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的新发展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200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文化全球化时代和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自媒体成功地铸就了一种崭新的校园文化。在自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不仅逐渐向虚拟空间拓展,而且已经进入了交互式的双向传播模式,在校师生在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过程中发挥的自主能动性增强。
  [关键词]自媒体 大学校园文化 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1-0170-01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综合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而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保证,是提升学校层级和学校文化品位的关键所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博、博客、微信等网络社区迅速崛起,自媒体时代应运而生,高校校园文化经历了长期的沉淀,它在整合学校历史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呈现出了崭新的发展态势。
  一、自媒体的基本概念
  “自媒体”一词最早由美国硅谷著名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在2002年底提出。次年,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撰写的WEMEDIA研究报告中指出:“自媒体为普通大众提供、分享他们真实想法、自身新闻的途径”。现阶段,自媒体包括博客、微博、空间、微信、BBS等,具有开放性、互动性、交互性、即时性和海量性,它与其他媒体的不同点在于自媒体的传播方式不再是点对面进行传播,而是由普通大众主导,自主实现信息的交互传播。
  二、自媒体新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的新发展
  (一)校园文化逐渐向虚拟文化空间拓展
  现阶段,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再局限于有形的校园现实空间,而是把校园文化延伸至网络虚拟空间。交互发展的自媒体载体不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观念、道德理念、行为方式、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使得校园内部所营造的网络人文环境,乃至校园实体人文氛围得到充实发展。大学中具有虚拟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交流方式、生活形态以及由大学生参与评论、分享的校园文化,对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育“四有”新人,培养良好的学风、校风、校纪,提高师生员工凝聚力,树立大学生对高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充盈校园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促进校园文化稳步向前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校园文化的自主能动性增强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人的重要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任何社会组织都应该把人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如何激发人的创造性、积极性,如何把存在于人个体中的知识显性化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任何组织人力资源开发无可回避的重要事情。团中央书记处陆昊通知在全国学联第二十四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闭幕式暨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第三期开班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学联章程指出,学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同学的桥梁和纽带,要在维护国家和全国人民整体利益的同时,表达和维护同学的具体利益;要倡导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媒体环境下,形成一股自主创立、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服务、自主监督的校园文化。高校大学生运用新媒介对社会各类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自发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突出个人特色,在自媒体环境下与人交友,共同进步。
  (三)校园文化进入交互式的双向传播模式
  自媒体是一个极大的新闻发布中心和信息交流平台。一方面,高校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同时,又可以随时对所接收到的各种信息做出评论和反馈。在搜索信息、发出教育、引导信息时,可以及时地获取大量的正能量信息,为有效地调整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引导方向提供了条件,从而激发高校大学生热爱国家、热爱社会、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的理想道德情操,引导树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校园文化的主旋律,促进校园文化兼容并蓄发展。
  三、结语
  总之,校园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具有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应在各大高校中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着力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精心构建素质教育体系,不断与时俱进,紧握时代的脉搏,跟随时代发展的方向,以坚持服务学生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调动广大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创新校园文化的形式,科学地规划校园文化互动活动,推进校园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参考文献】
  [1]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
  [2]陆昊.全国学联第二十四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闭幕式暨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第三期开班式,2009.
  [3]温桂生,陈桂菊.网络文化的意义定位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江西教育,2004(23).
  [4]葛金国.校园文化:理念意蕴与实务运作[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5]王德广.新世纪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3,26(03):75-76.
  [6]李日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探析[N].中国医药报,2007.
  [7]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Z].教社政[2004]16号,2004.
  [8]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责任编辑:张丽
其他文献
摘要:死刑,作为最严酷的刑罚种类,在我国各朝代都有所规定。自意大利刑事法学家贝卡利亚首次提出废除死刑以来,死刑的正当性问题就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我国也开始关注死刑问题。就我国现阶段国情而言,全面废除死刑的条件尚不成熟,但对其适用加以限制,则刻不容缓。  关键词:死刑;我国现阶段;死刑限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D9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17-0250-0
摘要:法律所要追求的性别平等不能是单一的生理属性上对男人或是女人的权利的一种平等,而应该是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所逐渐构建的,对事不对人的,具体的对男性之间或女性之间或是男性与女性之间的一种权利的均衡。  关键词:法律;性别;社会性别主流化  中图分类号:D9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17-0247-01  作者简介:王琼梅(1990-),女,汉族,河南襄城人,云
“这是艺术吗?”当美国三大电视网络之一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在本月专题报造本年度惠特尼双年展时,再次向人们提出经常让艺术家们“尴尬”的问题。CBS的 “Is this art
【摘要】师德是教师重要的人格特征,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教师的灵魂。加强师德教育,提高师德水平,对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教师 师德 灵魂  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教师教育学生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而身教重于言教,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应具有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古者
[摘要]在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下,多元文化思潮冲击和挑战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如何培育成为高校人努力探索的瞩目问题。本文提出和分析以语文教学的载体作用立德育人的观点,旨在挖掘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潜力,以多学科的合力作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 载体作用 立德育人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我国教育事业以及体育事业更要快速发展。在新的世纪,就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改变与发展进行探讨,是十分必要而有益的。    2.研究方法    文献法,专家访谈法,比较法,统计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1)小康社会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发展特征  ①“目标”的科学性。首先,必须从4个方面来考虑学校体育课程目标:保健、营养、身体技能、身心全面协
新的课程标准出台后,语文学科的阅读量增大了,要求在短时间内,学生能从文章的千言万语中或各个有助于阅读教学的方方面面,抓住文章的基点(切口),巧妙理清文章句、段、篇的构思、脉络,理解它的内蕴和中心,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或特点,真正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1.拓扣题眼——理清脉络把握中心。标题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章的“窗口”,它与中心总是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常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因而,通过标题
期刊
主体参与型的课堂教学是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指导,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过程为特点,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质量整体提高为目标,教与学有
摘要:五权宪法论是孙中山先生的独创,是当时对更加民主、合理的新的政权形势的大胆探索,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体现中国特色的宪政思想。在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中以及此后的社会变革中,都起到了巨大的历史推动作用。迄今,给特色中国社会主义的宪政建设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五权宪法;权能自治  中图分类号:D929;D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17-024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