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白话小说的前身是民间故事和所谓的“街谈巷语”,在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小说经历了不断的丰富和拓展,到宋代的话本阶段基本成熟定型,直到明代才迎来了真正的繁荣,成为与抒情文学分庭抗礼的一大文学体系。
“小说”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里认为小说是一种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的东西。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说:“凡是不登大雅之堂、凡为士大夫所鄙夷、所不屑注意的文体都是‘俗文学’”,小说正是这样一种俗文学。班固也认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他认为小说是末技,是小道小智所为。但小说的生命力极为旺盛,虽然饱经磨难和拒斥,却仍然有强烈的发展势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到唐宋之交,市民阶层兴起,尤其是宋代,生产力发展迅速,市民阶层日益壮大,他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休闲娱乐的呼唤也日益强烈,城市文化越来越盛行,中国的长篇白话小说以此为契机,迅速的发展起来。到了明清时代,白话小说步入了它的黄金时代,有了质的飞跃。
明清时代是一个充满进步与守旧、启蒙与顽愚、思想解放与钳制的时代。一方面,个性觉醒,人本意识抬头,不少进步人士张扬个性,追求自由,肯定物欲财利,这反映在小说里就是小说中人性涌动,追求物欲,情爱描写细腻等。另一方面,封建统治者强化统治,中央集权突出,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由此也出现了一些理学观念浓厚、伦理说教明显的小说作品。此外,还有两种思想皆有,禁欲主义和享乐之风并行。由此可见,明清小说内容丰富,类别繁多。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明清以来的长篇小说做一个简单的分类。
一、历史演义小说
宋元时的说话人讲历史故事大多是得心应手的。罗贯中在讲史的基础上广泛采集民间传说和有关三国时期的传闻逸事,“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写出了中国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志通俗演义》。这种历史演义小说采用“七分实,三分虚”的写法,将历史故事与作者的主观理想结合起来,为后代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三国志通俗演义》小说一出,各种历史演义小说随之兴盛。余邵鱼的《列国志传》和冯梦龙的《新列国志》都是效仿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此外,根据《迷楼记》、《海山记》、《开河记》等小说写成的《隋炀帝艳史》和《隋史遗文》也颇有代表性。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以后的创作中,《隋唐演义》穿插秦琼、尉迟恭等草莽英雄的故事,《说唐演义全传》写瓦岗寨好汉的风云聚散,实际已经成为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相结合的小说了。而以此揭露阉党乱政的《翥杌闲评》和反映辽东战事的《辽海丹忠录》已经由历史演义小说转化为当代时事小说,成为历史小说的一个分支。更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书,虚构故事已所剩无几,实已成为历史故事的记录。
二、英雄传奇
与《三国志演义》齐名的英雄传奇《水浒传》,也是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民间流传后,被一位才华卓越的优秀作家对其进行整理改编和润色之后成书。《水浒传》保留了《三国志演义》的“七实三虚”的写作手法,表现了反抗暴政的英雄们的狭肝义胆和替天行道,小说已经染上了浓厚的反传统、反封建的传奇性,为豪侠张本,为英雄立传,所以我们称之为英雄传奇。
《水浒传》以其丰富的内容、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独到的艺术魅力在当时很快赢得了各阶层的喜爱,因此也出现了续书热。其中,陈沈的《水浒后传》和俞万春的《荡寇志》最有代表性。后者还多了一些为统治阶级趣味服务的倾向,以至编造了一些将领来剿灭造反,以此实现对梁山好汉的克胜。
除续书外,还有一些参差不一的英雄传奇小说。如写狄家将的《万花楼》,人尽皆知的《杨家将》、《说呼全传》等,折射出人们的爱忠恨奸。这些作品,其实已经由英雄传奇转变成为爱国民族英雄立传之作。
《水浒传》的另一影响是乱世英雄发迹变泰之作的出现。如写朱元璋开国的《英烈传》,虽然不如《水浒传》的艺术高超,但也刻画了如徐达、常遇春等血肉饱满的传奇英雄形象。
三、神魔小说
作为记述奇趣异闻故事的神魔小说,一经出现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这与我国古代小说自萌发以来就与鬼怪灵异有不解之缘有关。在作为中国小说三大源头之一的神话故事、后代鬼怪妖魔的民间传说以及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的影响下,明清时期的神魔小说大都内容情节曲折离奇,神仙斗智、鬼怪显灵、因果报应等故事都是荒诞不经又悬念叠生,引人入胜。这类小说的代表作是《西游记》。这部小说与先前的《三国》、《水浒》一样,也是在故事流传与戏剧搬演的过程中逐渐丰富发展最后成书的。它的有些内容虽然取自《大唐西域记》和《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些书中,但其故事的核心任务已经不是唐三藏法师了,而是他的会法术、道行高深的徒弟们了。这部小说把人间、天上、地下三界放到同一背景下,展现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奇灵异的幻想世界。《西游记》一出,妖魔鬼怪的故事也出现了色彩斑斓的局面,社会上形成了一股神魔小说热。
首先是《西游记》的续书,如《续西游》、《后西游记》、《续西游记》等,与《西游记》的故事如出一辙。其次是为得道成仙的仙人们做传,如写八仙得道故事的《东游记》,写华光大王的《南游记》,写真武玄天上帝成道降妖的《北游记》等。此外还有一些写为民除害、降妖服魔的小说如《三遂平妖传》、《绿野仙踪》、《济公全传》等。除这些作品之外,还有写降妖除怪、建功立业的《封神演义》。这些小说数量虽不少,也有属于自己的内容,但都是效仿《西游记》的作品,还是属于神魔小说这一大类之中。
四、世情小说
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发展十分缓慢。经过宋元时期市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到了明清时代,衍生出了新的经济因素,商业经济明显繁荣起来,新兴市民阶层中涌动着一种不安和求上进的勃勃生机。他们逐渐与传统的道德观念相背离,追求及时行乐,这促进了明清时期一些新思想和新观念的产生。这样,以新兴市民阶层为审美对象,迎来了世情小说的蓬勃兴起。
明代世情小说的最大代表就是被称为“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这是在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完成的且最具争议的长篇白话小说。它由《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节演化而来,主要写富商西门庆的暴发暴亡和以金、瓶为主的妻妾间的争宠妒恨。全书所描绘的世俗人情,都是立足于现实社会的一些日常琐事。小说还通过一系列故事,从西门一家写到了天下国家,上到朝廷,下至奴婢,无不真相毕露。社会政治的黑暗、经济的腐败、人心的险恶、道德的沦丧,令人洞若观火。《金瓶梅》写世情,真正达到了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著此一家,即骂尽诸色”。
《金瓶梅》描写现实社会,取材家庭生活,日常琐事,将视角转向了平凡人物和平凡故事,给整个古代白话小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转变,有着鲜明的世俗情味和时代特征。对后来的影响除了如《续金瓶梅》、《隔帘花影》、《新金瓶梅》等多部续书外,还为其他文学样式提供了素材,为以后无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压倒性优势的世情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清代初年的《醒世姻缘传》是继《金瓶梅》之后的又一部长篇世情小说。这部小说营造了一个荒唐的两世姻缘的故事,描绘了真实而鲜活的世态人情,是清代世情小说的代表。
但清代最杰出的世情小说的代表还是比《醒世姻缘传》晚出半个世纪的《红楼梦》。在明清白话小说中,这部作品最为人称道。小说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渗透着个人的血泪感情。从形形色色的人物关系中,显示出富贵之家的荒谬、虚弱及其离析、败落的趋势,表现出不可回避的人生苦涩和世态的炎凉冷暖。这部小说把中国小说从俗文学提到了雅文学的品位,成为中国小说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红楼梦》问世之后,影响极其深远。在当时就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之说。《续红楼梦》、《红楼圆梦》、《红楼复梦》、《补红楼梦》等续书,使《红楼梦》成为古今小说续书之冠。
五、才子佳人小说
清初各类小说中,数量最多的要数才子佳人小说了。这些小说将晚明世情小说的纷繁世界转向文人淑女一角,由文人们的风流韵事变为择偶的庄语。这一类小说内容大体一致,即讲才子佳人求偶择婚的故事:才子必定文才非凡,相貌俊朗,佳人则貌美如花,颇有文才,于是,家长乃至朝廷都要试才选婿,于是出现权豪构陷,小人离间,于是才子佳人不得不为避难而易名迁徙,使得故事变的曲折生动,而最后总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富贵风雅,一派大团圆结局。
清初才子佳人的代表作为《平山冷燕》、《玉娇梨》、《春柳莺》等,这些小说言男女之情而不悖乎礼,人物缺乏有血有肉的个性,因此使得其后的同类小说渐渐走向套路,成为千篇一律之作而失去生命力。
六、侠义公案小说
清王朝步入后期,封建势力逐渐衰落,于是统治阶级大力宣传封建纲常名教,加强文化专制,政治上又腐败黑暗,生灵涂炭,人们渴望惩暴护民、伸张正义的清官和替天行道、扶危济困的侠士,而此时,都市文化的繁荣,使小说更接近于民众,于是在文学上便产生了侠义公案小说。
侠义公案小说最鲜明的特点是清官统治侠客,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愿,又适应鼓吹圣明的需要,这类小说虽然继承《水浒传》之勇,但精神已蜕变为取悦于封建法权和封建的伦理,一反以武犯禁的侠客特质,将侠客的行为纳入封建法权的运行机制当中,代表作为《三侠五义》和《儿女英雄传》。其中,后者成为后世京味小说的滥觞,“儿女英雄”的模式就此成立,又为侠义与言情小说的合流推波助澜。
还有其他一些侠义公案类小说,如《彭公案》、《施公案》、《绿牡丹》、《小五义》等,这些作品到后来演化为真正的武侠小说而与公案小说相脱离。公案小说也因为没有了侠客的助阵而演化为侦探小说。
七、讽刺小说
鲁迅先生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寓讥谈于稗史者,晋唐已有,而明为盛……,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以读书人为核心,以知识分子的功利观念和言行举止为内容,写了几代儒林士人在科举制度下的命运。他们为追求功名富贵,把生命白白耗费在毫无用处的无病呻吟之作上,造成精神的空虚和道德的堕落,丧失了独立的人格,文章通过精确的描述,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将深刻隽永的讥刺,含蕴犀利的针砭,入木三分的调侃融为一炉,把中国的讽刺文学推向了高峰。
八、才学小说
所谓才学小说就是指作品中有大量作者本身所精通的才华学问,诸如作诗作词,论学说艺,数典谈经等,作家博学多才,对各方面的学问都有研究。这类小说的代表作当数清代李汝珍的《镜花缘》。由于作者精通音律,长于棋弈,还精于医术,所以此书以奇想见长,以博闻多识取胜,充满了学究气。这虽然偏离了小说的创作规律,排挤了作品的文学魅力,但思想敏捷,笔调幽默,使它成为一部别开生面,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的作品。
九、狭邪小说
所谓狭邪小说就是指围绕19世纪中国社会的畸形病态和光怪陆离,展现青楼风月、京华尘污、洋场喧闹乃至官幕两途、绅商两界的众生相。这些小说的作者大多是萍踪浪迹的幕僚文人,他们出入名卿之宅,浪迹歌台之地,才华可上可下,品位可雅可俗,因而成为当时市井文化的重要载体。而这一时期,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与近代都市的畸形繁荣相混合,决定了这一时期小说的基本风貌。
明清时期狭邪小说的代表是陈森的《品花宝鉴》,魏秀仁的《花月痕》和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这些小说展现了潦倒名利场,桀骜不驯的知识分子的奋争失败的心路历程,刻画了十里洋场的世相,即无才子,也无佳人,有的只是浑浑噩噩的芸芸众生和物欲横流的畸形繁荣都市。他们以病态社会的丑恶现象为主体,表现了士大夫的颓废生活与末世追欢的变态心理。对我们今天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所以自成一类。
十、谴责小说
清代末年,伴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的兴起与蓬勃发展,适应求变求新的时代洪流,“小说界革命”勃然兴起。出现了被鲁迅先生称为“谴责小说”的四大名著《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这些小说的突出特点是与政治联系密切,无论政治小说、科学小说、历史小说、社会小说,无不与救亡图存、改良群治息息相关。这些小说刷新了中国小说的格局,揭开了小说史上新的一页。成为一种新类型的小说。
总之,中国白话小说的丰厚内涵和隽永的艺术魅力使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独占螯头。明清两代的长篇白话小说更是中国白话小说的极端繁盛阶段,作品数量巨大,名目繁多,种类各样,良莠不齐,成为我们长期研究探讨的课题。
“小说”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里认为小说是一种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的东西。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说:“凡是不登大雅之堂、凡为士大夫所鄙夷、所不屑注意的文体都是‘俗文学’”,小说正是这样一种俗文学。班固也认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他认为小说是末技,是小道小智所为。但小说的生命力极为旺盛,虽然饱经磨难和拒斥,却仍然有强烈的发展势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到唐宋之交,市民阶层兴起,尤其是宋代,生产力发展迅速,市民阶层日益壮大,他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休闲娱乐的呼唤也日益强烈,城市文化越来越盛行,中国的长篇白话小说以此为契机,迅速的发展起来。到了明清时代,白话小说步入了它的黄金时代,有了质的飞跃。
明清时代是一个充满进步与守旧、启蒙与顽愚、思想解放与钳制的时代。一方面,个性觉醒,人本意识抬头,不少进步人士张扬个性,追求自由,肯定物欲财利,这反映在小说里就是小说中人性涌动,追求物欲,情爱描写细腻等。另一方面,封建统治者强化统治,中央集权突出,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由此也出现了一些理学观念浓厚、伦理说教明显的小说作品。此外,还有两种思想皆有,禁欲主义和享乐之风并行。由此可见,明清小说内容丰富,类别繁多。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明清以来的长篇小说做一个简单的分类。
一、历史演义小说
宋元时的说话人讲历史故事大多是得心应手的。罗贯中在讲史的基础上广泛采集民间传说和有关三国时期的传闻逸事,“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写出了中国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志通俗演义》。这种历史演义小说采用“七分实,三分虚”的写法,将历史故事与作者的主观理想结合起来,为后代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三国志通俗演义》小说一出,各种历史演义小说随之兴盛。余邵鱼的《列国志传》和冯梦龙的《新列国志》都是效仿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此外,根据《迷楼记》、《海山记》、《开河记》等小说写成的《隋炀帝艳史》和《隋史遗文》也颇有代表性。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以后的创作中,《隋唐演义》穿插秦琼、尉迟恭等草莽英雄的故事,《说唐演义全传》写瓦岗寨好汉的风云聚散,实际已经成为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相结合的小说了。而以此揭露阉党乱政的《翥杌闲评》和反映辽东战事的《辽海丹忠录》已经由历史演义小说转化为当代时事小说,成为历史小说的一个分支。更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书,虚构故事已所剩无几,实已成为历史故事的记录。
二、英雄传奇
与《三国志演义》齐名的英雄传奇《水浒传》,也是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民间流传后,被一位才华卓越的优秀作家对其进行整理改编和润色之后成书。《水浒传》保留了《三国志演义》的“七实三虚”的写作手法,表现了反抗暴政的英雄们的狭肝义胆和替天行道,小说已经染上了浓厚的反传统、反封建的传奇性,为豪侠张本,为英雄立传,所以我们称之为英雄传奇。
《水浒传》以其丰富的内容、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独到的艺术魅力在当时很快赢得了各阶层的喜爱,因此也出现了续书热。其中,陈沈的《水浒后传》和俞万春的《荡寇志》最有代表性。后者还多了一些为统治阶级趣味服务的倾向,以至编造了一些将领来剿灭造反,以此实现对梁山好汉的克胜。
除续书外,还有一些参差不一的英雄传奇小说。如写狄家将的《万花楼》,人尽皆知的《杨家将》、《说呼全传》等,折射出人们的爱忠恨奸。这些作品,其实已经由英雄传奇转变成为爱国民族英雄立传之作。
《水浒传》的另一影响是乱世英雄发迹变泰之作的出现。如写朱元璋开国的《英烈传》,虽然不如《水浒传》的艺术高超,但也刻画了如徐达、常遇春等血肉饱满的传奇英雄形象。
三、神魔小说
作为记述奇趣异闻故事的神魔小说,一经出现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这与我国古代小说自萌发以来就与鬼怪灵异有不解之缘有关。在作为中国小说三大源头之一的神话故事、后代鬼怪妖魔的民间传说以及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的影响下,明清时期的神魔小说大都内容情节曲折离奇,神仙斗智、鬼怪显灵、因果报应等故事都是荒诞不经又悬念叠生,引人入胜。这类小说的代表作是《西游记》。这部小说与先前的《三国》、《水浒》一样,也是在故事流传与戏剧搬演的过程中逐渐丰富发展最后成书的。它的有些内容虽然取自《大唐西域记》和《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些书中,但其故事的核心任务已经不是唐三藏法师了,而是他的会法术、道行高深的徒弟们了。这部小说把人间、天上、地下三界放到同一背景下,展现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奇灵异的幻想世界。《西游记》一出,妖魔鬼怪的故事也出现了色彩斑斓的局面,社会上形成了一股神魔小说热。
首先是《西游记》的续书,如《续西游》、《后西游记》、《续西游记》等,与《西游记》的故事如出一辙。其次是为得道成仙的仙人们做传,如写八仙得道故事的《东游记》,写华光大王的《南游记》,写真武玄天上帝成道降妖的《北游记》等。此外还有一些写为民除害、降妖服魔的小说如《三遂平妖传》、《绿野仙踪》、《济公全传》等。除这些作品之外,还有写降妖除怪、建功立业的《封神演义》。这些小说数量虽不少,也有属于自己的内容,但都是效仿《西游记》的作品,还是属于神魔小说这一大类之中。
四、世情小说
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发展十分缓慢。经过宋元时期市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到了明清时代,衍生出了新的经济因素,商业经济明显繁荣起来,新兴市民阶层中涌动着一种不安和求上进的勃勃生机。他们逐渐与传统的道德观念相背离,追求及时行乐,这促进了明清时期一些新思想和新观念的产生。这样,以新兴市民阶层为审美对象,迎来了世情小说的蓬勃兴起。
明代世情小说的最大代表就是被称为“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这是在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完成的且最具争议的长篇白话小说。它由《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节演化而来,主要写富商西门庆的暴发暴亡和以金、瓶为主的妻妾间的争宠妒恨。全书所描绘的世俗人情,都是立足于现实社会的一些日常琐事。小说还通过一系列故事,从西门一家写到了天下国家,上到朝廷,下至奴婢,无不真相毕露。社会政治的黑暗、经济的腐败、人心的险恶、道德的沦丧,令人洞若观火。《金瓶梅》写世情,真正达到了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著此一家,即骂尽诸色”。
《金瓶梅》描写现实社会,取材家庭生活,日常琐事,将视角转向了平凡人物和平凡故事,给整个古代白话小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转变,有着鲜明的世俗情味和时代特征。对后来的影响除了如《续金瓶梅》、《隔帘花影》、《新金瓶梅》等多部续书外,还为其他文学样式提供了素材,为以后无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压倒性优势的世情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清代初年的《醒世姻缘传》是继《金瓶梅》之后的又一部长篇世情小说。这部小说营造了一个荒唐的两世姻缘的故事,描绘了真实而鲜活的世态人情,是清代世情小说的代表。
但清代最杰出的世情小说的代表还是比《醒世姻缘传》晚出半个世纪的《红楼梦》。在明清白话小说中,这部作品最为人称道。小说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渗透着个人的血泪感情。从形形色色的人物关系中,显示出富贵之家的荒谬、虚弱及其离析、败落的趋势,表现出不可回避的人生苦涩和世态的炎凉冷暖。这部小说把中国小说从俗文学提到了雅文学的品位,成为中国小说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红楼梦》问世之后,影响极其深远。在当时就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之说。《续红楼梦》、《红楼圆梦》、《红楼复梦》、《补红楼梦》等续书,使《红楼梦》成为古今小说续书之冠。
五、才子佳人小说
清初各类小说中,数量最多的要数才子佳人小说了。这些小说将晚明世情小说的纷繁世界转向文人淑女一角,由文人们的风流韵事变为择偶的庄语。这一类小说内容大体一致,即讲才子佳人求偶择婚的故事:才子必定文才非凡,相貌俊朗,佳人则貌美如花,颇有文才,于是,家长乃至朝廷都要试才选婿,于是出现权豪构陷,小人离间,于是才子佳人不得不为避难而易名迁徙,使得故事变的曲折生动,而最后总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富贵风雅,一派大团圆结局。
清初才子佳人的代表作为《平山冷燕》、《玉娇梨》、《春柳莺》等,这些小说言男女之情而不悖乎礼,人物缺乏有血有肉的个性,因此使得其后的同类小说渐渐走向套路,成为千篇一律之作而失去生命力。
六、侠义公案小说
清王朝步入后期,封建势力逐渐衰落,于是统治阶级大力宣传封建纲常名教,加强文化专制,政治上又腐败黑暗,生灵涂炭,人们渴望惩暴护民、伸张正义的清官和替天行道、扶危济困的侠士,而此时,都市文化的繁荣,使小说更接近于民众,于是在文学上便产生了侠义公案小说。
侠义公案小说最鲜明的特点是清官统治侠客,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愿,又适应鼓吹圣明的需要,这类小说虽然继承《水浒传》之勇,但精神已蜕变为取悦于封建法权和封建的伦理,一反以武犯禁的侠客特质,将侠客的行为纳入封建法权的运行机制当中,代表作为《三侠五义》和《儿女英雄传》。其中,后者成为后世京味小说的滥觞,“儿女英雄”的模式就此成立,又为侠义与言情小说的合流推波助澜。
还有其他一些侠义公案类小说,如《彭公案》、《施公案》、《绿牡丹》、《小五义》等,这些作品到后来演化为真正的武侠小说而与公案小说相脱离。公案小说也因为没有了侠客的助阵而演化为侦探小说。
七、讽刺小说
鲁迅先生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寓讥谈于稗史者,晋唐已有,而明为盛……,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以读书人为核心,以知识分子的功利观念和言行举止为内容,写了几代儒林士人在科举制度下的命运。他们为追求功名富贵,把生命白白耗费在毫无用处的无病呻吟之作上,造成精神的空虚和道德的堕落,丧失了独立的人格,文章通过精确的描述,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将深刻隽永的讥刺,含蕴犀利的针砭,入木三分的调侃融为一炉,把中国的讽刺文学推向了高峰。
八、才学小说
所谓才学小说就是指作品中有大量作者本身所精通的才华学问,诸如作诗作词,论学说艺,数典谈经等,作家博学多才,对各方面的学问都有研究。这类小说的代表作当数清代李汝珍的《镜花缘》。由于作者精通音律,长于棋弈,还精于医术,所以此书以奇想见长,以博闻多识取胜,充满了学究气。这虽然偏离了小说的创作规律,排挤了作品的文学魅力,但思想敏捷,笔调幽默,使它成为一部别开生面,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的作品。
九、狭邪小说
所谓狭邪小说就是指围绕19世纪中国社会的畸形病态和光怪陆离,展现青楼风月、京华尘污、洋场喧闹乃至官幕两途、绅商两界的众生相。这些小说的作者大多是萍踪浪迹的幕僚文人,他们出入名卿之宅,浪迹歌台之地,才华可上可下,品位可雅可俗,因而成为当时市井文化的重要载体。而这一时期,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与近代都市的畸形繁荣相混合,决定了这一时期小说的基本风貌。
明清时期狭邪小说的代表是陈森的《品花宝鉴》,魏秀仁的《花月痕》和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这些小说展现了潦倒名利场,桀骜不驯的知识分子的奋争失败的心路历程,刻画了十里洋场的世相,即无才子,也无佳人,有的只是浑浑噩噩的芸芸众生和物欲横流的畸形繁荣都市。他们以病态社会的丑恶现象为主体,表现了士大夫的颓废生活与末世追欢的变态心理。对我们今天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所以自成一类。
十、谴责小说
清代末年,伴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的兴起与蓬勃发展,适应求变求新的时代洪流,“小说界革命”勃然兴起。出现了被鲁迅先生称为“谴责小说”的四大名著《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这些小说的突出特点是与政治联系密切,无论政治小说、科学小说、历史小说、社会小说,无不与救亡图存、改良群治息息相关。这些小说刷新了中国小说的格局,揭开了小说史上新的一页。成为一种新类型的小说。
总之,中国白话小说的丰厚内涵和隽永的艺术魅力使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独占螯头。明清两代的长篇白话小说更是中国白话小说的极端繁盛阶段,作品数量巨大,名目繁多,种类各样,良莠不齐,成为我们长期研究探讨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