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努力实现制度和谐

来源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u19771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征程中,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制度才能维持一种公正、公平的社会环境,只有制度才能有效地协调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也只有制度才能保障人们的和睦相处。当前,我们的制度从理论上讲是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但为什么仍然有这么多的不和谐现象存在呢?追其根源,主要是由于制度的不和谐造成的。因此,要建设和谐社会,首先就要实现制度的和谐,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其他文献
转型期导致领导干部心理失衡的主要成因是:权力观异观;压力过大;宣泄不畅;本领恐慌;用人体制的缺陷;心理教育、心理疏导渠道的缺失等,转型期提升领导干部心理疏导能力,必须加
邓小平理论在哲学形态上表现为一种“应用哲学”和“实践哲学”,邓小平更注重对哲学的运用和发展,尤其是对以矛盾规律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运用和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坚持
公共产品除具有经济属性外,还有社会属性,它是国家与公民契约的产品。而在这一契约关系形成后,契约的主体地位、内容、程序、过程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平等、不公正的问题,导致了农村
纵观建国以来中共纪念活动史,中共纪念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社会建设上的契机以及文化上的权力运作。在另一层面上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社会奋斗的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矛盾的学说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哲学基础。现阶
从大革命失败到中共六大召开的一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错误倾向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广泛的理论“启蒙”。第二个阶段就是从组织原则上巩固“
十七大报告首次写入建设生态文明,既是顺应社会历史发展潮流,也是对党关于生态问题的所有理论与实践成果的概括总结。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目标和任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