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情感交流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sdly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10月30日在广西桂林开展了广西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展评暨观摩研讨会。在此次研讨会上,来自全区14个地市的老师代表进行英语优质课的展评。在这次展评会上的授课教师都是以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为教本,充分展示了对新课标理念的认识和运用。通过这次研讨会的学习,我领悟到在新课标指导下的英语课堂应具备师生的情感交流与互动。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新教材又具备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以及系统性的特点。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英语教学中的情感交流与互动是非常重要的。但如何让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呢?在这次研讨会中上优质课的老师是这样做的:
  
  一、在日常用语中渗透情感交流
  
  在这次观摩会上,其中的一位授课老师是这样引导新课的:首先她给学生们放了一首歌《我想去桂林》,对桂林感兴趣的学生听到这首歌非常兴奋。接着授课老师说道:“I like this song. To come to Guilin is my dream. Today I stand here and my dream comes true. But there was still a problem when I came to Guilin. Can you guess what the problem was ?”随着问题的提出,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同学们相互讨论起来,争先恐后地将自己的猜测说出来。在受到老师的否定之后更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老师再次引导道:“Do you know how long it took me to come here by bus?”“Four hours.” “Five hours.” “Six hours.” “Ten hours.” 同学们竞相猜测。 “Eight to ten hours.”老师肯定地回答说。所有的学生都惊讶于老师的这个回答。授课老师进一步解释:“It’s very tiring. So I have to change the words of the song: Guilin is a long long way away. It’s hard for me to say I like to go to Guilin.”接着授课老师引出今天的话题:“Life In The Future.”
  在这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老师就引出了教学重点。这样的导入很快就使情绪紧张的学生放松了许多,课堂氛围立刻活跃起来。
  
  二、在课堂提问中融入情感交流
  
  在传统的教学中,授课教师虽然都知道提问的重要性,也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但总是机械地提出问题,缺乏与学生在情感上的交流。因此有时很难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在教学中,部分教师提问时眼睛往往回避学生,目空一切;所提的问题缺乏创造性,无法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等等。这些做法都忽略了学生的感情,没有很好地尊重学生,从而缺乏新课标所要求的教学要具备“人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如何使提问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能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这次研讨会中我发现:
  (一)提问的内容与事实相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这次研讨会上,上示范课的老师充分利用最新时事为例。刚刚发生的国事、大事,学生比较熟悉,有些同学甚至阅读过英文版的时事,学生们都愿意分享自己所看到、听到的新鲜事物,向同学阐述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因此,以时事为例的提问,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从而使师生的交流更容易,师生的距离更近。
  (二)所提的问题交给学生设计,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都是在一种预设的、固定的、程式化的轨道上运行, “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已在实践操作中驾轻就熟,学生的思维已被训练得出了定势:问题不是都装在老师的头脑里吗?老师自然要向我们讲明白的,毋须再费心思。或许学生还认为一堂课中老师不提问是件奇怪的事,没有探究意识也就养不成探究习惯,时间长了,学生自然缺失了问题意识。
   在新课标教学的要求下,英语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提问中应该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老师应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更应该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设问。只有在不断的鼓励、支持下,学生提出的问题才具备有效性。越来越多的有效问题的提出,才能吸引学生主动提问。
  
  三、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情感交流
  
  《英语新课标》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教学途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教师要把一节课上得有声有色,能使学生投入其中,就必须在教学构思、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环节上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
  (一)课堂活动具有趣味性
  在观摩课上许多老师与学生都是第一次认识与接触,为了使课堂氛围宽松一些,很多授课教师精心设计许多有趣的教学活动。如:在讲解各国教育领域,老师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教学的方式有所不同时,其中一位授课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各国教师上课的风采,让学生在观察之后进行对比,自己总结出各国教师教学的特点。这样的教学很快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还能让学生避免听一大串枯燥的解释与介绍。学生通过有趣的video领会到课堂教学的重点。
  (二)课堂活动具有竞争性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整个教学上的主人,就必须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如何让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呢?在这次观摩会上的授课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理念,在课堂上让学生以竞争的形式参与课堂活动。如:一位授课教师在MY NEW TEACHER 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如何用形容词来描绘老师时,授课教师将学生分为两组,以组为单位进行竞赛,看哪一组写得最多、最快。学生在得到指令后,立刻活跃起来,为自己所在的组而奋斗,不一会儿成绩高低就分出来了。
   (三)课堂活动具有合作性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合作学习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值得倡导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以师生、生生合作交流活动为中心,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有效引导,指导学生相互间合作,帮助学生养成创新性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观摩会中所有的授课老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都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学习,再通过学生自己阐述观点、竞争阐述观点和师生互换角色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
  
   四、结束语
  
   将情感交流与英语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也使学生感受到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信任,同时还能让学生体会到他们在困难时会有老师的支持和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学习,渐渐地产生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
   (责编 黄 晓 周侯辰)
其他文献
在阿拉伯有許多露天集市。今天我们就跟小伙伴们到一个阿拉伯小镇的露天集市去逛一逛吧!看看那里都卖些什么。
问题缘起    我校正在承担着一个自治区级A类课题《城乡交会处中学生主体参与意识与能力的研究》,本学期举行了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一位语文老师在某个实验班是这样讲授清代桐城派散文家姚鼐的《登泰山记》的,用时一课时。  步骤一全班朗读全文后,师生纠正读错的字音。用时大约3分钟。  步骤二由学生自我圈点出认为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生讲讲自己认为难翻译的语句。用时大约10分钟。  步骤三假设创办了
大部分农村初中生读书少,作文选材陈旧,内容空洞,叙述平淡,篇幅太短。那么,如果教师的作文辅导课多姿多彩、活动充分、内容充实,就能让学生“厚积而薄发”,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整体提高这些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巧设书香班级,做好阅读的铺垫    (一)精心布置,营造读书氛围。  马克思、恩格斯曾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因此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读书环境,使学生在书海中自由翱翔,
傅琰生于南北朝时代,为人纯孝,为官明察,处事果决。因为山阴县当时累积的案件很多,所以齐太祖萧道成特地将傅琰调到山阴县做知县。傅琰上任以后,成功解决了很多遗留问题。  一天,傅琰正在縣衙门里处理公务,门口一个衙役匆匆走了进来:“报告,外面有两个老汉正在争吵,要您给他们主持公道。”  傅琰说:“你把他们带进来吧。”  过了片刻,只见两个老汉互相拉扯着进来了,有一个老汉手里还拿了一只鸡。傅琰说:“你们二
星期天,小兵和妈妈打了声招呼就愉快地出门了。经过杂货店门口时,小兵看见老板娘惠子阿姨一脸愁容。  “怎么了,惠子阿姨?”小兵关心地问道。惠子阿姨平时都是笑呵呵的,今天她却愁眉不展。  “原来是小兵啊!唉,怪我不小心,昨天晚上风太大,刮开了店里的窗子,店里客人的订单被风吹散了。”惠子阿姨焦急地说,“如果我没法找到正确的订单信息,就不能按时给客人送货。”  “原来是这样啊!”小兵很想帮惠子阿姨的忙,“
传说天上有颗织女星,还有一颗牵牛星。织女和牵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这件事被织女的祖母王母知道了,王母便将牵牛贬下凡尘了,并令织女不停地织云锦以作惩罚。  自从牵牛被贬之后,织女常常以泪洗面。她坐在织机旁不停地织着美丽的云锦,以期博得王母大发善心,让牵牛早日返回天界。  一天,几个仙女向王母恳求去人间碧莲池一游,王母心情正好,便答应了她们。她们见织女终日苦闷,便一起向王母求情让织女共同前往,王母心疼
笔者长期在农村中学执教初中语文,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例如教材教具与图书影像等资料的不足,语文教师往往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而忽略了老师与学生自身丰富的“人力资源”,以致语文课程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极不利于师生语文素质的发展。怎样才能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呢?    一、借助师生的亲身体验,提高师生的语文素养    笔者执教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童年趣事”时,发
作文在语文学科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围绕《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写作目标,有序而扎实地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写作境界。其实,作文犹如盖房子、做饭,同样材料,由于建筑师、厨师的阅历、水平、风格有别,所建造的房子的格局,制作的菜肴的色香味也就有高下之分。如何才能让学生写出一篇好的文章呢?我认为一方面是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用问题、探索、体验等过程性目标动词刻画学生的数学活动水平.可见变数学教学过程为学生体验的过程已刻不容缓.而我们知道实践中的学习是一种情感真正投入的学习活动,它需要学习者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客观事物,这样才能达到一种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的内化效果.那怎样才能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实践中学好数学呢?笔者认为,应实施“问题—探索—体验”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问题——打开
文章是表情达意的产物,“言为心声”,只有表达真情实感,文章才能感人。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常常会为学生“言不由衷”的作文而头痛,学生对写作文也是紧皱眉头,犹如天灾降临,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出现这种情况,关键在于我们教师没有把握好心态,对学生的作文要求很苛刻。我们常说“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披文而见情”,强调的都是写作中情绪的引发及情感调动对写作的重要作用,写作是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因此我们在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