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画是艺术品。中国画是中国传统艺术最直接的展现方式。中国画是拍卖市场的一颗新星。这些称谓都不是某两个收藏家炒作的最终结果,而是中国画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艺术品的概念就像中国画所表达出来的一样,它不仅仅是消费品,还是带有某种精神意义上的物品。艺术品的价格不是通过它的使用功能而体现出来的,人们往往是通过珍藏和展示它,来体现其价值以及它的价值增值,它有外观魅力以及内在包含的历史底蕴等,这就不难推断出中国画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为何这样大红大紫。中国艺术品市场最初起步时的经济基础不是很理想。
在改革开放以后,传统字画等都被列为商品悄然进入第三产业,这样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才得以走出“悲惨命运”,从历史的长河中慢慢兴旺起来。其实在古代,就有卖画为生的方式,如唐寅“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起来就写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1]。”等明中以后,大批职业书画家涌入市场以卖画售书作为谋生方式。因此,中国画的市场形成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有了基础。清代是中国古代书画市场发展的高峰阶段,此时书画交易的市场化程度也最高。受封建社会制改和近代思潮影响,艺术品市场机制趋于完善。
在相继经历了股票热、房地产热后,中国艺术品投资和收藏热再掀狂潮。当中,作为艺术品投资的二级市场,拍卖会更是可用“火爆”二字形容。自2003年以后,艺术品市场的买方群体不停扩大,几乎是10年前的3倍。仅民资活跃的浙江,2005年就有40亿元资金投向古玩和字画,艺术品收藏已成为一些企业和个人投资的新渠道。2005年,中国艺术品市场拍卖额大概在200亿元,而书画更是占了70%之多。
艺术品投资的渠道有拍卖公司、文物商店或是文物市场等有限的几种,这其中最主要且最常见的就是拍卖公司。中国画在拍卖市场也是屡屡被拍出高价:如傅抱石的名画《茅山雄姿》以2090万元成交,打破本人的作品的拍卖纪录;又如徐悲鸿的《巴山汲水》,成交价达到1650万元,也打破了拍卖纪录。其实早些年的时候,国画就出现过三年暴涨10倍的事情,譬如陆俨少的作品从一万元一平方尺涨到了如今10万元一平方尺。这当中包括像黄宾虹、陆俨少、吴昌硕、陆抑非等一些名家的画,他们的画基本上半年就能涨一倍[2]。2009年,仅就北京保利、中国嘉德、北京翰海、北京匡时、中贸圣佳、杭州西泠、北京华辰、北京荣宝全国八家大型拍卖公司统计,中国书画单件成交额超过百万元的就有770件,超过5000万元的有6件,超过亿元的有4件[3],而且这一年持续三次刷新中国书画成交的世界最高纪录:北京匡时春拍,八大山人的《仿倪云林山水》立轴,参考价为1400万~1600万元,以8400万元成交,第一次刷新2007年中国嘉德拍卖会推出的明仇英《赤壁图》手卷7952万元的成交纪录;中贸圣佳拍卖公司十五周年(2009年秋季)庆典拍卖会上,清徐扬的《平定西域献俘礼图》手卷以1.3亿元成交,再次刷新中国书画最高纪录,使得中国书画第一次打破亿元大关,把中国书画带进亿元时代;仅仅刚过去一个月,北京保利秋拍,明代吴彬的《十八应真图》手卷以高出底价8倍的16912万元成交,第三次刷新中国书画最高纪录。
当然,在这里说说是感受不到中国画在拍卖市场中的改变,那笔者就以黄宾虹先生最近拍出的几件作品和他早些时候拍出的相比较,可能有些误差但还是可以说明一些有规律性的问题的(表1)。
这些数据都是近几天黄宾虹先生作品的拍卖成功纪录,前5次交易都是有名字有作品的意图作品就可以明显看出拍卖的价格就直线往上飙升,而后面5张作品的价格却相比之下较便宜,估计是没有名字的,也有可能是练笔的作品,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拍卖成交的价格,由此也可以看出,现在人们对于中国画的内涵要求在拍卖市场中逐步的提升。
但是笔者对于这种“天价”代替“再创新高”的中国书画行情比较担忧,这意味着风险随着交易的火爆也在一路上涨。国画成分指数显示,2005年10月为3949点,至12月就下降为1938点。最富戏剧性的要数程十发的作品,2005年初每平方尺2万5千多元,一路上扬,到了10月份飙升至44万8千多,但年末两个月却直线下降,至年底以每平方尺5万元收盘。从成交率来看,全年平均成交率为80%,基本上都在八九成的样子,有两个月甚至达到百分之百,而12月却下跌至54%。吴冠中作品也类似,全年平均成交率达91%,但12月却为60%。这种戏剧性的市场真的是前所未有的,也有人因此散尽家财,所以风险是无所不在的,从你想也想不到的地方飘出来!
所以一些关心此问题的人就开始大篇幅地写关于中国画在拍卖市场价格研究等的文章,说是近现代中国画在中国艺术品的拍卖中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其成交额近几年来估计都占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的百分之八十左右,其拍卖市场在过去的五年中快速发展,给研究者提出了许多研究课题。目前这些课题的研究还很少,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本文的研究就是为了满足市场的迫切需要。前言主要谈选题及其意义,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论文的基本结构框架[4]等。笔者认为我们对于中国画在拍卖市场的地位实在的是太过于关心,关心的超过它本身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了。要知道拍卖一件中国画不是为了谋钱而赚钱,而更应该关心它透露出来的文化气韵。再反过来看看画家们,不少画家再卖画变现,以前唐寅是为了谋生,而现在的画家并非缺钱,日子过得很悠闲,甚至比富、亲自操盘市场行情的运作也时有发生,制造市场假象,已活脱脱地蜕变成一个道德失准的奸商,艺术成为一种玩偶。
并不是在这里批判中国画市场的黑暗规则,只是这个市场在慢慢地蜕变。我想,其他的种类画在变我都没有中国画在艺术品市场中改变那样的心痛万分,中国画是我们老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和智慧,它凝结着中国人民优良的传统血脉和民族精神,如果将此作为一种赚钱的工具,那么中国人还留得下什么,我想中国人还是会懂得怎样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财富、好好地经营中国画艺术市场的。
参考文献:
[1]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下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38,624.
[2]秦春荣.艺术品投资[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7.
[3]秦春荣.艺术品拍卖[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48.
[4]祝君波.艺术品拍卖与投资[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32.
艺术品的概念就像中国画所表达出来的一样,它不仅仅是消费品,还是带有某种精神意义上的物品。艺术品的价格不是通过它的使用功能而体现出来的,人们往往是通过珍藏和展示它,来体现其价值以及它的价值增值,它有外观魅力以及内在包含的历史底蕴等,这就不难推断出中国画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为何这样大红大紫。中国艺术品市场最初起步时的经济基础不是很理想。
在改革开放以后,传统字画等都被列为商品悄然进入第三产业,这样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才得以走出“悲惨命运”,从历史的长河中慢慢兴旺起来。其实在古代,就有卖画为生的方式,如唐寅“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起来就写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1]。”等明中以后,大批职业书画家涌入市场以卖画售书作为谋生方式。因此,中国画的市场形成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有了基础。清代是中国古代书画市场发展的高峰阶段,此时书画交易的市场化程度也最高。受封建社会制改和近代思潮影响,艺术品市场机制趋于完善。
在相继经历了股票热、房地产热后,中国艺术品投资和收藏热再掀狂潮。当中,作为艺术品投资的二级市场,拍卖会更是可用“火爆”二字形容。自2003年以后,艺术品市场的买方群体不停扩大,几乎是10年前的3倍。仅民资活跃的浙江,2005年就有40亿元资金投向古玩和字画,艺术品收藏已成为一些企业和个人投资的新渠道。2005年,中国艺术品市场拍卖额大概在200亿元,而书画更是占了70%之多。
艺术品投资的渠道有拍卖公司、文物商店或是文物市场等有限的几种,这其中最主要且最常见的就是拍卖公司。中国画在拍卖市场也是屡屡被拍出高价:如傅抱石的名画《茅山雄姿》以2090万元成交,打破本人的作品的拍卖纪录;又如徐悲鸿的《巴山汲水》,成交价达到1650万元,也打破了拍卖纪录。其实早些年的时候,国画就出现过三年暴涨10倍的事情,譬如陆俨少的作品从一万元一平方尺涨到了如今10万元一平方尺。这当中包括像黄宾虹、陆俨少、吴昌硕、陆抑非等一些名家的画,他们的画基本上半年就能涨一倍[2]。2009年,仅就北京保利、中国嘉德、北京翰海、北京匡时、中贸圣佳、杭州西泠、北京华辰、北京荣宝全国八家大型拍卖公司统计,中国书画单件成交额超过百万元的就有770件,超过5000万元的有6件,超过亿元的有4件[3],而且这一年持续三次刷新中国书画成交的世界最高纪录:北京匡时春拍,八大山人的《仿倪云林山水》立轴,参考价为1400万~1600万元,以8400万元成交,第一次刷新2007年中国嘉德拍卖会推出的明仇英《赤壁图》手卷7952万元的成交纪录;中贸圣佳拍卖公司十五周年(2009年秋季)庆典拍卖会上,清徐扬的《平定西域献俘礼图》手卷以1.3亿元成交,再次刷新中国书画最高纪录,使得中国书画第一次打破亿元大关,把中国书画带进亿元时代;仅仅刚过去一个月,北京保利秋拍,明代吴彬的《十八应真图》手卷以高出底价8倍的16912万元成交,第三次刷新中国书画最高纪录。
当然,在这里说说是感受不到中国画在拍卖市场中的改变,那笔者就以黄宾虹先生最近拍出的几件作品和他早些时候拍出的相比较,可能有些误差但还是可以说明一些有规律性的问题的(表1)。

这些数据都是近几天黄宾虹先生作品的拍卖成功纪录,前5次交易都是有名字有作品的意图作品就可以明显看出拍卖的价格就直线往上飙升,而后面5张作品的价格却相比之下较便宜,估计是没有名字的,也有可能是练笔的作品,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拍卖成交的价格,由此也可以看出,现在人们对于中国画的内涵要求在拍卖市场中逐步的提升。
但是笔者对于这种“天价”代替“再创新高”的中国书画行情比较担忧,这意味着风险随着交易的火爆也在一路上涨。国画成分指数显示,2005年10月为3949点,至12月就下降为1938点。最富戏剧性的要数程十发的作品,2005年初每平方尺2万5千多元,一路上扬,到了10月份飙升至44万8千多,但年末两个月却直线下降,至年底以每平方尺5万元收盘。从成交率来看,全年平均成交率为80%,基本上都在八九成的样子,有两个月甚至达到百分之百,而12月却下跌至54%。吴冠中作品也类似,全年平均成交率达91%,但12月却为60%。这种戏剧性的市场真的是前所未有的,也有人因此散尽家财,所以风险是无所不在的,从你想也想不到的地方飘出来!
所以一些关心此问题的人就开始大篇幅地写关于中国画在拍卖市场价格研究等的文章,说是近现代中国画在中国艺术品的拍卖中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其成交额近几年来估计都占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的百分之八十左右,其拍卖市场在过去的五年中快速发展,给研究者提出了许多研究课题。目前这些课题的研究还很少,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本文的研究就是为了满足市场的迫切需要。前言主要谈选题及其意义,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论文的基本结构框架[4]等。笔者认为我们对于中国画在拍卖市场的地位实在的是太过于关心,关心的超过它本身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了。要知道拍卖一件中国画不是为了谋钱而赚钱,而更应该关心它透露出来的文化气韵。再反过来看看画家们,不少画家再卖画变现,以前唐寅是为了谋生,而现在的画家并非缺钱,日子过得很悠闲,甚至比富、亲自操盘市场行情的运作也时有发生,制造市场假象,已活脱脱地蜕变成一个道德失准的奸商,艺术成为一种玩偶。
并不是在这里批判中国画市场的黑暗规则,只是这个市场在慢慢地蜕变。我想,其他的种类画在变我都没有中国画在艺术品市场中改变那样的心痛万分,中国画是我们老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和智慧,它凝结着中国人民优良的传统血脉和民族精神,如果将此作为一种赚钱的工具,那么中国人还留得下什么,我想中国人还是会懂得怎样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财富、好好地经营中国画艺术市场的。


参考文献:
[1]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下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38,624.
[2]秦春荣.艺术品投资[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7.
[3]秦春荣.艺术品拍卖[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48.
[4]祝君波.艺术品拍卖与投资[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