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法之创新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u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重点都发生了很多改变,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针对当今的高中物理教学工作进行探索,寻求如何促进高中物理教学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高中物理 教学方法 创新意识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中物理的教学工作水平显著提高。并且在教师的不断工作探索过程中,逐渐的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面对着很多现实问题,一些教师也是“力不从心”。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一、准确解读新课标,促教育理念创新
  (一)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学习的主体性学习,综合考虑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促进其个性发展,并且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这一总体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要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的欲望充分的调动起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注重的是学生知识的积累,物理规律的掌握。但是,这一学习的过程,往往是通过灌输的形式完成的。物理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比较枯燥乏味的,而且学习的难度是相当巨大的,如果课堂上教师又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展现物理学的魅力所在。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并且要对学生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使其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学习态度。
  (二) 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新的课程改革标准中,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是并列的。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观的树立,与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同等重要的。科学探究既是学习的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思想,把科学探究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通过有效的探究与创造活动,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并从中获得一些科学探究与创造的方法,增强其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
  (三) 新课程标准重视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评价
  能力的培养是高中物理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对于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物理本身就是一门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学科,因此,教师要充会学习的积极性,在理论知识讲解的基础上,注重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互动,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具体知识运用讲解,让学生真正的理解物理相关概念和规律的建立于发展过程,并且从中发现新的研究方向,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 新课程标准加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
  物理教学要面向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密切联系和有机结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师应科学引导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研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使他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程中理解和运用知识,从而消除他们对物理的陌生感和畏惧感。同时,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鼓励他们将所学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服务。
  二、科学审视新教材,促教学内容创新
  (一)教师要掌握新教材的体系及编写意图,以便因材施教
  新教材对知识和内容的选取有所调整,编排体系有所变化,对知识的呈现方式也做出了适当的调整。高中物理新教材分为必修与选修两个模块。必修教材的知识体系比较完整,能够让绝大多数学生接受较全面的物理基础教育。选修教材适用于有兴趣且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面对学习发展水平有差异的不同学生,要能够灵活运用教材,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对于必修课程要以普通高中物理学科教学要求为依据,严格控制教学上的过高要求和学习的难度,以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对于选修课程要以普通高中物理学科教学要求和“高考考试说明”为依据,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进行有效教学,切不可任意提高教学的难度。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刻苦钻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 教师应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以丰富课程内涵我们处在一个知识创新的时代,新的知识不断涌现
  物理教育也应与时俱进,教育内容也应该是动态的、开放的。我们不仅要建立物理教育教学内容的更新机制,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还要引导学生关注前沿,面向未知。教学资源应由单一的大纲、教材、教辅材料向文本、音像、教具挂图、实验设施、实物、场景、网络等多元化转变,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的多元化的综合性学习资源,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的有个性的发展。
  三、不断开辟新思路,促教学方法创新
  (一)由单一运用向优化组合与综合运用转化
  在每一节课中,教师都必须根据教学规律,合理选择几种教学方法,并对其进行优化组合。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充满活力。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既要考虑具体的教学内容,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发展水平、接受能力、兴趣和爱好等诸多因素。无论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教师都必须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教学,真正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思想,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了,能力发展了,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
  (二)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化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断问世。积极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复制他人的成功做法,是促使自己迅速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有些成功的典型案例,往往具有不可复制、无法重复的属性,教师不能满足于照搬现成的做法,而必须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借鉴先进经验,实现方法的迁移,更重要的是,在先进教学方式的示范和启发下,努力创造适合自己和适合自己的学生的独特的方法。
  四、小结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探索,高中的物理教学水平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教师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从教学方法上面找问题,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安全问题一直是我们中学体育课堂中十分关注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正确预防和对待体育安全事故呢?本文结合各种事例和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情况,从体育课前的准备工作与合理开展课堂中的活动内容这两方面来谈谈,以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中学体育 课堂安全 事故预防  1、首先做好对任课班级学生的病理状况调查  每学期开学,上课前的第一件事,就是积极与所任班级班主任联系,了解各班学生的病理状况。例如:
目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与细胞凋亡息息相关。许多学者已证实,溶酶体组织蛋白酶L(Cathepsin L)与JNK信号通路均对细胞凋亡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二者对细胞凋亡的调控是否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今教育界的热门话题。着重就创新精神与创新人才,创新人才与高等教育等问题进行了粗浅的探索。创新教育——21世纪教育的主题。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奠基石。本文通过笔者的学习和工作经验,总结了中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尤其是探索式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创新 人才 培养 创造性思维  素质
摘要:在现在的高中课堂教学中,常常是老师负责的讲解,而学生是被动的听。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如何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往往被忽略。所以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想办法让学生多参与课堂教学,改变被动听课的局面,提高课堂效率,事半功倍。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学方法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
摘要:思品课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育人的重要学科,在教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同时,也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如何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范例和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让小学生在思品课的课堂学习和课外生活中产生“创新感悟”,取得“创新收获”,这是摆在广大教育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思品 创新能力 培养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改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并努力实践的重要课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营造氛围,激发创新能力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他们的心理自由,为此,教师教学时必须转变过去那种“师道尊严”的刻板做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摘要:问题意识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所在,是新世纪所需复合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人人敢问、人人想问、人人会问,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法的彻底转变,让学生爱上数学学习,学会学习。  关键词:高中数学 问题意识 培养策略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提出:“问题是指有意识地寻找一种适当
目的:   建立改良产科危重症病情评估系统,评定重症患者的病情程度,并以回顾性资料对新建立的评分系统进行评估,比较APACHEⅡ与产科危重症病情评估系统对产科危重症预后的评价
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各任科老师的纽带,也是沟通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桥梁。他肩负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任,他在学生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尊重学生人格,关心、爱护学生  学生是未成人,但是在人的基本权利和人格上,和成年人是一样的,是同等的。但是学生的权利是否能够享受得到,他们的人格是否能够得到尊重,教师,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