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根据中国物候观测网络北京观测站点的物候资料及气候资料,分析了1962—2007年北京地区20种主要木本植物秋季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1962—2007年间,北京地区秋季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基金项目】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315)、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项目(CXIOG-A0507)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771017,4062500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中国物候观测网络北京观测站点的物候资料及气候资料,分析了1962—2007年北京地区20种主要木本植物秋季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1962—2007年间,北京地区秋季物候开始日期基本保持不变,但结束日期有所推迟,推迟的幅度为3.2d.10a-1,导致该区秋季延长了约14d;研究期间,北京地区木本植物秋季叶始变色期均表现为推迟趋势,平均推迟幅度为4.9d.10a-1;平均最低气温是影响北京地区木本植物叶始变色期早晚的主要气候因子.气候增暖可能是导致近40年北京地区木本植物秋季物候期推迟的主要
其他文献
选择近江牡蛎作为试验生物,研究了混合暴露条件下8种重金属在近江牡蛎体内的积累和释放特征.结果表明:近江牡蛎对重金属Pb、Cu、Ni、Cd、Cr和Hg有很强的累积能力,可较好地指示溶
研究了公主岭国家黑土长期定位站不同施肥处理(对照、磷、氮-磷、氮-磷-钾、有机肥-磷、有机肥-氮-磷、有机肥-氮-磷-钾等)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及细菌群落特征.结果表明:有机肥处理
基于1986、2000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遥感影像及研究区的气象数据,利用植被覆盖度信息提取模型研究了1986—2000年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并分析了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986—2000年,研究区高盖度植被的面积缩减,低盖度植被的面积增加;植被覆盖升高区主要位于该区东北段的东部、北段的西部和西北段的西部,其他地段的植被覆盖明显退化;植被覆盖度与降水、干
基于1996、2000、2003和2006年杭州市SPOT高分辨率影像,运用多时相直接主成分分析(PCA)与合成分类器相结合的方法准确获取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并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
通过30d室内培养试验,分别研究了接种蚯蚓(E)、细菌(B)以及同时接种细菌和蚯蚓(BE)对土壤中菲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中菲的初始污染浓度为50mg·kg^-1的条件下,各处理间菲的降
红砂是我国西北干旱区荒漠植被的主要优势种,对荒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测定我国境内红砂主要分布区21个自然种群407个植株叶片稳定碳同位素(δ13C)值、叶片氮磷钾含量、叶片含水量、脯氨酸和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分析了不同自然种群红砂叶片δ13C值与相关生理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红砂叶片钾含量、叶片含水量和脯氨酸含量均对δ13C值有显著影响(P<0.001),其中叶片钾含量的影响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