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科学教材安排了许多实验,本文针对教师应该如何讲授实验内容的问题,以科学苏教版六(下)《拓展》一课的教学为例,提出“动手之前先动脑,动手之后再动脑”观点,并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动手 动脑 实验 探究 思维训练
在教学视导时,笔者听了一位教师讲授的六(下)《拓展》的一节课,这位教师竟然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了需要2至3节课时才能讲授完的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六(下)《拓展》一课共安排了如下5个实验:
1.在同样生长的小草上盖上一个瓶子,为什么结果就不一样呢?
2.报纸下面放一长尺,尺延伸出来,轻而慢向下压尺和重而快向下击打尺,报纸会怎么样?
3.把一条小金鱼放进一个装了三分之二冷水的试管里,用试管夹夹住试管的底部,把试管的上半部分放在蜡烛上烧,一旦水冒气泡就停止,金鱼会有生命危险吗?
4.剪下纸杯的杯底,按同样的大小在餐盒上剪一个圆圈,把纸杯插进餐盒的圆孔内,(向纸杯用劲吹气)做一个“气垫汽车”。
5.让瓶子吹泡泡(见教材)。
除第一个实验无法在课堂上完成外,其余四个实验都可在课堂上进行。而这位老师除第2个实验让学生分组做外,其余三个实验都是老师自己边讲边而完成的,课的开始还引用资料对“拓展”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教学内容在一节课时间内全部完成了,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理想效果的。
科学探究是科学这一门课学习的中心环节。苏教版小学科学全套教材的科学探究过程的技能学习和训练从三(上)到六(下)每册安排了一项,按照顺序分别是:提出问题、观察与测量、排序与分类、调查与预测、解释与建立模型、交流与质疑、假设与实验、拓展与应用共八项。
教师在讲授《拓展》时,要鼓励学生运用四年来学习科学所掌握的知识去解释、去探究,激发学生的拓展热情,让学生体会到拓展的必要性和价值。教材集中安排了五个实验内容,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完成几个实验,不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亲历探究、发现、交流、质疑的过程,那收获就一定很少了。
一、“动手之前先动脑”
科学教材安排了许多需要动手做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动手之前先动脑。因为动手做,是个技能和方法问题,通过严格训练是较易完成的,而动脑就不是这么简单了,动脑即思考,学会思考往往比动手操作更难、更重要。科学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要关注四个核心要素,即科学兴趣激发,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概念构建,科学方法形成。这四个核心要素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否则就难于形成。科学课堂不能仅停留在知识结论的教学和实验结果的知晓上。
动手之前先动脑,需要科学教师课堂上长期坚持并有效启发和引导。如实验操作之前组织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实验可分的步骤,如何控制变量,实验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猜想,解释说明等等,可以是个体思考,小组讨论,乃至集体争论等形式,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开动脑筋,积极探究。
如实验2,轻而慢地向下压尺,报纸会怎样?凭学生的直觉和经验,绝大多数甚至全体学生会认为,报纸一定会慢慢上移。重而快地向下击打尺,报纸将会怎样?是快速上移?不上移?报纸坏了?尺子折断了?不同猜测一定存在,这时要让学生静下来思考“你认为是这样的,理由是什么?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出来。”而这位老师怕在这里耽误时间,省去了给学生猜测、思考的时间,其实这里恰恰是这节课最需要花时间的地方,应让学生充分动脑思考,发表意见后,再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验证。
实验3,小金鱼会有生命危险吗?有?无?不知道?让同学们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这样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
实验5,先让学生讨论浇热水、浇冷水会出现什么现象?怎么想的?老师还可设计一个会漏气的装置,有意让实验失败,引起学生思考,这样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
动手之前先动脑,可让学生形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激发发现问题意识,敢于提问,善于提问,逐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动手之后再动脑”
动手之前先动脑,许多教师这样做了,可当实验结果一出来,一些老师和学生一位这样便大功告成了,课也该结束了,收拾整理实验材料准备下课。且慢,如果说动手之前先动脑,主要是引導学生的思维向广度发展的话,那么动手之后再动脑,就是引导学生思维向深度进发,这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形成尤为重要,特别训练学生要注重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批判性品质。这个过程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实验2的再思考就是启发学生用空气压差形成的瞬间强大阻力使报纸坏或尺子被折断。可能只有少数或个别学生想到了,甚至没有学生想到。这是四(上)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内容的拓展和运用。
实验3的再思考:试管下部水中的小金鱼仍然活着,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水的传热特点和热在同一物体中的向上聚集去解释。这是四(上)第二单元“冷和热”内容的拓展和运用。
实验5的再思考,引导学生理解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可用因温度改变导致了气压差产生来解释。同样是过去所学内容的拓展和运用。
在课堂上有效引导学生动手之后再动脑,可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升华”。此时的老师不必担心学生会提出让老师不明白的或无法作答的问题,记住科学家也会有许多不懂的问题,何况我们的教师,若真是这样,那只能说明我们的科学课堂进入了一个更高层次了。让师生带着问题下课,正是我们科学探究所需要的。我们提倡科学课堂,动手之前先动脑,动手之后再动脑。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浦口区教师进修学校)
[关键词]动手 动脑 实验 探究 思维训练
在教学视导时,笔者听了一位教师讲授的六(下)《拓展》的一节课,这位教师竟然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了需要2至3节课时才能讲授完的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六(下)《拓展》一课共安排了如下5个实验:
1.在同样生长的小草上盖上一个瓶子,为什么结果就不一样呢?
2.报纸下面放一长尺,尺延伸出来,轻而慢向下压尺和重而快向下击打尺,报纸会怎么样?
3.把一条小金鱼放进一个装了三分之二冷水的试管里,用试管夹夹住试管的底部,把试管的上半部分放在蜡烛上烧,一旦水冒气泡就停止,金鱼会有生命危险吗?
4.剪下纸杯的杯底,按同样的大小在餐盒上剪一个圆圈,把纸杯插进餐盒的圆孔内,(向纸杯用劲吹气)做一个“气垫汽车”。
5.让瓶子吹泡泡(见教材)。
除第一个实验无法在课堂上完成外,其余四个实验都可在课堂上进行。而这位老师除第2个实验让学生分组做外,其余三个实验都是老师自己边讲边而完成的,课的开始还引用资料对“拓展”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教学内容在一节课时间内全部完成了,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理想效果的。
科学探究是科学这一门课学习的中心环节。苏教版小学科学全套教材的科学探究过程的技能学习和训练从三(上)到六(下)每册安排了一项,按照顺序分别是:提出问题、观察与测量、排序与分类、调查与预测、解释与建立模型、交流与质疑、假设与实验、拓展与应用共八项。
教师在讲授《拓展》时,要鼓励学生运用四年来学习科学所掌握的知识去解释、去探究,激发学生的拓展热情,让学生体会到拓展的必要性和价值。教材集中安排了五个实验内容,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完成几个实验,不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亲历探究、发现、交流、质疑的过程,那收获就一定很少了。
一、“动手之前先动脑”
科学教材安排了许多需要动手做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动手之前先动脑。因为动手做,是个技能和方法问题,通过严格训练是较易完成的,而动脑就不是这么简单了,动脑即思考,学会思考往往比动手操作更难、更重要。科学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要关注四个核心要素,即科学兴趣激发,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概念构建,科学方法形成。这四个核心要素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否则就难于形成。科学课堂不能仅停留在知识结论的教学和实验结果的知晓上。
动手之前先动脑,需要科学教师课堂上长期坚持并有效启发和引导。如实验操作之前组织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实验可分的步骤,如何控制变量,实验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猜想,解释说明等等,可以是个体思考,小组讨论,乃至集体争论等形式,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开动脑筋,积极探究。
如实验2,轻而慢地向下压尺,报纸会怎样?凭学生的直觉和经验,绝大多数甚至全体学生会认为,报纸一定会慢慢上移。重而快地向下击打尺,报纸将会怎样?是快速上移?不上移?报纸坏了?尺子折断了?不同猜测一定存在,这时要让学生静下来思考“你认为是这样的,理由是什么?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出来。”而这位老师怕在这里耽误时间,省去了给学生猜测、思考的时间,其实这里恰恰是这节课最需要花时间的地方,应让学生充分动脑思考,发表意见后,再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验证。
实验3,小金鱼会有生命危险吗?有?无?不知道?让同学们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这样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
实验5,先让学生讨论浇热水、浇冷水会出现什么现象?怎么想的?老师还可设计一个会漏气的装置,有意让实验失败,引起学生思考,这样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
动手之前先动脑,可让学生形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激发发现问题意识,敢于提问,善于提问,逐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动手之后再动脑”
动手之前先动脑,许多教师这样做了,可当实验结果一出来,一些老师和学生一位这样便大功告成了,课也该结束了,收拾整理实验材料准备下课。且慢,如果说动手之前先动脑,主要是引導学生的思维向广度发展的话,那么动手之后再动脑,就是引导学生思维向深度进发,这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形成尤为重要,特别训练学生要注重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批判性品质。这个过程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实验2的再思考就是启发学生用空气压差形成的瞬间强大阻力使报纸坏或尺子被折断。可能只有少数或个别学生想到了,甚至没有学生想到。这是四(上)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内容的拓展和运用。
实验3的再思考:试管下部水中的小金鱼仍然活着,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水的传热特点和热在同一物体中的向上聚集去解释。这是四(上)第二单元“冷和热”内容的拓展和运用。
实验5的再思考,引导学生理解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可用因温度改变导致了气压差产生来解释。同样是过去所学内容的拓展和运用。
在课堂上有效引导学生动手之后再动脑,可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升华”。此时的老师不必担心学生会提出让老师不明白的或无法作答的问题,记住科学家也会有许多不懂的问题,何况我们的教师,若真是这样,那只能说明我们的科学课堂进入了一个更高层次了。让师生带着问题下课,正是我们科学探究所需要的。我们提倡科学课堂,动手之前先动脑,动手之后再动脑。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浦口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