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应对风险挑战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

来源 :群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xiaorou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百年來,中国共产党历经风雨磨难,逐步发展壮大。从大革命失败后的危局、第五次反“围剿”的险境、内战一触即发的危机,到解放后外部势力侵略、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汶川地震、重大疾病疫情等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始终敢于直面矛盾与问题,在千锤百炼中遇难化难、遇险化险。当前,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政治格局、经济形势、社会矛盾、科技态势更为复杂棘手,不确定因素、颠覆性危险及衍生风险不断增加。在建党百年之际,有必要回顾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从中汲取应对风险挑战的经验与启示。
  居安思危是应对风险挑战的重大原则
  诞生于中华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就有居安思危的基因,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居安思危源于对自然和社会的敬畏,对世界万物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敬畏。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上强调,全党要特别注意“十七条困难”。在两个中国之命运斗争的关键时刻,他指出,“不要以为我们的事业,一切都将是顺利的,美妙的。不,不是这样,事实是好坏两个可能性、好坏两个前途都存在着”,要“准备应付大事变”。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指出,全国革命胜利以后,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将成为我们所面临的主要危险,“不论任何工作,我们都要从最坏的可能性来想,来部署”,“准备对付最困难的情况,并以此作为一切部署和工作的主要的出发点”。做最坏的准备,争取最好的可能性,是毛泽东同志一贯的思想主张。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这是我们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建设、改革考验,忧患意识已然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血液,成为我们党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居安思危使得共产党人在一次次转危为安、化危为机的艰苦磨砺中,推进了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处于国际形势动荡、国内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始终保持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沉着稳重应对复杂风险挑战的政治自觉与基本策略。
  人民群众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力量源泉
  一直以来,人民群众都是我们党应对风险挑战的力量源泉,人民至上、为民造福的价值理念是我们党战胜磨难与挑战的道义追求与牢固根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教育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全过程中不断夯实应对风险挑战的基石。毛泽东同志将人民的力量比作“铜墙铁壁”,“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的口号。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号召科学防治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消灭血吸虫病;提出“发动群众,统一行动,男女老少,各显神通”的口号,全力消除“四害”。在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防控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号召,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成为中国抗疫过程中最醒目的价值导向。无论面临多大的磨难和挑战,我们党始终依靠人民,坚守人民利益居于首位,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依靠人民群众构筑安危与共、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凝聚起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是党渡过难关、化解危机、攻坚克难的坚强后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我们党应对风险挑战的根本力量来源。
  实事求是是应对风险挑战的思想方法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应对风险挑战的重要思想武器。离开实事求是,党积极应对执政考验、化解执政风险也就失去思想路线的支撑。大革命失败后,我们党面临建党以来重大的生存危机。“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等战略的提出,正是基于对中国革命实际的调查研究后所做出的重大转型,使得党转危为安,不断谋求发展与壮大。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地分析抗日战争中的决战问题,认为一切有把握的战役和战斗应坚决进行决战,一切无把握的战役和战斗应避免决战,赌国家命运的战略决战应根本避免。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各种风险源的调查研判,提高动态监测、实时预警能力,推进风险防控工作科学化、精细化,对各种可能的风险及其原因都要心中有数、对症下药、综合施策,出手及时有力,力争把风险化解在源头。”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各地方各地区利用5G、大数据分析和舆情分析等新技术助力于疫情的精准防控。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坚持真理,是我们党应对风险挑战的显著特点,是党能永葆其政治本色和青春活力的奥秘所在。
  伟大精神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强大支柱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心理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精神风貌的综合反映。作为中国精神忠实的继承者和坚定的弘扬者,中国共产党在诞生、成长与发展历程中不断丰富和充实这种精神内涵,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赋予中国精神以时代内涵和特定的精神内核。如1998年抗洪抢险中所倡导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2008年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体现出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所展现出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等等,都在应对风险挑战的历史进程中起着极其重要作用。伟大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砥砺前行、屹立世界的精神支撑,也是我们党应对风险挑战极为宝贵的精神动力。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在危难中诞生、在历经磨难的过程中逐步成长发展的伟大政党。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中华民族都难免会历经风险、挫折或磨难。正是在一次次危难、风险与磨难中,我们党始终坚持居安思危的政治自觉、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继承弘扬伟大精神,进而能够带领中国人民从容应对各种复杂的风险,化解由此产生的危机,在前行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作者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李佳婧
其他文献
发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以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以开放创新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是应对严峻复杂外部环境、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作为江苏乃至全国开发区的一面旗帜,苏州工业园区连续五年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位居第一,在国家高新区中综合排名跃居第四,一批成功经验在全国和省市复制推广,靠的就是持续向改革要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决策部署,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农民群众需求为导向,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推动农村地区“房、村、镇”联动发展,着力补齐城乡差距短板,取得了显著成效。  围绕“住房”,托起农民群众安居宜居梦  牢固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视察江苏时强调,要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思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示,为我们做好新发展阶段江苏“三农”工作、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农业是添绿产业,农村是绿色的代名词,我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绿色贯穿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习近平总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以坚定信念、听党指挥、顾全大局的担当精神,以视死如归、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斗争精神,以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地区发展,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营商环境既是反映一个地方政治生态状况的重要方面,更是一个地方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优化营商环境是解放生产力、激发市场活力、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护航员”,句容市纪委监委自觉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聚焦“城市窗口”建设,切实发挥监督保障