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基因过表达对内皮细胞株HMEC-1细胞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来源 :中华血液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o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受体酪氨酸家族成员Mer基因对体外血管形成过程的影响及其具体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脂质体法将人全长Mer基因真核表达质粒转染到内皮细胞株HMEC-1细胞中,G418筛选转染细胞得到阳性克隆,利用PCR和Western blot分别在mRNA和蛋白水平验证转染情况.利用Transwell和Matrigel分别观察Mer基因过表达对于内皮细胞迁移能力和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通过荧光定量PCR筛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VEGF-B、VEGF-C、VEGF-D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1、VEGFR-2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经过G418筛选后,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Mer基因在阳性克隆细胞中有较高水平表达,分别较空质粒对照组上升3.61倍和2.12倍;高表达Mer的HMEC-1细胞迁移能力[迁移到Transwell下室壁的细胞为(21±6)/视野]较对照组[(36±11)/视野]明显下降.体外血管形成实验也表明高表达Mer基因的HMEC-1细胞血管形成能力明显下降,抑制率为76.9%;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VEGF-C和VEGFR-2表达明显下降,VEGF-C表达量为对照组的44.7%,VEGF-C表达为对照组的25.6%.结论 Mer过表达可以显著抑制HEMC-1细胞的迁移能力和血管形成能力,并且可能是通过VEGF-C/VEGFR-2信号途径发挥作用。

其他文献
室性早搏(室早)的射频导管消融和导管消融作为心室颤动(室颤)的预防性治疗为防治心脏性猝死提供了重要手段。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参考了为数不多的国外文献介绍消融技术方法。
目的 探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左心耳的大小、功能及与左心耳内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进行风险评估、判断愈后及指导治疗等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采用TEE对41例非瓣膜性房颤伴或不伴高血压的患者进行左心耳检测,根据左心耳的形态特点,测量出左心耳入口的宽度(d)、左心耳顶部到入口的长度(L),用描记法测出左心耳舒张末期容积(EDV),运用脉冲多普勒测左心耳血流充盈与排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