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什么是艺术,课堂教学艺术体现在哪里?课堂教学艺术体现在细节中,体现在教师敏锐地捕捉教学细节,科学地处理教学细节上。”课堂教学细节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形成的,细节虽小,但它看得见、摸得着。精彩的教学细节不仅可以使教学过程具体、丰富而充实,而且可以使教学过程充满智慧和创造,更会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收获,因此,教师要关注教学细节,精心打造教学细节,从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进而创造出精彩的课堂。那么,作为一线教师,应怎样把握好教学细节,使自己的课堂精彩而卓有实效呢?
一、预设细节,预约精彩
课堂教学细节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形成的,课堂上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细节。对于教师来说教学是工作,是艺术,更是创作。教学需要教师精心地策划和设计,就犹如人生,没有精心的策划是不可能达到完美的。所以我们要了解学生目前的数学学习能力状态,可以解决怎样的数学问题。这样的数学活动设计学生是否会感兴趣,对新知识的学习是否会有所帮助。课堂上针对我们的每个设计活动学生会如何回答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等都是课前必须考虑的细节。有些教学细节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即兴所得,而实质上是教师匠心独运,蓄意安排。这些细节的背后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虽然无法预料课堂会生成什么,但至少在课前可以精心预设一些教学细节,就等于预约了富有实效的课堂。
充满魅力的细节,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用心打造。如,有位老师在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平均分”。在一分苹果,二分糖果中,使学生明晰什么是平均分?怎样来平均分?平均分后可以用怎样的形式来表示。目标明确、环节清晰、操作有效,思考到位。老师在分糖果这一素材的处理上,不仅仅满足于对平均分结果的判断,还要求学生能把图式的结果与生活中具体分的情境建立关联。原本以为就此结束了,继而老师又巧妙设问“在不改变数量的前提下你们能把第一堆糖果变成平均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兴奋点再次被激发出来,想出来各种方法。如,移多补少法,合并法等。尤其是在三分桔子时,把整个课堂推向高潮。
老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来分一分?把一堆桔子(24个)平均分成4盘。你打算怎么分?用小方块代替桔子,同桌合作。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交流平均分的方法。学生们思维活跃,方法多样,表述大胆,引来听课老师阵阵掌声,由衷的喝彩!
生1:我是这样分的:第一次1个1个分,分6次。
生2:这样分太麻烦了,我先5个5个分,其余4个每盘分一个。
师:你是怎么想到要这样分的呢?
生2:我是在不数总数的情况下先估计一下的。这样比1个1个分要简单。
师:你可真会动脑筋。思路也非常清晰。了不起!还有别的分法吗?
生3:我是6个6个分的,我先数一数一共有几个桔子,共24个,然后想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倒过来就是24除以4等于6了。
师:你的方法可真妙,能让人耳目一新。
生:老师,老师。我还有好办法,(他显得很激动)我不用动手就能知道答案。不过我要去黑板写一下,才能说得明白。
于是,他不等老师开口就自己跑了上去,拿着粉笔一边说一边演示,总共24个桔子,要平均分成4盘,就用24÷4=?24除以4等于一个我们不知道的数,用问号表示。这时候我们要想乘法口诀,因为四六二十四所以24÷4=6,每盘分6个。这样不用动手分就能知道每盘放的个数了。这时下面的学生嚷嚷开了,是呀,这样多简单……台下的听课老师们都愣住了,继而听课老师们不约而同地为这个聪明的孩子鼓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激动地说:(老师也被这些孩子感染了)孩子们,你们真的太棒了。说得太好了,想出了那么多的好办法,而且一个比一个简单……
整个数学活动,学生几乎全程参与,学生那活跃的思维,充满智慧的回答不仅让我们感慨:如果没有了老师课前的精心预设,对课的内容精雕细琢,对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效把握,就不可能在课的一开始分苹果时学生说出不同的分法以后,适时引入了除法算式,没有前面的除法算式引入也就没有分桔子那精彩的一幕了。课后老师自己评课时也谈到为何将在“平均分”这一内容中引入除法算式,是因为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在平时“平均分”教学中,学生们总要把除法挂嘴边,也就是学生的认知经验已经超越了教材文本呈现的内容与要求,于是,就直面学生的需求,适时引入了除法算式,初步建立了图和式之间的关联。老师的细心严谨,是对课堂教学至善至美的追求,也只有在课前精心预设,细心准备,精益求精地不断改进与完善,才能让课堂教学更加精彩,更加富有成效。
二、捕捉细节,生成精彩
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相互渗透与融合的过程,也是生命与精神共同成长的过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时时闪烁着一个个“鲜活”的细节。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忽视这样的教学细节,只有被关注、被重视,才能体现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个生命涌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就需要教师都拥有一双慧眼,及时捕捉那些不期而遇的动态资源,把这些资源生成为教学的亮点,让我们的课堂开出绚丽的花朵!
我上完六年级“圆”的单元复习课,课后练习出示了几道求阴影部分面积的题:
如图:正方形的边长都是8厘米,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大部分学生都是按常规方法计算:(1)82-3.14×42;(2)82-3.14×22×4;(3)82-3.14×82÷4;(4)3.14×42÷2-82。我正感到很满意时,有一位平时学习成绩一般的男生站起来说:“老师其实这些题没必要这么麻烦。”学生听了都把目光投向他,大家都在想,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于是,我就让这位男生说说解题方法,他说:“老师,你以前不是说过正方形中最大圆的面积就是这个正方形面积的78.5%吗?那么阴影部分面积就是这个正方形的21.5%,所以这些题都很简单,第(1)(2)(3)题中的阴影部分都是8×8×21.5%,第(4)题不就是8×8×21.5%×2吗?”他这么一说,一语惊醒“梦中人”,他的一席话打破了同学们的思维定势,当然也包括我。这些以前只是我提到过的教学细节,我连自己都没有预设过,他都能运用自如,真是让我和全体同学为此惊叹。同学们为他精彩的回答喝彩。 教学细节是华美乐章的一个个音符,是万顷波涛中的一朵朵浪花。“一滴水可映出太阳光辉”,面对课堂上的每一个意想不到的“小插曲”,教师都要以特有的文化底蕴和教学修养,及时地发现与捕捉稍纵即逝的教学资源,并有意识地创造与开发,常常让这些教学细节生成为魅力无穷的“效率”的课堂。
三、挖掘细节,成就精彩
教学细节不仅多而且埋得也深,要靠我们老师自己去挖掘,就犹如剥笋,每剥一层,就有“鲜活”的一段呈现出来,你要是层层“剥”进去,课堂就会“鲜活”。让我们深入挖掘每一个有价值的细节,使其发挥最大的效应,以提升我们的课堂效率。
有位老师在上“立体图形的综合应用”一课时,首先复习了立体图形的特征,在复习有关立体图形表面积计算时,一道题目计算三个图形的表面积。三个立体图形长宽高分别为:(9×4×6)(6×6×6)(18×2×6)单位:厘米。这样简单的题目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地解决。为了增加题目中思维的含量,让学生心中不同想法都暴露出来,老师将题目做了修改:
师:这三个图形你能比较它们的表面积吗?
生1:我根据表面积计算公式,得到第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228平方厘米;第二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216平方厘米;第三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312平方厘米,所以第三个长方体表面积最大。
师:思路非常清晰,我听得很明白,你们听懂了吗?
生2:老师,我是这样比较的,由于它们三个底面积都相等,只要比较它们的侧面积就行了,通过计算它们的侧面积得出第三个图形的侧面积最大,所以第三个表面积最大。
生3:我的方法更加简单,我是从生2那里得到启发的,由于侧面积是底面周长乘以高,高都是6,所以只要比较底面周长就行了。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那么多办法,而且是一个比一个简单。
还没等老师说完,生4站了起来:老师,老师,我还有更简单的,只要比较长+宽的和就可以了,因为底面周长都是长+宽的和乘以2,乘以2不变,所以只要计算出每个图形的长+宽的和就可以了。下面的同学都惊叫了起来。
看,教学细节就蕴藏在这样充满灵性和思辨的课堂教学中。没有眼花缭乱的素材,没有纷繁错综的环节,也没有撩拨人心的话语,看似简单,却在简单中孕育着深刻,看似平常,却在平常中蕴涵着智慧。正因为这位老师精选素材,整合环节,巧妙提问,才大大提升了这朴实的“效率”课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一个个小小的教学细节背后,我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教学细节是教师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是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是教学功底的一种流露。教学细节虽小,却能以小见大,透射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智慧。如果我们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住一个个美妙的细节,那么我们的数学课堂将会更加精彩,更有实效,更具魅力,更加完美!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团文三街小学杭州市文一街小学)
一、预设细节,预约精彩
课堂教学细节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形成的,课堂上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细节。对于教师来说教学是工作,是艺术,更是创作。教学需要教师精心地策划和设计,就犹如人生,没有精心的策划是不可能达到完美的。所以我们要了解学生目前的数学学习能力状态,可以解决怎样的数学问题。这样的数学活动设计学生是否会感兴趣,对新知识的学习是否会有所帮助。课堂上针对我们的每个设计活动学生会如何回答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等都是课前必须考虑的细节。有些教学细节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即兴所得,而实质上是教师匠心独运,蓄意安排。这些细节的背后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虽然无法预料课堂会生成什么,但至少在课前可以精心预设一些教学细节,就等于预约了富有实效的课堂。
充满魅力的细节,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用心打造。如,有位老师在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平均分”。在一分苹果,二分糖果中,使学生明晰什么是平均分?怎样来平均分?平均分后可以用怎样的形式来表示。目标明确、环节清晰、操作有效,思考到位。老师在分糖果这一素材的处理上,不仅仅满足于对平均分结果的判断,还要求学生能把图式的结果与生活中具体分的情境建立关联。原本以为就此结束了,继而老师又巧妙设问“在不改变数量的前提下你们能把第一堆糖果变成平均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兴奋点再次被激发出来,想出来各种方法。如,移多补少法,合并法等。尤其是在三分桔子时,把整个课堂推向高潮。
老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来分一分?把一堆桔子(24个)平均分成4盘。你打算怎么分?用小方块代替桔子,同桌合作。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交流平均分的方法。学生们思维活跃,方法多样,表述大胆,引来听课老师阵阵掌声,由衷的喝彩!
生1:我是这样分的:第一次1个1个分,分6次。
生2:这样分太麻烦了,我先5个5个分,其余4个每盘分一个。
师:你是怎么想到要这样分的呢?
生2:我是在不数总数的情况下先估计一下的。这样比1个1个分要简单。
师:你可真会动脑筋。思路也非常清晰。了不起!还有别的分法吗?
生3:我是6个6个分的,我先数一数一共有几个桔子,共24个,然后想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倒过来就是24除以4等于6了。
师:你的方法可真妙,能让人耳目一新。
生:老师,老师。我还有好办法,(他显得很激动)我不用动手就能知道答案。不过我要去黑板写一下,才能说得明白。
于是,他不等老师开口就自己跑了上去,拿着粉笔一边说一边演示,总共24个桔子,要平均分成4盘,就用24÷4=?24除以4等于一个我们不知道的数,用问号表示。这时候我们要想乘法口诀,因为四六二十四所以24÷4=6,每盘分6个。这样不用动手分就能知道每盘放的个数了。这时下面的学生嚷嚷开了,是呀,这样多简单……台下的听课老师们都愣住了,继而听课老师们不约而同地为这个聪明的孩子鼓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激动地说:(老师也被这些孩子感染了)孩子们,你们真的太棒了。说得太好了,想出了那么多的好办法,而且一个比一个简单……
整个数学活动,学生几乎全程参与,学生那活跃的思维,充满智慧的回答不仅让我们感慨:如果没有了老师课前的精心预设,对课的内容精雕细琢,对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效把握,就不可能在课的一开始分苹果时学生说出不同的分法以后,适时引入了除法算式,没有前面的除法算式引入也就没有分桔子那精彩的一幕了。课后老师自己评课时也谈到为何将在“平均分”这一内容中引入除法算式,是因为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在平时“平均分”教学中,学生们总要把除法挂嘴边,也就是学生的认知经验已经超越了教材文本呈现的内容与要求,于是,就直面学生的需求,适时引入了除法算式,初步建立了图和式之间的关联。老师的细心严谨,是对课堂教学至善至美的追求,也只有在课前精心预设,细心准备,精益求精地不断改进与完善,才能让课堂教学更加精彩,更加富有成效。
二、捕捉细节,生成精彩
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相互渗透与融合的过程,也是生命与精神共同成长的过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时时闪烁着一个个“鲜活”的细节。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忽视这样的教学细节,只有被关注、被重视,才能体现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个生命涌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就需要教师都拥有一双慧眼,及时捕捉那些不期而遇的动态资源,把这些资源生成为教学的亮点,让我们的课堂开出绚丽的花朵!
我上完六年级“圆”的单元复习课,课后练习出示了几道求阴影部分面积的题:
如图:正方形的边长都是8厘米,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大部分学生都是按常规方法计算:(1)82-3.14×42;(2)82-3.14×22×4;(3)82-3.14×82÷4;(4)3.14×42÷2-82。我正感到很满意时,有一位平时学习成绩一般的男生站起来说:“老师其实这些题没必要这么麻烦。”学生听了都把目光投向他,大家都在想,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于是,我就让这位男生说说解题方法,他说:“老师,你以前不是说过正方形中最大圆的面积就是这个正方形面积的78.5%吗?那么阴影部分面积就是这个正方形的21.5%,所以这些题都很简单,第(1)(2)(3)题中的阴影部分都是8×8×21.5%,第(4)题不就是8×8×21.5%×2吗?”他这么一说,一语惊醒“梦中人”,他的一席话打破了同学们的思维定势,当然也包括我。这些以前只是我提到过的教学细节,我连自己都没有预设过,他都能运用自如,真是让我和全体同学为此惊叹。同学们为他精彩的回答喝彩。 教学细节是华美乐章的一个个音符,是万顷波涛中的一朵朵浪花。“一滴水可映出太阳光辉”,面对课堂上的每一个意想不到的“小插曲”,教师都要以特有的文化底蕴和教学修养,及时地发现与捕捉稍纵即逝的教学资源,并有意识地创造与开发,常常让这些教学细节生成为魅力无穷的“效率”的课堂。
三、挖掘细节,成就精彩
教学细节不仅多而且埋得也深,要靠我们老师自己去挖掘,就犹如剥笋,每剥一层,就有“鲜活”的一段呈现出来,你要是层层“剥”进去,课堂就会“鲜活”。让我们深入挖掘每一个有价值的细节,使其发挥最大的效应,以提升我们的课堂效率。
有位老师在上“立体图形的综合应用”一课时,首先复习了立体图形的特征,在复习有关立体图形表面积计算时,一道题目计算三个图形的表面积。三个立体图形长宽高分别为:(9×4×6)(6×6×6)(18×2×6)单位:厘米。这样简单的题目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地解决。为了增加题目中思维的含量,让学生心中不同想法都暴露出来,老师将题目做了修改:
师:这三个图形你能比较它们的表面积吗?
生1:我根据表面积计算公式,得到第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228平方厘米;第二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216平方厘米;第三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312平方厘米,所以第三个长方体表面积最大。
师:思路非常清晰,我听得很明白,你们听懂了吗?
生2:老师,我是这样比较的,由于它们三个底面积都相等,只要比较它们的侧面积就行了,通过计算它们的侧面积得出第三个图形的侧面积最大,所以第三个表面积最大。
生3:我的方法更加简单,我是从生2那里得到启发的,由于侧面积是底面周长乘以高,高都是6,所以只要比较底面周长就行了。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那么多办法,而且是一个比一个简单。
还没等老师说完,生4站了起来:老师,老师,我还有更简单的,只要比较长+宽的和就可以了,因为底面周长都是长+宽的和乘以2,乘以2不变,所以只要计算出每个图形的长+宽的和就可以了。下面的同学都惊叫了起来。
看,教学细节就蕴藏在这样充满灵性和思辨的课堂教学中。没有眼花缭乱的素材,没有纷繁错综的环节,也没有撩拨人心的话语,看似简单,却在简单中孕育着深刻,看似平常,却在平常中蕴涵着智慧。正因为这位老师精选素材,整合环节,巧妙提问,才大大提升了这朴实的“效率”课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一个个小小的教学细节背后,我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教学细节是教师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是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是教学功底的一种流露。教学细节虽小,却能以小见大,透射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智慧。如果我们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住一个个美妙的细节,那么我们的数学课堂将会更加精彩,更有实效,更具魅力,更加完美!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团文三街小学杭州市文一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