性中,抓住微小渺茫的希望之光,挣扎拼命的生存下去。“我认为,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待在光明之中。从远处凝望光明,朝它奋力奔去,就在那拼命忘我的时间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实。”这就是安藤:一个在黑暗中始终向光明奋斗和追求的人,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自己精彩异常的建筑人生。
这个世界其实所有美好的存在都是在与现实中的不美好对抗共生而得,就好像人生下来就不可能事事平顺,在这不平顺中觉察生活就是有追求的活和勇敢。因为平凡,所以试着有追求有价值,反而有一天会成为别人眼中的卓越。所以生命中的逆境是正常的存在,活着就是在一路打败各种不顺利中,才真正地明了觉悟什么是平静什么是顺境。
经历一些不平凡、世俗、官僚。这才是活过的人生。人生顺流逆流都是福,“逆”反而正是为了给你更大的福时让你能承受得起。
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他没有宗教信仰,却站在宗教徒的角度设计了很多别致特色的在自然中独立绽放而又投身自然的教堂。他以日本为据点、生长于斯的大阪为根据地。用“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共生”建筑理念造属于日本人的房子。让世界看到了日本视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所以他能将他都市游击队设计建筑到世界各个有深刻影响力的地方。一个人活出了堂堂正正的日本样子,一个个建筑造出了活脱脱狭小岛国自强不息的奋斗样子,他和他的建筑是值得尊敬和让人铭记的。
建一个房子,改变一家人的生存环境,让人们留住一个关于城市的记忆,让周围长成一片绿油油的天。人、建筑、自然,辉映成趣,这就是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建筑业者的别致用心。他有着坚韧的超前意识,做建筑,盖房子,不只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建筑家的蓝图,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描绘着自己的建筑梦想,所以他艰辛,他快乐,他艰苦,他幸福。
种下一个种子,让绿色和生命的理想长成参天大树,他赋予了建筑灵魂,给了一所房子一个家。有推开窗就可以望见的自然和懂它的主人。光与影的变换中。建筑的线条透着和谐的自然之美。
世界是冷酷的,所以我们遇见一个又一个给温暖的人,对我们坏的是提示,好的则是勇敢的相信和鼓励;也有时我们孤单在路上。那是思考和特立独行的时间和空间。所以不论哪样。都是赏赐。生活扔每一样东西给我们的时候都有两张脸,甜过会有苦,爱过会有伤,努力过会失败,所以要学会翻崭新的页。翻脸就是。
小时候大姑家曾有一个简陋的瓦坊,现在的我只记得一进院门有一个水泥砌的池子里,总是泡着瓦片,然后姑家的哥姐在旁边的棚子里忙碌着,因为我一点都不感兴趣,所以我现在都想不起他们在里面忙些什么。更重要的是有一次和二叔家的弟弟绕着那装着瓦片的池子追逐打闹,不小心我掉了进去,很浅的那种,可是我还是哇哇哭了起来,自那以后姑家的大哥叫我“哭百精”。时间久了,我自己的哥哥姐姐只要看到我因为一点小委屈哭就会用那个绰号嘲讽我,然后扬长而去。
我仍旧记得的小时和建房子搭上点边的事就是和爸爸去脱坯,因为那时农村住的房子都是土坯盖的,穷苦人家买不起砖而选择经济适用的土坯。当然我肯定是跟着凑热闹的那种,父亲领着能干活的大姐和哥哥,旁边跟着不能干活却好热闹的小妮子,带着需要的工具,去到河滩找块空地,和一堆泥巴,里面放些麦秸或是稻草。到一定火候的时候,用好像铁锨一类的东西将和好的泥费劲地装到一个长方形的木框子里,很浅的那种。抹平最上层,然后抬起,一个土坯完成。再机械地弄下一个。
我只是记得那被放了麦秸和稻草的泥巴,特别的有抻头和韧劲,那不是一件很好干的活,辛苦费力的很,虽然我没做但记得很不容易,顶着烈日艳阳干如此活计。
一个个脱好的土坯按着差不多的远近距离被晒在河沿上,远远地望去排列很整齐很壮观的样子,被狠狠的太阳晒过三五天,基本成型,就可以堆积起来了。看家人脱下一个个土坯,而那土坯在晒差不多干后又被堆砌成土坯墙暂时存放那里,以备需要,我在其中收获我儿时的欢乐。
儿时没有积木,我在泥巴从模子中成型脱落的瞬间获得了关于长方形状的形象记忆,虽然我那时还不太懂,但那瞬间“脱成型”塑造的欢乐我别有深味。我也在那土坯晒干后,抢着去堆摞它。成长于乡间,这和现在孩子堆积木的欢乐虽有别,但我想也许一样。
我脑海里会有这脱土坯的深深印象,且记起都快乐的很,有水、有泥、有模子、有样子,这段美好的童年时光记忆,于我很美好。我猜想回家后我一定会嚷着和妈妈邀功,说今天脱土坯的活计我也有干哦。
变成大人后喜欢追忆童年。是不是在对抗岁月,怕自己忘记自己最初的美好样子?说到美好,每个人的人生大不同,但我发现每一个大家,先是一个从未想过会成大家的人,比如季羡林,比如安藤。他的传记我从头读到尾,看到的都是他对生活的感激和憧憬,冲劲自不必说。20岁的毕业旅行环游日本,21岁在没有旅欧指南和亲友无外国观光经验后出游欧洲。他会外语吗?读时我很好奇知道他如何一路边走边看地顺利返回;但这一路的艰辛他都忽略不计了,记下的只是看到每一栋建筑后的激动和感动。人生中的磨难苦痛伤感都忽略不计。这是身体力行的修为。
遇见一本好书。就是遇见一个好的认识自己的缘分。从他的身上我也学到“三拳”悟到“两式”。
律己
宋代陈亮《谢曾察院启》有云“严于律己,出而见之事功;心乎爱民,动必关夫洽道。”这大概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出处。“律己”这中国人烂熟于心的道理,他践行得极好,设想有自己公司的几人会将自己的位置选定在玄关旁对着出入口处、冬凉夏暖又最嘈杂的地方,他是这另类坚持的一个,他自己也讲自己是个脾气大的人,但我想在这严格律己的背后。他身上的一股正气是会赢得格外尊重的。想必和他一起工作的人时刻都有如临大敌的危机感而不敢丝毫有所懈怠,这也是他讲的“恐怖感教育”,但这只是形式,内容上他也是用自己的宽来待人,因为他求全责备、苛责严厉完全不是站在让自己好过的立场,而是对每一个让他设计房子的业主负责,对将来走向社会的实习生的未来负责,对将来独立门户的和他一样的创业者负责。这也是一种宅心仁厚。
在中国的古书《触龙说赵太后》中有“爱其子,为其计深远”的观点,而安藤这个人超越了亲情,心中有大爱,做自己的事同时也以为别人的将来深远计量为责任。这“宽”以责任为扣,有时间的长度,空间的厚度,是爱的维度,让其成为大家。
安藤是一个在生活中实践修行的人,他的律己让我想起了弘一法师,就连走向佛坛他选择的也是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的律宗,一个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大智慧者。“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向生活主动出拳
他曾做过拳击手,也在认清自己的能力后毅然选择退出拳击走向建筑,但将拳头常常挥向并非事事如愿、常以失败收场之人生种种无常是他所坚定和未摒弃的。他是一个向生活主动出击的勇敢者,懂得审时度势,从剩余的可能性中,抓住微小渺茫的希望之光,挣扎拼命的生存下去。“我认为,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待在光明之中。从远处凝望光明,朝它奋力奔去,就在那拼命忘我的时间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实。”这就是安藤:一个在黑暗中始终向光明奋斗和追求的人,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自己精彩异常的建筑人生。
这个世界其实所有美好的存在都是在与现实中的不美好对抗共生而得,就好像人生下来就不可能事事平顺,在这不平顺中觉察生活就是有追求的活和勇敢。因为平凡,所以试着有追求有价值,反而有一天会成为别人眼中的卓越。所以生命中的逆境是正常的存在,活着就是在一路打败各种不顺利中,才真正地明了觉悟什么是平静什么是顺境。
经历一些不平凡、世俗、官僚。这才是活过的人生。人生顺流逆流都是福,“逆”反而正是为了给你更大的福时让你能承受得起。
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他没有宗教信仰,却站在宗教徒的角度设计了很多别致特色的在自然中独立绽放而又投身自然的教堂。他以日本为据点、生长于斯的大阪为根据地。用“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共生”建筑理念造属于日本人的房子。让世界看到了日本视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所以他能将他都市游击队设计建筑到世界各个有深刻影响力的地方。一个人活出了堂堂正正的日本样子,一个个建筑造出了活脱脱狭小岛国自强不息的奋斗样子,他和他的建筑是值得尊敬和让人铭记的。
建一个房子,改变一家人的生存环境,让人们留住一个关于城市的记忆,让周围长成一片绿油油的天。人、建筑、自然,辉映成趣,这就是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建筑业者的别致用心。他有着坚韧的超前意识,做建筑,盖房子,不只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建筑家的蓝图,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描绘着自己的建筑梦想,所以他艰辛,他快乐,他艰苦,他幸福。
种下一个种子,让绿色和生命的理想长成参天大树,他赋予了建筑灵魂,给了一所房子一个家。有推开窗就可以望见的自然和懂它的主人。光与影的变换中。建筑的线条透着和谐的自然之美。
世界是冷酷的,所以我们遇见一个又一个给温暖的人,对我们坏的是提示,好的则是勇敢的相信和鼓励;也有时我们孤单在路上。那是思考和特立独行的时间和空间。所以不论哪样。都是赏赐。生活扔每一样东西给我们的时候都有两张脸,甜过会有苦,爱过会有伤,努力过会失败,所以要学会翻崭新的页。翻脸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